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12月 07日
土耳其禁衛軍(Janissary)
1362~1826的 Janissary
耶尼切里
「伊斯蘭世界」之形成基於歷史上兩項事件:西元7世紀的回教征服潮與及14世紀開始的鄂圖曼(又名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鄂圖曼帝國最初的領土只有現今土耳其一帶,原為塞爾柱土耳其人羅姆蘇丹國之藩屬國以拱衛羅姆蘇丹國。
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一再打擊下分崩離析滅亡後,鄂圖曼帝國一度敗於於帖木兒帝國,之後鄂圖曼蘇丹們把目光放在西方。
西元1453年,英主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歷史悠久的東羅馬帝國滅亡,震撼了西歐的基督教國家;之後土耳其人的攻勢只能以勢如破竹形容,它的偉大不亞於羅馬帝國,其領土大部份至今還是回教國家。
君士坦丁堡攻城戰是中世紀晚期對歐洲世界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君士坦丁堡在火炮轟破城牆後率先攻入當時基督教的心臟君士坦丁堡的勁旅就是土耳其禁衛軍。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帝國真正大舉擴張是在鄂圖曼的兒子烏爾汗(1326—1359年)統治時期。
烏爾汗為了進一步擴張,建立了正規的常備軍。他的常備軍分為兩種。
一種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軍隊,另一種是新建立的軍隊,這種軍隊的規模初期並不大,但是裝備精良,訓練嚴格,是鄂圖曼帝國的主要戰鬥力量。
這種軍隊的特殊之處是要終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遇優厚,享有特權。
在鄂圖曼帝國,幾乎仍然採用中亞的戰鬥體制,男孩自小就要接受軍事訓練,社會以戰爭掠奪為榮,戰士打起仗來英勇頑強。
此軍種稱之為Janissary(音譯耶尼切里),土耳其語:yeniçeri,意思即是「新軍」,中文通常翻譯為「土耳其禁衛軍」,也就是「土耳其新軍」。
此軍創建於1362年,這支部隊的兵源來自巴爾幹半島被征服的基督徒裏挑選的男孩,這就是著名的血賦,(亦稱血貢、血税)估計貴族們也不能免除血賦。
土耳其人將年齡在6、7歲~14歲的巴爾幹半島基督教年輕男孩,將他們送到君士坦丁堡,強制性的實施割禮,並加入伊斯蘭教,待其長大後編入土耳其軍隊,將其徹底洗腦同化為土耳其人,之後再利用他們血腥屠殺、鎮壓自己的父母兄弟與鄉親同胞。
這些原本是基督徒的兒童被帶回土耳其接受伊斯蘭教的思想,並接受軍事訓練,依靠嚴密的組織、精良的戰術素質、狂熱的信仰,土耳其新軍成為土耳其帝國的精英部隊。
其實他們類似「軍事和尚」,被要求獨身禁欲,以軍隊為家,蘇丹為父,雖然土耳其新軍後來殺主子的事不少。
在軍事學校中培訓到24、25歲就會正式成為Janissary的一員,訓練期長達十幾年,所以他們的戰鬥力強也就不奇怪了,不過好像學校中什麼都教,土耳其新軍們經常被派出去做地方軍政長官。有人還成了學者。
他們如果退休的話是有退休金拿的。
禁衛軍的基本單位叫「Orta」,類似連隊,他們的標誌是「喀山(Kazan)」,突厥語意謂“挖空的東西,這東西是個鍋,大概是意味著是一個鍋裏吃飯的人,由蘇丹授予,類似戰旗般神聖,在部隊全滅前是絕不能被奪走的,後來禁衛軍常政變也稱為「喀山滅亡者」(Kazan devirmek ),成為叛變的同義詞。
