2005年 09月 02日
羅馬共和國內戰
羅馬前後巨頭殺戮爭權內亂
西元前88年,為了爭奪對本都國(Pontus,龐度斯)的出征權,以馬略(Caius Marius)為首的平民派與以蘇拉(Sulla (Felix), Lucius Cornelius)為首的貴族派首先展開激戰。
前82年,蘇拉戰勝,成為羅馬歷史上第一位大權獨攬的終身獨裁者。
前78年,蘇拉病故,內戰再度爆發。前60年,龐培、克拉蘇和凱撒結成“前三頭同盟”,控制羅馬政局。克拉蘇死後,同盟解體,龐培和凱撒間爆發戰爭。
前48年8月,雙方在法薩羅進行決戰,龐培兵敗,逃亡至埃及被殺。凱撒遂成為終身獨裁官、執政官和保民官。 這是古羅馬國家體制由共和國轉為帝國的連年內戰。
-----------------------------------------------------------
(一)馬略與蘇拉
-----------------------------------------------------------
馬略(左圖)出身低微,父母是貧苦農民,少年時代在鄉村度過,沒怎麼受教育。成人後,他參加過征服西班牙的戰爭,因作戰勇敢,得到重用,歷任參將和軍隊財務官。戰後轉入政界,先後任保民官、市政官和西班牙總督。
蘇拉出生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從小醉心于文學藝術,酷愛交際,終日混跡於優伶、小偷和娼妓之中。後來依靠一個富有的妓女的捐贈和繼母的遺產,得以重返貴族階層。
馬略和蘇拉的第一次合作是在朱古達戰爭時期。
西元前111年,北非羅馬的被保護國努米底亞的國王朱古達反叛,殺死了都城所有的羅馬人。
為維護帝國尊嚴,羅馬對朱古達宣戰。戰爭持續了數年,卻毫無進展。
西元前107年,馬略當選執政官,全權指揮這場戰爭。上任後,他一反舊制,放棄早已難以實行的兵役財產資格規定,改徵兵制為募兵制,招募自由民中的志願者入伍,由國家供養並提供武器。這樣,羅馬就誕生了第一支職業軍隊。
這支軍隊果然厲害,進入北非後,連連取得勝利,使朱古達陷入困境。
作為馬略的財務官,蘇拉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一個偶然的機緣,蘇拉與茅利塔尼亞國王波庫斯成了好朋友。
波庫斯對兵敗避難于他的朱古達女婿素有嫉恨,故而便將他出賣給了蘇拉,戰爭遂戲劇性結束,而蘇拉由此獲得殊榮。
馬略與蘇拉之間從此種下不和的種子。
但馬略在隨後反擊日爾曼辛布里人入侵的戰爭中仍重用蘇拉,在第二次任執政官時提拔他為副將,在第三次任執政官時舉薦他為保民官,顯示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胸襟。
在這些職位上,蘇拉也毫不含乎,作為副將,他俘虜了日爾曼人首領科皮魯斯;在保民官任上,他使人多勢眾的馬爾西人成為羅馬人的朋友和同盟者。
蘇拉這個人權勢欲很強,不甘久為人下。
所以鑒於馬略不再為他提供立功晉級的機會,蘇拉便離開馬略,轉投到另一個執政官卡圖魯斯門下。這件事極大傷害了馬略,二人從此分道揚鑣。
馬略和蘇拉反日為仇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爭奪征伐米特拉達提斯六世的戰爭指揮權。
西元前88年,黑海沿岸的本都三國國王米特拉達提斯六世發動戰爭,佔領了小亞細亞,並進兵希臘行省。元老院授權蘇拉領兵遠征,公民大會卻推選馬略擔任統帥。
雙方爭執不下,馬略派的保民官盧福斯的門客乾脆動武,殺了許多蘇拉的支持者。
蘇拉見勢不妙,便逃出羅馬,竟直趕往自己的軍營,煽動士兵嘩變,然後打著“拯救祖國,使她不受暴君統治”的旗號,殺氣騰騰開向羅馬。
蘇拉進兵羅馬,遭到城裏平民的強烈反對,“沒有武器的群眾從屋頂上投下瓦塊石頭,阻擋他們向前推進,把他趕回到城牆邊。正在這個時候,蘇拉本人趕到了。
看到這種情形,他喊叫著燒房子,並親自拿著通明的火把走在士兵前面,命令弓箭手把帶火的箭往房頂上射。馬略聞訊,集合部隊倉促應戰。激戰結果,馬略戰敗逃亡。
蘇拉進城後,立即召開元老院會議,規定今後不經元老院批准,公民大會不得通過任何法案。平民的權利因此喪失大半。
蘇拉大權在握、恢復元老統治後,便於西元前87年,率軍奔赴希臘和小亞細亞戰場。蘇拉在東方前線輾轉作戰,羅馬城內卻風雲突變。
原來,戰敗出逃的馬略在北非收羅舊部,在執政官秦納(Lucius Cornelius Cinna)的內應下,乘蘇拉出征之際,舉軍攻破了羅馬。
他們推翻了蘇拉的各項立法,並對蘇拉的支持者展開無情的大屠殺。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馬略與秦納成為西元前86年執政官。
但馬略任第七任執政官後不久便染病身亡,終年71歲。
蘇拉在希臘聽說馬略、秦納攻陷羅馬的消息後,苦於無法從戰場脫身,便耐住性子,一直堅持進行戰爭。
經過3年苦戰,終於迫使米特拉達提斯六世求和。於是蘇拉騰出手來清算自己的政敵了。
他致信元老院,宣佈「要為自己、為羅馬城向那些有罪的人復仇」。
然後帶領部隊返回義大利,新的內戰又開始了。秦納當時被嘩變的士兵殺死,新任執政官馬里烏斯(Gaius Marius the Younger)、 嘉寶(Papirius Carbo ) 調集軍隊進行還擊。慘烈的戰爭足足打了3年,義大利血流成河,最後蘇拉奪下羅馬,控制了義大利。
蘇拉以征服者的姿態進入羅馬,開始了著稱於史的“公敵宣告”。他在召開公民大會上兇狠地宣稱:「我將對我的敵人一個也不寬恕,將以最殘忍的手段對付他們」。
