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09月 18日
羅馬之馬其頓征服者-保盧斯
羅馬之馬其頓征服者-保盧斯
保盧斯 (PAULUS)
Lucius Aemilius Paullus Lepidus Macedonicus (BC. 229–160 BC)
羅馬之馬其頓征服者
保盧斯的父親,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著名的坎尼戰役中被漢尼拔擊敗陣亡的羅馬執政官保盧斯(Lucius Paullus)。
而保盧斯的兒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小西庇阿(消滅迦太基者)
(小西庇阿是大西庇阿(紮馬會戰勝利者)長子的養子)。
大概在亞歷山大的時代,羅馬開始征服義大利半島上其他城邦的歷程。羅馬和馬其頓的戰爭發生於亞歷山大死後100多年,早於馬略軍事改革近100年,大概和大家比較熟悉的羅馬迦太基之間的布匿戰爭(名將漢尼拔、西庇阿、"費邊戰略"那個時代)同時代。一共有三次馬其頓戰爭。(Macedonian Wars)
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發生於西元前217年,那時羅馬剛剛跟希臘世界發生接觸,馬其頓國王是菲力五世。
這次戰爭並不具有決定性,因為當時羅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跟迦太基人進行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的歷史名將漢尼拔率軍入侵義大利半島,所以羅馬沒有能力同時跟馬其頓大動干戈。第一次馬其頓戰爭以雙方簽訂和約休戰結束。
羅馬軍團和馬其頓方陣的正面較量 發生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的兩次戰役中。
第二次布匿戰爭以羅馬名將"阿非利加"大西庇阿擊敗漢尼拔告終以後不久,為了限制馬其頓在希臘世界的擴張,羅馬派執政官弗拉米尼那斯(Flamininus)率軍侵入希臘,爆發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西元前197年,羅馬軍團和馬其頓國王菲力五世的軍隊在西諾塞法拉(Cynoscephulae)的一片山谷中不期而遇,雙方各有大約2萬6千人,因為當時大霧彌漫,雙方都沒有準備,打成了遭遇戰。這裏的地形不適合馬其頓方陣施展。
儘管馬其頓的右翼還是戰勝了羅馬的左翼,但是羅馬軍團右翼也擊敗了馬其頓的左翼,然後羅馬軍團向已經獲勝的馬其頓的右翼背後包抄,最終擊潰了馬其頓軍隊的抵抗。
這個時代的馬其頓軍事組織跟亞歷山大大帝時期比,反而有了很大的退步,主要是騎兵再次退居非常次要的地位,重步兵方陣的機動性更低,長矛也增加到7米長,必須雙手才能使用。
這樣,一旦方陣隊形有所散亂而被敵人滲透,在近戰中舉著這麼長的矛根本沒有辦法自衛。
這次戰爭結束了馬其頓對希臘世界的霸權,馬其頓被迫承認羅馬對希臘世界各國事務有仲裁權。
西元前179年,馬其頓國王菲力5世去世,由其子珀爾修斯(左圖)繼位,珀爾修斯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物。他勵精圖治,厲兵秣馬,不但與色雷斯和伊裏利亞酋長結盟,而且還與希律希底(賽琉西)和比提尼亞王室聯姻,以增強自己的實力。
他的一系列行動引起了羅馬的不安。為抑制馬其頓,不使它再強大起來,羅馬於西元前171年再次向馬其頓宣戰,即所謂的第三次馬其頓戰爭(西元前171—前167年)。