禁衛軍最著名的標誌就是叫做「Bork」的白色頭飾,其實應該算包頭帕,在腦袋後面拖著長約45釐米,勺子帽子前面會有金屬盾形裝飾,紋飾華貴,鑲嵌珠寶,這勺子代表的兄弟情誼,反映了在一起吃飯,睡覺,戰鬥和死亡同志的感覺。
為區別個分隊會在帽子上加一些裝飾物(如羽毛)。
土耳其新軍的各部隊服裝顏色並不統一,所以「Bork」是最重要的識別信號,他們的一個特點可能是只留小鬍子,兩撇小鬍子。
幾個世紀以來,針對鄂圖曼帝國及其軍隊的一系列研究都被偏見和西方人對「可怕的土耳其人」的刻板恐懼所妨礙──這種恐懼根植於信仰基督教的歐洲與其最接近的穆斯林鄰居間數個世紀以來的爭戰。
某些偏見是如此根深柢固,以至於幾乎不為人所察覺。
比如說許多歐洲傳統馬戲團的小丑裝,他們蓬鬆的套褲和高尖帽似乎便是對鄂圖曼人服飾的諷刺。
禁衛軍建立初期只有1萬人,到16世紀中期發展到4萬人,17世紀初發展到9萬人還配備毛瑟槍是當時橫掃歐洲的勁旅。
土耳其新軍軍樂( janizary musictu )流傳了下來,在18世紀末葉還盛行於歐洲。樂隊以大鼓、鈸、三角鐵、鈴鼓組成。節奏明快,鏗鏘有力。
他們是不許結婚的,為了保持一種強烈的軍團精神,營房以外無家庭。
只有退役的新軍才可結婚。在作戰時,他們在情勢最吃緊時才出擊,因此總是打勝仗。
戰功卓越的禁衛軍,漸漸成為了鄂圖曼帝國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但是也正是這種力量,再次為他們帶來了毀滅。隨著他們的強盛,甚至開始干涉蘇丹的廢立。
曾導致了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猜忌,最後下令將他們屠殺殆盡,並放一把火燒盡他們的學校。
但到了蘇里曼大帝威震歐洲時期,禁衛軍有所放寬。
到了塞利姆二世時代(Selim II 1524年~1574,幾乎成為定制,職位傳子,紀律敗壞。
到了穆拉德三世時代(Murad III 1574年~1595年),為了慶祝王子的割禮,人人皆可參軍,完全喪失戰鬥力。
18世紀時,落伍守舊的土耳其軍隊受盡西方列強欺凌,常謀殺蘇丹廢立主子的土耳其禁衛軍直到19世紀1826年「吉祥事件」(The Auspicious Incident),由蘇丹麥哈邁德二世(II.Mahmut)廢棄。
:「怎麼敗都不會亡的土耳其!!驚嘆~」
耶尼切里
「伊斯蘭世界」之形成基於歷史上兩項事件:西元7世紀的回教征服潮與及14世紀開始的鄂圖曼(又名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鄂圖曼帝國最初的領土只有現今土耳其一帶,原為塞爾柱土耳其人羅姆蘇丹國之藩屬國以拱衛羅姆蘇丹國。
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一再打擊下分崩離析滅亡後,鄂圖曼帝國一度敗於於帖木兒帝國,之後鄂圖曼蘇丹們把目光放在西方。
西元1453年,英主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歷史悠久的東羅馬帝國滅亡,震撼了西歐的基督教國家;之後土耳其人的攻勢只能以勢如破竹形容,它的偉大不亞於羅馬帝國,其領土大部份至今還是回教國家。
君士坦丁堡攻城戰是中世紀晚期對歐洲世界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君士坦丁堡在火炮轟破城牆後率先攻入當時基督教的心臟君士坦丁堡的勁旅就是土耳其禁衛軍。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帝國真正大舉擴張是在鄂圖曼的兒子烏爾汗(1326—1359年)統治時期。
烏爾汗為了進一步擴張,建立了正規的常備軍。他的常備軍分為兩種。
一種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軍隊,另一種是新建立的軍隊,這種軍隊的規模初期並不大,但是裝備精良,訓練嚴格,是鄂圖曼帝國的主要戰鬥力量。