於是,幾乎每天都公佈“黑名單”,對列入名單的“公敵”,捕殺者有賞,告發者有獎,隱匿者有罪。義大利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丈夫在妻子面前被殺,兒子死在母親懷裏。財富成為招災若禍的根源。
在白色恐怖中,蘇拉(左圖像)的權勢達到頂點。公民大會正式“任命”他為無限期的獨裁官,羅馬立法、行政、司法、財政、軍事大權都被他掌握。
對蘇拉本人的崇拜也達到極點,羅馬廣場上豎起蘇拉的鍍金像,上刻「永遠幸福」。
正當蘇拉權傾羅馬、橫霸帝國的時候,西元前79年,他突然在公民大會上宣佈放棄一切官職,退隱林泉,不再過問政治。
蘇拉得了嚴重的皮膚病,無法每日掌管權柄,所以退了下來。”蘇拉本人索性避開燈紅酒綠的羅馬,躲到海濱別墅安享晚年,有時舞文弄墨,有時垂釣水邊。
西元前78年,他丟下新婚的妻子,在別墅安靜地死去,終年60歲。
死訊傳開,蘇拉的部將和老兵從全國各地趕來,他們把蘇拉的遺體放在金輿上,在聲勢浩大的送殯隊伍護送下遊行全義大利,最後在羅馬廣場舉行了極隆重的葬禮。
據說蘇拉臨終前,給自己留下了這樣的墓誌銘:「沒有一個朋友曾給我多大好處,也沒有一個敵人曾給我多大危害,但我都加倍地回敬了他們。」蘇拉成為沒有任期限制的獨裁官時(此時他給自己取名Felix,意為「幸運」)。
他重建了元老院的權力,增加了刑事法庭,頒發了新的叛逆法和公民保護法。儘管如此,他的統治大致上還是以其殘忍無情著稱。
-----------------------------------------------------------
(二)王中之王-龐培
-----------------------------------------------------------
西元前80年代後期,馬略和蘇拉為爭奪羅馬最高權力展開了內戰。
一些豪門貴族紛紛投靠蘇拉。皮凱努姆地區的貴族青年龐培意識到,只有在蘇拉摩下才能飛黃騰達。他利用父親的勢力和影響,很短時間裡招募組建起一個軍團,趕赴蘇拉軍營。
途中,龐培指揮部隊多次衝破馬略部下的阻攔,順利通過許多城市,還繳獲了大批武器和戰馬。
蘇拉對年僅23歲,軍事上初露鋒芒的龐培非常賞識,把他看成了自己得力的助手。蘇拉最終擊敗馬略奪得羅馬政權,實行獨栽;龐培為了密切與蘇拉的關系,加強自己的地位,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和蘇拉的女兒結婚。
婚後不久,龐培奉蘇拉之命奪取了馬略部將駐守的西西裡島。隨即又被派往非洲同努米底亞人多米提烏斯作戰,在一個暴風驟雨的日子,與龐培對峙的多米提烏斯向後撤退,龐培命令部隊迅速出擊。
面對突然而來的羅馬大軍,努米底亞土兵驚慌失措,潰不成軍。這一勝利震驚了努米底亞,一些城市不戰而降,僅40天時間,龐培佔領努米底亞,征服了非洲。
非洲之功大大地提高了龐培在羅馬的威望,也使蘇拉感到了緊張。戰後不久,蘇拉便命令龐培解散軍隊,率領一個軍團返回烏提卡等待接替者。
龐培拒絕了這一命令,並且率領大軍出現在羅馬大門口。盡管他沒有擔任公職,卻要求蘇拉為他舉行凱旋式。
蘇拉警告龐培不要違背法律。因為當時羅馬法規定只給有巨大戰功的執政官、行政長官舉行凱旋式。然而龐培毫不退讓,他嘲諷蘇拉說:“崇拜初升太陽的人要多於崇拜落日的人。”蘇拉迫不得已,破例為龐培舉行了非洲之戰的凱旋式,並授予他“偉大”的稱號。
西元前70年,蘇拉病死。羅馬人對蘇拉軍事獨裁不滿的情緒如大火般爆發出來。軍事才能受到元老院稱讚的龐培,奉命進行討伐。
他鎮壓了廢除蘇拉憲法的執政官雷必達,又遠征西班牙,平定另一民主領袖塞爾托裡烏斯。
這時羅馬國內爆發了著名的斯巴達克斯起義,得勝後的龐培,連忙撤軍回國增援鎮壓起義軍的克拉蘇。
龐培趕到時,克拉蘇已經消滅了起義軍主力,龐培攔住了突圍出來的5000名奴隸戰士,殘忍地屠殺了這支起義軍餘部。 隨著民主運動的發展,龐培看到蘇拉派逐漸失勢,民主派聲勢大增,便見風轉舵,倒向民主派,討好騎士和平民。
龐培和克拉蘇當選為當年的執政官,他們頒布和實施了一些有利於平民的政策,還清洗了元老院中蘇拉的50名黨羽,因而換取了羅馬人民的好感。
公元前66年初的一天,羅馬舉行公民大會,保民官馬尼利烏斯提出一個提案:任命龐培擔任同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斯六世作戰的統帥,取代已取得重大戰果的魯庫魯斯,並接管其軍隊。
滿心歡喜的龐培來到東方,他先同本都國王談判,要求本都無條件投降,遭到拒絕,於是他指揮大軍展開圍攻,在幼發拉底河上遊擊潰了米特裡達提六世的軍隊。
不久,僥幸逃脫的米特拉達特斯六世服毒身亡,龐培勝利結束了米特裡達提戰爭,戰後他把比提尼亞和本都合並為羅馬行省,又把敘利亞變成羅馬行省,還在小亞細亞、巴勒斯坦各處活動,進行幹涉,在加拉太等地扶植了新國王,使東方一些國家處於羅馬的奴役之下,龐培成為東方一些國家的“王中之王”,權力和威望達到了頂峰。
滿載著東方的戰利品,龐培返回羅馬。由於元老院不滿意他在東方擅自將行省包稅權給予騎士,更害怕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實行獨裁,元老院用了近一年時間才為龐培舉行了凱旋式,龐培請求元老院批準他在東方實行的各項措施,並分配給他的老兵土地,遭到元老院的拒絕,龐培大為惱怒,開始同元老院對抗。
西元前60年,他與凱撒、克拉蘇秘密結成“三頭同盟”。