保盧斯的羅馬軍團和珀爾修斯的馬其頓方陣之間爆發了決定性的希臘東北部的彼得那會戰(Battle of Pydna)這場戰爭開始,羅馬接連換了3位軍事上無能的執政官,遭到幾次敗仗,軍隊補給和士氣都出現問題。
西元前168年,羅馬選舉老將保盧斯出任執政官,指揮前線戰事。保盧斯出身名門,作戰經驗豐富。
當時雙方隔著一條很淺的河對峙,馬其頓在北羅馬在南,兵力大致相等,馬其頓稍多。
一天早上羅馬軍去河邊取水的一匹馬跑過了河,追馬的羅馬士兵和同是取水的馬其頓士兵打起了前哨戰,珀爾修斯和保盧斯不約而同地決定順勢把它發展成一場主力決戰。
戰役開始羅馬處於下風,保盧斯正在努力集結部佇列陣的時候,發現馬其頓軍已經渡過小河,列隊向羅馬軍團衝鋒了。
馬其頓國王珀爾修斯應該對這場遭遇戰是早有準備的。因為這裏的地形是平原,適合馬其頓方陣作戰,應該是被選定的戰場。
但是兩軍中間隔的小河對方陣的機動產生障礙,所以一定要設法,要麼引誘羅馬軍先過河,半渡擊之,要麼搶先在對方還沒列陣之前渡過河發起衝鋒。既然羅馬統帥不會上當在敵前渡河,那麼就要從第二條想辦法。所以馬其頓軍其實一直處於戒備狀態,準備找機會搶先徒涉。
如果真的雙方都事先沒有準備,那麼雙方列陣的時間應該相差不大,即使羅馬稍慢,也絕不可能差那麼遠,等到對方全軍涉水過河發起衝鋒的時候還沒有擺好陣勢。
當時羅馬軍團看到馬其頓方陣步兵長矛如林地猛衝過來,也不免膽寒,實際上在這種地帶,馬其頓的衝鋒是不可抵擋的。
羅馬軍在頑強抵抗中後退,無意地,他們退過了這片平原,退上背後的山地。
這時就顯現出馬其頓軍隊和統帥軍事能力與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差距了--亞歷山大絕不會讓方陣步兵追上山地,而是會率領騎兵部隊立刻發起追擊,他在對波斯的歷次會戰中都是這樣作的。
但是這時要麼是馬其頓已經沒有強大的騎兵了,要麼是珀爾修斯見不及此,要麼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部隊。
總之馬其頓的方陣步兵追上山坡,在崎嶇的地形中隊形立時出現空洞。保盧斯見此機會,立即命令羅馬士兵反擊,不再保持隊形而是衝進敵人的方陣隊形裏近戰肉搏。
面對手持短劍瘋狂砍殺的羅馬戰士,馬其頓軍因為不適應持劍的近戰而一敗塗地,方陣的優點完全發揮不出來,於是馬其頓全軍潰敗,被殺2萬人,被俘1萬1千人,而羅馬軍的戰死者不足百人。
馬其頓王珀爾修斯被迫投降後,死於羅馬獄中。
西元前168年,保盧斯受命進軍伊庇魯斯。
伊庇魯斯(Ipiros)大區位於希臘西北部,北部與阿爾巴尼亞接壤,東部和南部分別與西馬其頓和塞薩利兩個大區比鄰,西部臨伊奧尼亞海。大區總面積9 200平方公里。
他攻打所有的城鎮和鄉村,摧毀了大約70座伊庇魯斯地區的城市,大肆搶掠破壞,俘15萬人賣為奴隸。伊庇魯斯並未幫助珀爾修斯,羅馬的這次活動是古代戰爭中最殘忍的劫掠之一。
伊庇鲁斯就是有名的國王皮洛斯「皮洛斯的勝利」(Pyrrhic victory)的故鄉。
搶劫了伊庇魯斯之後,羅馬又在希臘各邦進行殘暴的清洗,放逐大批有反羅馬嫌疑的政治人物,不僅對支持馬其頓的埃托利亞同盟給予這種懲罰,甚至與羅馬同盟的亞該亞同盟也得不到信任。
他們把1000多有聲望和地位的亞該亞人同盟作為人質遣送到義大利。著名的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就是其中的人質之一。
波利比烏斯有幸被羅馬統治階級接受,認識了征服迦太基的小西庇阿,才有機會寫成《歷史》這一名著傳諸後世。而人質中的絕大部分都被扣壓了15年,到西元前150年才被釋放。其中700人已死在獄禁中。
彼得那戰役以後,馬其頓被分割為四個小國,各成立自己的議會和政府。禁止各小國間相往來和貿易,也不准把它們同其他國家來往。
羅馬對馬其頓的殘暴統治,激起了當地居民的堅決反抗。
西元前149年,馬其頓再次爆發反羅馬的起義。起義的領袖是自稱珀爾修斯之子腓力的安德里斯克。