----------------------------------------------------------
(三) 岳丈與女婿
----------------------------------------------------------
為了與凱撒更好地勾結和利用,龐培娶了凱撒的14歲女兒尤里婭。龐培成為凱撒的女婿。
“三頭同盟”是三人為了各自利益,為了實現個人獨裁而組成的臨時結合體。西元前53年克拉蘇死於帕提亞戰爭,宣告了“三頭同盟”的結束。
龐培和凱撒的關係也因尤里婭的死去而破裂。兩人之間爭奪獨裁權力的內戰勢在必發。
羅馬政局動盪不安,元老院急於要鎮壓日益增長的對抗情緒,平定騷亂。由於懼怕凱撒在騎士和平民中的巨大影響,元老院不得不與龐培暫時和解,言歸於好。授權龐培為唯一的執政官,任期兩個月,其權力幾乎和“狄克推多”(獨裁者)相似。
龐培上任後,迅速從各地調集軍隊鎮壓平民暴動。他又利用職權,把鋒芒指向凱撒,阻止凱撒延長高盧總督的任期,限於公元前49年3月任滿解職。
龐培和凱撒終於公開決裂。西元前49年1月,新的內戰帷幕拉開,元老院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宣布凱撒為人民公敵。
西元前49年1月10日,凱撒率領一個軍團和三百名騎兵的少數軍隊到意大利邊界的盧比孔河畔。
他停下馬來注視著河中的流水,猶豫不決,但他意識到了戰鬥別無出路時,他毅然縱馬過河,並說了一句俗話:「骰子已經擲下,就這樣吧!」從此「凱撒渡過盧比孔河」就成為西方表示決心下定,不顧一切的一句成語。
凱撒的迅速進軍使龐培和元老院驚慌失措,以為凱撒帶著一支龐大的軍隊向羅馬挺進,紛紛倉皇逃到希臘。
凱撒進入羅馬城後,對政敵採取寬大懷柔政策,釋放龐培的部下,擴充自己的力量,有效地控制了意大利,成為羅馬的統治者,並立即宣布討伐叛徒。
在凱撒越過盧比孔河的時候,他的勢力範圍只有高盧和依列里貢兩個地區。當時,龐培還控制著整個意大利和羅馬的各個省區。
凱撒手裡只有9個軍團,而隨他一起駐扎在拉溫那的,僅有一個,其餘都在高盧,相距很遠。
龐培在意大利境內共有10個軍團,在西班牙另有7個軍團,此外還有許多的支隊散布在帝國各地。
不過,龐培在意大利的那些軍團,只是一些僅有干部和骨干人員的架子軍團。因此,凱撒的一個完全滿員軍團的戰鬥力,實際上要勝過龐培兩個沒有動員起來的軍團。
有人曾對凱撒提出批評,說他率領一支如此弱小的兵力向南進軍是冒險。但是,時間和突然性卻正是戰爭中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凱撒不僅認識到了這兩個因素的意義,而且在實現自己的戰略企圖時,也考慮到了龐培的人員素質。
尚未完成征兵工作的龐培,只得倉皇封閉國庫,和一些元老逃亡巴爾幹。 龐培聯絡起他的海上部隊和隸屬於羅馬的東方各國國王、部落貴族,在希臘集合起了11個軍團,7000名騎兵以及由600艘戰艦組成的艦隊,企圖發起反攻。
凱撒在鞏固了政權,肅清了西班牙等地龐培的勢力後,也組織起了大軍,西元前48年,開始了與龐培爭奪東方行省的戰爭。
起初,龐培軍隊佔據優勢,在著名的季拉基烏姆戰役中,兩次大敗凱撒,打擊了凱撒軍隊的士氣。
西元前48年8月,龐培和凱撒在法薩盧(Battle of Pharsalus)進行了最大一次決戰。
在希臘的龐培在積極備戰,他盡一切努力建設戰艦,聚集人力和金錢。雖然年近甲,依舊親自訓練士兵,他共有意大利軍隊11團,7騎兵和裝備完整的6多條戰艦,其來自各盟邦的輔助軍。而凱撒有十個軍團步兵及一萬騎兵,幾乎沒有戰艦,渡海去希臘對他來說是很大的冒險。
當凱撒帶領著部隊要渡過亞得里亞海時,曾鼓勵他的士兵說:以我們的幸運對抗嚴寒的冬季,以我們的勇敢彌補我們人數的不足,──戰爭中最有效的是出其不意。
西元前48年,著名的法薩盧戰役爆發,早晨,兩軍態勢展開,龐培把意大利步兵列在第一線,分左、中、右三列,行列之間有適當的距離,騎兵在每個行列的兩翼,弓箭手和投石手夾在行列之中,其它國家的輔助軍佈置在戰場外作預備隊。
而凱撒也把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自己按照習慣站在右翼戰鬥力最強的第十軍團中,在該軍團附近埋伏了最勇敢的三千名步兵。
雙方將領戰前都在鼓勵士氣,凱撒對部下重軍人的誓言:非戰勝,決不離開戰場。龐培向士兵號召:我們為自由,為祖國而戰。會戰一開始,兩邊呼口號,凱撒一邊的口號是「勝利的維納斯」;龐培一邊口號是「不可戰勝的赫兵」。
兩軍短兵相接,互相投射弩和石頭。繼之騎兵開始進攻。龐培的騎兵處於優勢,包圍了第十軍團。
凱撒對埋伏的三千兵發出信號,這些步兵立刻衝出來,舉著長矛,向騎兵的臉上刺去,這些貴族出身的年輕騎兵不能擋住進攻,更不能忍受臉上刺出傷痕,紛紛狼狽逃離,龐培得知騎兵潰敗後,命令步兵原地不動進行抵抗。
第十軍團困在凱撒率領下擊潰了龐培軍的左翼,其中路和右翼起初還能一邊抵抗,一邊退卻,但沒有參戰的輔助軍慌亂地後逃跑,大聲叫喊:我們被打敗了。
龐培全軍彷彿受到感染,都竟相逃命,龐培的軍隊一下子便潰不成軍,節節敗退,凱撒終於獲得全盤勝利。
凱撒對龐培主軍團的最後一次打擊-塔普蘇斯戰役。凱撒與龐培在北非地區進行的決定性戰役,西元前46年。當時凱撒對塔普蘇斯海港(今突尼斯Teboulba附近)進行圍攻。
而龐培也得到了其岳父梅特盧斯‧庇護‧希皮奧領導的軍團的支援。戰役中,凱撒的軍隊失去控制,奮力戰鬥打敗敵人,並屠殺了約一萬人。此次戰役也是凱撒對龐培的最後一次打擊。
龐培派的殘餘以龐培的兒子少龐培為首,在西班牙又集合起來,凱撒又一次出征,於西元前四十五年三月十七日在西班牙蒙達城(Battle of Munda)與少龐培部隊交戰。凱撒本想一鼓作氣攻下城,不料對方早有準備,預先在郊外樹林中設下埋伏。
在凱撒攻城時,埋伏的敵軍從後面殺過來,使凱撒腹背受敵,凱撒立即下令所有部隊密集在一起,形成堅強的核心,以免力量分敵被各個擊破,然後他下令兵分二詻反攻身後的敵人,並身先士卒擊敗了敵人,攻克蒙達城。
戰鬥結束時,凱撒說:過去我常常是為了爭取勝利而戰,但這次卻是為了爭取生存而戰。至此,四年的羅馬內戰在凱撒的勝利而結束了。
在侍衛的掩護下,龐培從亂軍叢中逃出。他逃向埃及想尋得一個藏身之所。西元前48年9月28日,就在龐培乘坐的小船靠岸時,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的侍從揮劍刺向他的脊背,結果了龐培的性命。
-------------------------------------------------------
(四)內戰決雌雄亞克興海戰
-------------------------------------------------------
前44年3月15日,凱撒遇刺身亡,政局再次動盪。
羅馬終身獨裁官凱撒被布魯圖和喀西約等元老院元老陰謀刺殺慘死後,凱撒的繼承人屋大維(奧古斯都),於西元前43年初與安東尼和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進軍羅馬,改組政府,獲五年內處理國家事務的全部權利。
他打著“為凱撒復仇”的旗號,處死大批元老和騎士,並於西元前42年秋在菲利皮之戰中擊敗布魯圖和喀西約軍。
此後,後三頭之間爭權奪利。西元前36年,屋大維剝奪雷必達的權力。
公元前32年,屋大維與安東尼公開決裂,公布安東尼關於將東方行省部分地區贈予埃及女王克麗歐佩脫拉七世(西元前37年與安東尼結婚,就是著名的埃及豔后)及其子嗣的遺囑,並通過公民大會剝奪安東尼的一切權力,宣布安東尼為“公敵”,隨即對埃及宣戰。
公元前31年,安東尼和埃及女王率軍10萬人、戰船 500艘來到希臘西海岸,將艦隊配置在安布拉基亞灣,陸軍駐紮在海灣南岸一帶。
屋大維率軍8萬、戰船400艘渡海東征,以陸軍佔領科罕島和萊夫卡斯島,對安東尼軍形成南北夾擊態勢,以艦隊控制安布拉基亞灣出口,並派戰船襲擾安東尼的後方補給線。
安東尼派步騎兵襲擊屋大維軍,多次受挫。他面對供給困難,士氣低落的不利局面,決心在海上與屋大維決戰。
安東尼將艦隊分為左、中、右三個編隊成一線展開,親率右翼編隊迂回敵方左翼,克麗歐佩脫拉女王率預備隊尾隨接應。屋大維針對敵方部署特點,也將艦隊分成左、中、右 3個編隊,並成一線展開,由海軍名將阿格裡帕指揮左翼編隊迎戰安東尼。
9月2日,安東尼率艦隊進至海灣出口亞克興角,其右翼編隊從上風方向發起進攻。
阿格里帕的左翼編隊充分發揮船體輕、航速快、機動靈活的優勢,避開對方遠程矢炮的轟擊,運用撞擊、火攻、接舷跳幫等戰術進行反擊。
安東尼船大體重,運轉不靈,被動挨打,損失慘重。作戰中,其中央和右翼編隊見勢不妙,有的掉頭回航。
率領預備隊的克麗歐佩脫拉埃及女王,不明真象,也下令其編隊掛起風帆脫離戰場,駛向埃及。安東尼見大勢已去,無心再戰,命令戰船尾隨其後撤退。
此戰,安東尼損失戰船300餘艘,其陸軍全部投降,從而決定了內戰的最後勝負。
安東尼和女王逃回亞歷山大城,此後不久,安東尼迫於軍事形勢而剖腹自殺,克麗歐佩脫拉女王也自己讓毒蛇咬死。屋大維親臨埃及,結束內戰,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
羅馬共和國共和政體消滅........羅馬帝國誕生。
西元前88年,為了爭奪對本都國(Pontus,龐度斯)的出征權,以馬略(Caius Marius)為首的平民派與以蘇拉(Sulla (Felix), Lucius Cornelius)為首的貴族派首先展開激戰。
前82年,蘇拉戰勝,成為羅馬歷史上第一位大權獨攬的終身獨裁者。
前78年,蘇拉病故,內戰再度爆發。前60年,龐培、克拉蘇和凱撒結成“前三頭同盟”,控制羅馬政局。克拉蘇死後,同盟解體,龐培和凱撒間爆發戰爭。
前48年8月,雙方在法薩羅進行決戰,龐培兵敗,逃亡至埃及被殺。凱撒遂成為終身獨裁官、執政官和保民官。 這是古羅馬國家體制由共和國轉為帝國的連年內戰。
-----------------------------------------------------------
(一)馬略與蘇拉
-----------------------------------------------------------

蘇拉出生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從小醉心于文學藝術,酷愛交際,終日混跡於優伶、小偷和娼妓之中。後來依靠一個富有的妓女的捐贈和繼母的遺產,得以重返貴族階層。
馬略和蘇拉的第一次合作是在朱古達戰爭時期。
西元前111年,北非羅馬的被保護國努米底亞的國王朱古達反叛,殺死了都城所有的羅馬人。
為維護帝國尊嚴,羅馬對朱古達宣戰。戰爭持續了數年,卻毫無進展。
西元前107年,馬略當選執政官,全權指揮這場戰爭。上任後,他一反舊制,放棄早已難以實行的兵役財產資格規定,改徵兵制為募兵制,招募自由民中的志願者入伍,由國家供養並提供武器。這樣,羅馬就誕生了第一支職業軍隊。