“偽腓力”得到了拜占庭等希臘城市的支持。他多次擊潰羅馬軍隊並推進到帖撒裏亞,後因叛徒出賣,起義被鎮壓。此後,馬其頓變成了羅馬的一個行省。
保盧斯 (PAULUS)
Lucius Aemilius Paullus Lepidus Macedonicus (BC. 229–160 BC)
羅馬之馬其頓征服者
保盧斯的父親,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著名的坎尼戰役中被漢尼拔擊敗陣亡的羅馬執政官保盧斯(Lucius Paullus)。
而保盧斯的兒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小西庇阿(消滅迦太基者)
(小西庇阿是大西庇阿(紮馬會戰勝利者)長子的養子)。
大概在亞歷山大的時代,羅馬開始征服義大利半島上其他城邦的歷程。羅馬和馬其頓的戰爭發生於亞歷山大死後100多年,早於馬略軍事改革近100年,大概和大家比較熟悉的羅馬迦太基之間的布匿戰爭(名將漢尼拔、西庇阿、"費邊戰略"那個時代)同時代。一共有三次馬其頓戰爭。(Macedonian Wars)
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發生於西元前217年,那時羅馬剛剛跟希臘世界發生接觸,馬其頓國王是菲力五世。
這次戰爭並不具有決定性,因為當時羅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跟迦太基人進行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的歷史名將漢尼拔率軍入侵義大利半島,所以羅馬沒有能力同時跟馬其頓大動干戈。第一次馬其頓戰爭以雙方簽訂和約休戰結束。
羅馬軍團和馬其頓方陣的正面較量 發生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的兩次戰役中。
第二次布匿戰爭以羅馬名將"阿非利加"大西庇阿擊敗漢尼拔告終以後不久,為了限制馬其頓在希臘世界的擴張,羅馬派執政官弗拉米尼那斯(Flamininus)率軍侵入希臘,爆發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西元前197年,羅馬軍團和馬其頓國王菲力五世的軍隊在西諾塞法拉(Cynoscephulae)的一片山谷中不期而遇,雙方各有大約2萬6千人,因為當時大霧彌漫,雙方都沒有準備,打成了遭遇戰。這裏的地形不適合馬其頓方陣施展。
儘管馬其頓的右翼還是戰勝了羅馬的左翼,但是羅馬軍團右翼也擊敗了馬其頓的左翼,然後羅馬軍團向已經獲勝的馬其頓的右翼背後包抄,最終擊潰了馬其頓軍隊的抵抗。
這個時代的馬其頓軍事組織跟亞歷山大大帝時期比,反而有了很大的退步,主要是騎兵再次退居非常次要的地位,重步兵方陣的機動性更低,長矛也增加到7米長,必須雙手才能使用。
這樣,一旦方陣隊形有所散亂而被敵人滲透,在近戰中舉著這麼長的矛根本沒有辦法自衛。
這次戰爭結束了馬其頓對希臘世界的霸權,馬其頓被迫承認羅馬對希臘世界各國事務有仲裁權。

他的一系列行動引起了羅馬的不安。為抑制馬其頓,不使它再強大起來,羅馬於西元前171年再次向馬其頓宣戰,即所謂的第三次馬其頓戰爭(西元前171—前167年)。
保盧斯的羅馬軍團和珀爾修斯的馬其頓方陣之間爆發了決定性的希臘東北部的彼得那會戰(Battle of Pydna)這場戰爭開始,羅馬接連換了3位軍事上無能的執政官,遭到幾次敗仗,軍隊補給和士氣都出現問題。
西元前168年,羅馬選舉老將保盧斯出任執政官,指揮前線戰事。保盧斯出身名門,作戰經驗豐富。
當時雙方隔著一條很淺的河對峙,馬其頓在北羅馬在南,兵力大致相等,馬其頓稍多。