這支軍隊果然厲害,進入北非後,連連取得勝利,使朱古達陷入困境。
作為馬略的財務官,蘇拉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一個偶然的機緣,蘇拉與茅利塔尼亞國王波庫斯成了好朋友。
波庫斯對兵敗避難于他的朱古達女婿素有嫉恨,故而便將他出賣給了蘇拉,戰爭遂戲劇性結束,而蘇拉由此獲得殊榮。
馬略與蘇拉之間從此種下不和的種子。
但馬略在隨後反擊日爾曼辛布里人入侵的戰爭中仍重用蘇拉,在第二次任執政官時提拔他為副將,在第三次任執政官時舉薦他為保民官,顯示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胸襟。
在這些職位上,蘇拉也毫不含乎,作為副將,他俘虜了日爾曼人首領科皮魯斯;在保民官任上,他使人多勢眾的馬爾西人成為羅馬人的朋友和同盟者。
蘇拉這個人權勢欲很強,不甘久為人下。
所以鑒於馬略不再為他提供立功晉級的機會,蘇拉便離開馬略,轉投到另一個執政官卡圖魯斯門下。這件事極大傷害了馬略,二人從此分道揚鑣。
馬略和蘇拉反日為仇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爭奪征伐米特拉達提斯六世的戰爭指揮權。
西元前88年,黑海沿岸的本都三國國王米特拉達提斯六世發動戰爭,佔領了小亞細亞,並進兵希臘行省。元老院授權蘇拉領兵遠征,公民大會卻推選馬略擔任統帥。
雙方爭執不下,馬略派的保民官盧福斯的門客乾脆動武,殺了許多蘇拉的支持者。
蘇拉見勢不妙,便逃出羅馬,竟直趕往自己的軍營,煽動士兵嘩變,然後打著“拯救祖國,使她不受暴君統治”的旗號,殺氣騰騰開向羅馬。
蘇拉進兵羅馬,遭到城裏平民的強烈反對,“沒有武器的群眾從屋頂上投下瓦塊石頭,阻擋他們向前推進,把他趕回到城牆邊。正在這個時候,蘇拉本人趕到了。
看到這種情形,他喊叫著燒房子,並親自拿著通明的火把走在士兵前面,命令弓箭手把帶火的箭往房頂上射。馬略聞訊,集合部隊倉促應戰。激戰結果,馬略戰敗逃亡。
蘇拉進城後,立即召開元老院會議,規定今後不經元老院批准,公民大會不得通過任何法案。平民的權利因此喪失大半。
蘇拉大權在握、恢復元老統治後,便於西元前87年,率軍奔赴希臘和小亞細亞戰場。蘇拉在東方前線輾轉作戰,羅馬城內卻風雲突變。
原來,戰敗出逃的馬略在北非收羅舊部,在執政官秦納(Lucius Cornelius Cinna)的內應下,乘蘇拉出征之際,舉軍攻破了羅馬。
他們推翻了蘇拉的各項立法,並對蘇拉的支持者展開無情的大屠殺。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馬略與秦納成為西元前86年執政官。
但馬略任第七任執政官後不久便染病身亡,終年71歲。
蘇拉在希臘聽說馬略、秦納攻陷羅馬的消息後,苦於無法從戰場脫身,便耐住性子,一直堅持進行戰爭。
經過3年苦戰,終於迫使米特拉達提斯六世求和。於是蘇拉騰出手來清算自己的政敵了。
他致信元老院,宣佈「要為自己、為羅馬城向那些有罪的人復仇」。
然後帶領部隊返回義大利,新的內戰又開始了。秦納當時被嘩變的士兵殺死,新任執政官馬里烏斯(Gaius Marius the Younger)、 嘉寶(Papirius Carbo ) 調集軍隊進行還擊。慘烈的戰爭足足打了3年,義大利血流成河,最後蘇拉奪下羅馬,控制了義大利。
蘇拉以征服者的姿態進入羅馬,開始了著稱於史的“公敵宣告”。他在召開公民大會上兇狠地宣稱:「我將對我的敵人一個也不寬恕,將以最殘忍的手段對付他們」。
於是,幾乎每天都公佈“黑名單”,對列入名單的“公敵”,捕殺者有賞,告發者有獎,隱匿者有罪。義大利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丈夫在妻子面前被殺,兒子死在母親懷裏。財富成為招災若禍的根源。

對蘇拉本人的崇拜也達到極點,羅馬廣場上豎起蘇拉的鍍金像,上刻「永遠幸福」。
正當蘇拉權傾羅馬、橫霸帝國的時候,西元前79年,他突然在公民大會上宣佈放棄一切官職,退隱林泉,不再過問政治。
蘇拉得了嚴重的皮膚病,無法每日掌管權柄,所以退了下來。”蘇拉本人索性避開燈紅酒綠的羅馬,躲到海濱別墅安享晚年,有時舞文弄墨,有時垂釣水邊。
西元前78年,他丟下新婚的妻子,在別墅安靜地死去,終年60歲。
死訊傳開,蘇拉的部將和老兵從全國各地趕來,他們把蘇拉的遺體放在金輿上,在聲勢浩大的送殯隊伍護送下遊行全義大利,最後在羅馬廣場舉行了極隆重的葬禮。
據說蘇拉臨終前,給自己留下了這樣的墓誌銘:「沒有一個朋友曾給我多大好處,也沒有一個敵人曾給我多大危害,但我都加倍地回敬了他們。」蘇拉成為沒有任期限制的獨裁官時(此時他給自己取名Felix,意為「幸運」)。
他重建了元老院的權力,增加了刑事法庭,頒發了新的叛逆法和公民保護法。儘管如此,他的統治大致上還是以其殘忍無情著稱。
-----------------------------------------------------------
(二)王中之王-龐培
-----------------------------------------------------------

一些豪門貴族紛紛投靠蘇拉。皮凱努姆地區的貴族青年龐培意識到,只有在蘇拉摩下才能飛黃騰達。他利用父親的勢力和影響,很短時間裡招募組建起一個軍團,趕赴蘇拉軍營。
途中,龐培指揮部隊多次衝破馬略部下的阻攔,順利通過許多城市,還繳獲了大批武器和戰馬。
蘇拉對年僅23歲,軍事上初露鋒芒的龐培非常賞識,把他看成了自己得力的助手。蘇拉最終擊敗馬略奪得羅馬政權,實行獨栽;龐培為了密切與蘇拉的關系,加強自己的地位,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和蘇拉的女兒結婚。
婚後不久,龐培奉蘇拉之命奪取了馬略部將駐守的西西裡島。隨即又被派往非洲同努米底亞人多米提烏斯作戰,在一個暴風驟雨的日子,與龐培對峙的多米提烏斯向後撤退,龐培命令部隊迅速出擊。
面對突然而來的羅馬大軍,努米底亞土兵驚慌失措,潰不成軍。這一勝利震驚了努米底亞,一些城市不戰而降,僅40天時間,龐培佔領努米底亞,征服了非洲。
非洲之功大大地提高了龐培在羅馬的威望,也使蘇拉感到了緊張。戰後不久,蘇拉便命令龐培解散軍隊,率領一個軍團返回烏提卡等待接替者。
龐培拒絕了這一命令,並且率領大軍出現在羅馬大門口。盡管他沒有擔任公職,卻要求蘇拉為他舉行凱旋式。
蘇拉警告龐培不要違背法律。因為當時羅馬法規定只給有巨大戰功的執政官、行政長官舉行凱旋式。然而龐培毫不退讓,他嘲諷蘇拉說:“崇拜初升太陽的人要多於崇拜落日的人。”蘇拉迫不得已,破例為龐培舉行了非洲之戰的凱旋式,並授予他“偉大”的稱號。
西元前70年,蘇拉病死。羅馬人對蘇拉軍事獨裁不滿的情緒如大火般爆發出來。軍事才能受到元老院稱讚的龐培,奉命進行討伐。
他鎮壓了廢除蘇拉憲法的執政官雷必達,又遠征西班牙,平定另一民主領袖塞爾托裡烏斯。
這時羅馬國內爆發了著名的斯巴達克斯起義,得勝後的龐培,連忙撤軍回國增援鎮壓起義軍的克拉蘇。
龐培趕到時,克拉蘇已經消滅了起義軍主力,龐培攔住了突圍出來的5000名奴隸戰士,殘忍地屠殺了這支起義軍餘部。 隨著民主運動的發展,龐培看到蘇拉派逐漸失勢,民主派聲勢大增,便見風轉舵,倒向民主派,討好騎士和平民。
龐培和克拉蘇當選為當年的執政官,他們頒布和實施了一些有利於平民的政策,還清洗了元老院中蘇拉的50名黨羽,因而換取了羅馬人民的好感。
公元前66年初的一天,羅馬舉行公民大會,保民官馬尼利烏斯提出一個提案:任命龐培擔任同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斯六世作戰的統帥,取代已取得重大戰果的魯庫魯斯,並接管其軍隊。
滿心歡喜的龐培來到東方,他先同本都國王談判,要求本都無條件投降,遭到拒絕,於是他指揮大軍展開圍攻,在幼發拉底河上遊擊潰了米特裡達提六世的軍隊。
不久,僥幸逃脫的米特拉達特斯六世服毒身亡,龐培勝利結束了米特裡達提戰爭,戰後他把比提尼亞和本都合並為羅馬行省,又把敘利亞變成羅馬行省,還在小亞細亞、巴勒斯坦各處活動,進行幹涉,在加拉太等地扶植了新國王,使東方一些國家處於羅馬的奴役之下,龐培成為東方一些國家的“王中之王”,權力和威望達到了頂峰。
滿載著東方的戰利品,龐培返回羅馬。由於元老院不滿意他在東方擅自將行省包稅權給予騎士,更害怕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實行獨裁,元老院用了近一年時間才為龐培舉行了凱旋式,龐培請求元老院批準他在東方實行的各項措施,並分配給他的老兵土地,遭到元老院的拒絕,龐培大為惱怒,開始同元老院對抗。
西元前60年,他與凱撒、克拉蘇秘密結成“三頭同盟”。
----------------------------------------------------------
(三) 岳丈與女婿
----------------------------------------------------------

“三頭同盟”是三人為了各自利益,為了實現個人獨裁而組成的臨時結合體。西元前53年克拉蘇死於帕提亞戰爭,宣告了“三頭同盟”的結束。
龐培和凱撒的關係也因尤里婭的死去而破裂。兩人之間爭奪獨裁權力的內戰勢在必發。
羅馬政局動盪不安,元老院急於要鎮壓日益增長的對抗情緒,平定騷亂。由於懼怕凱撒在騎士和平民中的巨大影響,元老院不得不與龐培暫時和解,言歸於好。授權龐培為唯一的執政官,任期兩個月,其權力幾乎和“狄克推多”(獨裁者)相似。
龐培上任後,迅速從各地調集軍隊鎮壓平民暴動。他又利用職權,把鋒芒指向凱撒,阻止凱撒延長高盧總督的任期,限於公元前49年3月任滿解職。
龐培和凱撒終於公開決裂。西元前49年1月,新的內戰帷幕拉開,元老院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宣布凱撒為人民公敵。
西元前49年1月10日,凱撒率領一個軍團和三百名騎兵的少數軍隊到意大利邊界的盧比孔河畔。
他停下馬來注視著河中的流水,猶豫不決,但他意識到了戰鬥別無出路時,他毅然縱馬過河,並說了一句俗話:「骰子已經擲下,就這樣吧!」從此「凱撒渡過盧比孔河」就成為西方表示決心下定,不顧一切的一句成語。
凱撒的迅速進軍使龐培和元老院驚慌失措,以為凱撒帶著一支龐大的軍隊向羅馬挺進,紛紛倉皇逃到希臘。
凱撒進入羅馬城後,對政敵採取寬大懷柔政策,釋放龐培的部下,擴充自己的力量,有效地控制了意大利,成為羅馬的統治者,並立即宣布討伐叛徒。
在凱撒越過盧比孔河的時候,他的勢力範圍只有高盧和依列里貢兩個地區。當時,龐培還控制著整個意大利和羅馬的各個省區。
凱撒手裡只有9個軍團,而隨他一起駐扎在拉溫那的,僅有一個,其餘都在高盧,相距很遠。
龐培在意大利境內共有10個軍團,在西班牙另有7個軍團,此外還有許多的支隊散布在帝國各地。
不過,龐培在意大利的那些軍團,只是一些僅有干部和骨干人員的架子軍團。因此,凱撒的一個完全滿員軍團的戰鬥力,實際上要勝過龐培兩個沒有動員起來的軍團。