一天早上羅馬軍去河邊取水的一匹馬跑過了河,追馬的羅馬士兵和同是取水的馬其頓士兵打起了前哨戰,珀爾修斯和保盧斯不約而同地決定順勢把它發展成一場主力決戰。
戰役開始羅馬處於下風,保盧斯正在努力集結部佇列陣的時候,發現馬其頓軍已經渡過小河,列隊向羅馬軍團衝鋒了。
馬其頓國王珀爾修斯應該對這場遭遇戰是早有準備的。因為這裏的地形是平原,適合馬其頓方陣作戰,應該是被選定的戰場。
但是兩軍中間隔的小河對方陣的機動產生障礙,所以一定要設法,要麼引誘羅馬軍先過河,半渡擊之,要麼搶先在對方還沒列陣之前渡過河發起衝鋒。既然羅馬統帥不會上當在敵前渡河,那麼就要從第二條想辦法。所以馬其頓軍其實一直處於戒備狀態,準備找機會搶先徒涉。
如果真的雙方都事先沒有準備,那麼雙方列陣的時間應該相差不大,即使羅馬稍慢,也絕不可能差那麼遠,等到對方全軍涉水過河發起衝鋒的時候還沒有擺好陣勢。
當時羅馬軍團看到馬其頓方陣步兵長矛如林地猛衝過來,也不免膽寒,實際上在這種地帶,馬其頓的衝鋒是不可抵擋的。
羅馬軍在頑強抵抗中後退,無意地,他們退過了這片平原,退上背後的山地。
這時就顯現出馬其頓軍隊和統帥軍事能力與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差距了--亞歷山大絕不會讓方陣步兵追上山地,而是會率領騎兵部隊立刻發起追擊,他在對波斯的歷次會戰中都是這樣作的。
但是這時要麼是馬其頓已經沒有強大的騎兵了,要麼是珀爾修斯見不及此,要麼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部隊。
總之馬其頓的方陣步兵追上山坡,在崎嶇的地形中隊形立時出現空洞。保盧斯見此機會,立即命令羅馬士兵反擊,不再保持隊形而是衝進敵人的方陣隊形裏近戰肉搏。
面對手持短劍瘋狂砍殺的羅馬戰士,馬其頓軍因為不適應持劍的近戰而一敗塗地,方陣的優點完全發揮不出來,於是馬其頓全軍潰敗,被殺2萬人,被俘1萬1千人,而羅馬軍的戰死者不足百人。
馬其頓王珀爾修斯被迫投降後,死於羅馬獄中。
西元前168年,保盧斯受命進軍伊庇魯斯。
伊庇魯斯(Ipiros)大區位於希臘西北部,北部與阿爾巴尼亞接壤,東部和南部分別與西馬其頓和塞薩利兩個大區比鄰,西部臨伊奧尼亞海。大區總面積9 200平方公里。
他攻打所有的城鎮和鄉村,摧毀了大約70座伊庇魯斯地區的城市,大肆搶掠破壞,俘15萬人賣為奴隸。伊庇魯斯並未幫助珀爾修斯,羅馬的這次活動是古代戰爭中最殘忍的劫掠之一。
伊庇鲁斯就是有名的國王皮洛斯「皮洛斯的勝利」(Pyrrhic victory)的故鄉。
搶劫了伊庇魯斯之後,羅馬又在希臘各邦進行殘暴的清洗,放逐大批有反羅馬嫌疑的政治人物,不僅對支持馬其頓的埃托利亞同盟給予這種懲罰,甚至與羅馬同盟的亞該亞同盟也得不到信任。
他們把1000多有聲望和地位的亞該亞人同盟作為人質遣送到義大利。著名的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就是其中的人質之一。
波利比烏斯有幸被羅馬統治階級接受,認識了征服迦太基的小西庇阿,才有機會寫成《歷史》這一名著傳諸後世。而人質中的絕大部分都被扣壓了15年,到西元前150年才被釋放。其中700人已死在獄禁中。
彼得那戰役以後,馬其頓被分割為四個小國,各成立自己的議會和政府。禁止各小國間相往來和貿易,也不准把它們同其他國家來往。
羅馬對馬其頓的殘暴統治,激起了當地居民的堅決反抗。
西元前149年,馬其頓再次爆發反羅馬的起義。起義的領袖是自稱珀爾修斯之子腓力的安德里斯克。
“偽腓力”得到了拜占庭等希臘城市的支持。他多次擊潰羅馬軍隊並推進到帖撒裏亞,後因叛徒出賣,起義被鎮壓。此後,馬其頓變成了羅馬的一個行省。
by cwj36
| 2005-09-18 10:04
| 【Total War 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