有人曾對凱撒提出批評,說他率領一支如此弱小的兵力向南進軍是冒險。但是,時間和突然性卻正是戰爭中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凱撒不僅認識到了這兩個因素的意義,而且在實現自己的戰略企圖時,也考慮到了龐培的人員素質。
尚未完成征兵工作的龐培,只得倉皇封閉國庫,和一些元老逃亡巴爾幹。 龐培聯絡起他的海上部隊和隸屬於羅馬的東方各國國王、部落貴族,在希臘集合起了11個軍團,7000名騎兵以及由600艘戰艦組成的艦隊,企圖發起反攻。
凱撒在鞏固了政權,肅清了西班牙等地龐培的勢力後,也組織起了大軍,西元前48年,開始了與龐培爭奪東方行省的戰爭。
起初,龐培軍隊佔據優勢,在著名的季拉基烏姆戰役中,兩次大敗凱撒,打擊了凱撒軍隊的士氣。
西元前48年8月,龐培和凱撒在法薩盧(Battle of Pharsalus)進行了最大一次決戰。

在希臘的龐培在積極備戰,他盡一切努力建設戰艦,聚集人力和金錢。雖然年近甲,依舊親自訓練士兵,他共有意大利軍隊11團,7騎兵和裝備完整的6多條戰艦,其來自各盟邦的輔助軍。而凱撒有十個軍團步兵及一萬騎兵,幾乎沒有戰艦,渡海去希臘對他來說是很大的冒險。
當凱撒帶領著部隊要渡過亞得里亞海時,曾鼓勵他的士兵說:以我們的幸運對抗嚴寒的冬季,以我們的勇敢彌補我們人數的不足,──戰爭中最有效的是出其不意。
西元前48年,著名的法薩盧戰役爆發,早晨,兩軍態勢展開,龐培把意大利步兵列在第一線,分左、中、右三列,行列之間有適當的距離,騎兵在每個行列的兩翼,弓箭手和投石手夾在行列之中,其它國家的輔助軍佈置在戰場外作預備隊。
而凱撒也把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自己按照習慣站在右翼戰鬥力最強的第十軍團中,在該軍團附近埋伏了最勇敢的三千名步兵。
雙方將領戰前都在鼓勵士氣,凱撒對部下重軍人的誓言:非戰勝,決不離開戰場。龐培向士兵號召:我們為自由,為祖國而戰。會戰一開始,兩邊呼口號,凱撒一邊的口號是「勝利的維納斯」;龐培一邊口號是「不可戰勝的赫兵」。
兩軍短兵相接,互相投射弩和石頭。繼之騎兵開始進攻。龐培的騎兵處於優勢,包圍了第十軍團。
凱撒對埋伏的三千兵發出信號,這些步兵立刻衝出來,舉著長矛,向騎兵的臉上刺去,這些貴族出身的年輕騎兵不能擋住進攻,更不能忍受臉上刺出傷痕,紛紛狼狽逃離,龐培得知騎兵潰敗後,命令步兵原地不動進行抵抗。
第十軍團困在凱撒率領下擊潰了龐培軍的左翼,其中路和右翼起初還能一邊抵抗,一邊退卻,但沒有參戰的輔助軍慌亂地後逃跑,大聲叫喊:我們被打敗了。
龐培全軍彷彿受到感染,都竟相逃命,龐培的軍隊一下子便潰不成軍,節節敗退,凱撒終於獲得全盤勝利。
凱撒對龐培主軍團的最後一次打擊-塔普蘇斯戰役。凱撒與龐培在北非地區進行的決定性戰役,西元前46年。當時凱撒對塔普蘇斯海港(今突尼斯Teboulba附近)進行圍攻。
而龐培也得到了其岳父梅特盧斯‧庇護‧希皮奧領導的軍團的支援。戰役中,凱撒的軍隊失去控制,奮力戰鬥打敗敵人,並屠殺了約一萬人。此次戰役也是凱撒對龐培的最後一次打擊。
龐培派的殘餘以龐培的兒子少龐培為首,在西班牙又集合起來,凱撒又一次出征,於西元前四十五年三月十七日在西班牙蒙達城(Battle of Munda)與少龐培部隊交戰。凱撒本想一鼓作氣攻下城,不料對方早有準備,預先在郊外樹林中設下埋伏。
在凱撒攻城時,埋伏的敵軍從後面殺過來,使凱撒腹背受敵,凱撒立即下令所有部隊密集在一起,形成堅強的核心,以免力量分敵被各個擊破,然後他下令兵分二詻反攻身後的敵人,並身先士卒擊敗了敵人,攻克蒙達城。
戰鬥結束時,凱撒說:過去我常常是為了爭取勝利而戰,但這次卻是為了爭取生存而戰。至此,四年的羅馬內戰在凱撒的勝利而結束了。
在侍衛的掩護下,龐培從亂軍叢中逃出。他逃向埃及想尋得一個藏身之所。西元前48年9月28日,就在龐培乘坐的小船靠岸時,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的侍從揮劍刺向他的脊背,結果了龐培的性命。
-------------------------------------------------------
(四)內戰決雌雄亞克興海戰
-------------------------------------------------------
前44年3月15日,凱撒遇刺身亡,政局再次動盪。
羅馬終身獨裁官凱撒被布魯圖和喀西約等元老院元老陰謀刺殺慘死後,凱撒的繼承人屋大維(奧古斯都),於西元前43年初與安東尼和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進軍羅馬,改組政府,獲五年內處理國家事務的全部權利。
他打著“為凱撒復仇”的旗號,處死大批元老和騎士,並於西元前42年秋在菲利皮之戰中擊敗布魯圖和喀西約軍。
此後,後三頭之間爭權奪利。西元前36年,屋大維剝奪雷必達的權力。
公元前32年,屋大維與安東尼公開決裂,公布安東尼關於將東方行省部分地區贈予埃及女王克麗歐佩脫拉七世(西元前37年與安東尼結婚,就是著名的埃及豔后)及其子嗣的遺囑,並通過公民大會剝奪安東尼的一切權力,宣布安東尼為“公敵”,隨即對埃及宣戰。
公元前31年,安東尼和埃及女王率軍10萬人、戰船 500艘來到希臘西海岸,將艦隊配置在安布拉基亞灣,陸軍駐紮在海灣南岸一帶。
屋大維率軍8萬、戰船400艘渡海東征,以陸軍佔領科罕島和萊夫卡斯島,對安東尼軍形成南北夾擊態勢,以艦隊控制安布拉基亞灣出口,並派戰船襲擾安東尼的後方補給線。
安東尼派步騎兵襲擊屋大維軍,多次受挫。他面對供給困難,士氣低落的不利局面,決心在海上與屋大維決戰。
安東尼將艦隊分為左、中、右三個編隊成一線展開,親率右翼編隊迂回敵方左翼,克麗歐佩脫拉女王率預備隊尾隨接應。屋大維針對敵方部署特點,也將艦隊分成左、中、右 3個編隊,並成一線展開,由海軍名將阿格裡帕指揮左翼編隊迎戰安東尼。

阿格里帕的左翼編隊充分發揮船體輕、航速快、機動靈活的優勢,避開對方遠程矢炮的轟擊,運用撞擊、火攻、接舷跳幫等戰術進行反擊。
安東尼船大體重,運轉不靈,被動挨打,損失慘重。作戰中,其中央和右翼編隊見勢不妙,有的掉頭回航。
率領預備隊的克麗歐佩脫拉埃及女王,不明真象,也下令其編隊掛起風帆脫離戰場,駛向埃及。安東尼見大勢已去,無心再戰,命令戰船尾隨其後撤退。
此戰,安東尼損失戰船300餘艘,其陸軍全部投降,從而決定了內戰的最後勝負。
安東尼和女王逃回亞歷山大城,此後不久,安東尼迫於軍事形勢而剖腹自殺,克麗歐佩脫拉女王也自己讓毒蛇咬死。屋大維親臨埃及,結束內戰,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
羅馬共和國共和政體消滅........羅馬帝國誕生。
#
by cwj36
| 2005-09-02 14:51
| 【Total War 羅馬】
2005年 08月 29日
古代馬戰車

閃米特人發明的戰車可算作歷史上一項重大的軍事創新。最早期的戰車是由公牛或驢子拉動的,速度慢,也很笨重,不適於實戰。
早在西元前兩千年,馬也已加入了戰爭的行列,這種戰車先是用來衝入敵陣,迫使敵人潰散;後來又當作戰台使用,戰車兵可以站在戰車上朝敵人擲標槍,殺死敵人。
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這種輕便靈巧的雙輪馬拉戰車便在戰爭中大量普及應用,從歐亞大草原西部和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土耳其傳播開去,南至埃及,東至中國。
兩駕輕型戰車曾是西臺人(又譯赫梯人 Hittites 1595B.C滅亡古巴比倫帝國)征服者橫掃腓尼基,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百戰百勝的武器。戰車的優越性在於它的速度和作戰靈活性。
在戰爭中,西臺人人把他們的重型戰車作為一種類似坦克的震懾性武器,他們會駕駛戰車直衝敵軍陣營。
波斯人在戰車輪軸的兩端裝上鐮刀,於是當戰車馳過敵軍陣線時,完全可以將敵人攔腰斬斷。
戰車的主要優勢在於其為弓箭手提供的機動性。一隊載有弓箭兵的戰車可以放出雨點般密集的箭矢,遠距離射殺敵軍步兵,同時還能輕鬆擺脫追兵。
如果敵軍步兵散開陣形以最大程度避免弓箭的傷害,他們將失去相互保護,這時重型戰車和騎兵就能伺機衝入敵陣,大肆屠戮。
此外,歷史上還曾製造了能夠裝載五名士兵的大型戰車,但這種戰車在戰場上的實戰功效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凱爾特人在古代歐洲諸民族中也素以擅造戰車而馳名,此時的戰車形制已由先前的四輪改作兩輪,更為快捷輕便。他們在製造工藝上創造性地利用了金屬熱脹冷縮的原理,以燒紅的鐵箍來緊固輪輞,使車輪既耐用又美觀。
印度人也曾使用戰車。古印度有兩種比較流行的遊戲,其一就是戰車遊戲。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其中有“車”。
較有名的戰車戰:
西元前1300年,西臺人和埃及人為爭奪對敘利亞的控制權而展開了加低斯 (Kadesh) 戰役;這場戰役經常被視為西方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車大戰。
在這場戰役中,500輛西臺人的戰車攻擊了一支正在朝加低斯進發的5千多人的埃及部隊。西臺人駕駛重型戰車衝入埃及軍團,使埃及軍隊陷入一片恐慌,潰不成軍。
西臺人以為勝利唾手可得,於是在埃及軍團中開始肆無忌憚地劫掠戰利品,竟然渾然不覺法老拉美西斯二世 (Rameses II) 已經收到一些倖存士兵警報,並帶領埃及軍團向西臺軍隊突然發起了反攻。
在隨後的拉鋸戰中,又有500輛埃及戰車飛馳而來,為法老助陣。儘管埃及軍團贏得了勝利,但因受到重創,最終仍只能將敘利亞的控制權拱手相讓西臺人。

西元前539年,波斯帝國的締造者大流士的軍隊乘著戰象和裝有砍腿鐮刀的戰車,征服了巴比倫。
大流士3世在阿貝拉戰役中鏟平一座山來使用鐮刀戰車對付亞力山大。
古中國周滅商的決定性戰役牧野之戰中,春秋時代晉楚的鄢陵之役都是戰車戰。
較近代的明朝中期,戚繼光鎮守北疆薊鎮(今河北遷西縣西北)練兵時,編練的水軍營、步營、騎營、車營、輜重營,使用槍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編制總數的50% 左右。
其創建的車騎營中的戰車部隊,簡直就是類似於現在裝甲戰車部隊:車營編官兵3100余人每車營有戰車128輛,每輛戰車配有佛郎機2門、鳥銃4杆、火箭手4人。
#
by cwj36
| 2005-08-29 13:05
| 【Total War 埃及托勒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