在鄂圖曼帝國,幾乎仍然採用中亞的戰鬥體制,男孩自小就要接受軍事訓練,社會以戰爭掠奪為榮,戰士打起仗來英勇頑強。
此軍種稱之為Janissary(音譯耶尼切里),土耳其語:yeniçeri,意思即是「新軍」,中文通常翻譯為「土耳其禁衛軍」,也就是「土耳其新軍」。
此軍創建於1362年,這支部隊的兵源來自巴爾幹半島被征服的基督徒裏挑選的男孩,這就是著名的血賦,(亦稱血貢、血税)估計貴族們也不能免除血賦。
土耳其人將年齡在6、7歲~14歲的巴爾幹半島基督教年輕男孩,將他們送到君士坦丁堡,強制性的實施割禮,並加入伊斯蘭教,待其長大後編入土耳其軍隊,將其徹底洗腦同化為土耳其人,之後再利用他們血腥屠殺、鎮壓自己的父母兄弟與鄉親同胞。
這些原本是基督徒的兒童被帶回土耳其接受伊斯蘭教的思想,並接受軍事訓練,依靠嚴密的組織、精良的戰術素質、狂熱的信仰,土耳其新軍成為土耳其帝國的精英部隊。
其實他們類似「軍事和尚」,被要求獨身禁欲,以軍隊為家,蘇丹為父,雖然土耳其新軍後來殺主子的事不少。
在軍事學校中培訓到24、25歲就會正式成為Janissary的一員,訓練期長達十幾年,所以他們的戰鬥力強也就不奇怪了,不過好像學校中什麼都教,土耳其新軍們經常被派出去做地方軍政長官。有人還成了學者。
他們如果退休的話是有退休金拿的。
禁衛軍的基本單位叫「Orta」,類似連隊,他們的標誌是「喀山(Kazan)」,突厥語意謂“挖空的東西,這東西是個鍋,大概是意味著是一個鍋裏吃飯的人,由蘇丹授予,類似戰旗般神聖,在部隊全滅前是絕不能被奪走的,後來禁衛軍常政變也稱為「喀山滅亡者」(Kazan devirmek ),成為叛變的同義詞。
禁衛軍最著名的標誌就是叫做「Bork」的白色頭飾,其實應該算包頭帕,在腦袋後面拖著長約45釐米,勺子帽子前面會有金屬盾形裝飾,紋飾華貴,鑲嵌珠寶,這勺子代表的兄弟情誼,反映了在一起吃飯,睡覺,戰鬥和死亡同志的感覺。
為區別個分隊會在帽子上加一些裝飾物(如羽毛)。
土耳其新軍的各部隊服裝顏色並不統一,所以「Bork」是最重要的識別信號,他們的一個特點可能是只留小鬍子,兩撇小鬍子。
幾個世紀以來,針對鄂圖曼帝國及其軍隊的一系列研究都被偏見和西方人對「可怕的土耳其人」的刻板恐懼所妨礙──這種恐懼根植於信仰基督教的歐洲與其最接近的穆斯林鄰居間數個世紀以來的爭戰。
某些偏見是如此根深柢固,以至於幾乎不為人所察覺。
比如說許多歐洲傳統馬戲團的小丑裝,他們蓬鬆的套褲和高尖帽似乎便是對鄂圖曼人服飾的諷刺。
禁衛軍建立初期只有1萬人,到16世紀中期發展到4萬人,17世紀初發展到9萬人還配備毛瑟槍是當時橫掃歐洲的勁旅。
土耳其新軍軍樂( janizary musictu )流傳了下來,在18世紀末葉還盛行於歐洲。樂隊以大鼓、鈸、三角鐵、鈴鼓組成。節奏明快,鏗鏘有力。
他們是不許結婚的,為了保持一種強烈的軍團精神,營房以外無家庭。
只有退役的新軍才可結婚。在作戰時,他們在情勢最吃緊時才出擊,因此總是打勝仗。
戰功卓越的禁衛軍,漸漸成為了鄂圖曼帝國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但是也正是這種力量,再次為他們帶來了毀滅。隨著他們的強盛,甚至開始干涉蘇丹的廢立。
曾導致了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猜忌,最後下令將他們屠殺殆盡,並放一把火燒盡他們的學校。
但到了蘇里曼大帝威震歐洲時期,禁衛軍有所放寬。
到了塞利姆二世時代(Selim II 1524年~1574,幾乎成為定制,職位傳子,紀律敗壞。
到了穆拉德三世時代(Murad III 1574年~1595年),為了慶祝王子的割禮,人人皆可參軍,完全喪失戰鬥力。
18世紀時,落伍守舊的土耳其軍隊受盡西方列強欺凌,常謀殺蘇丹廢立主子的土耳其禁衛軍直到19世紀1826年「吉祥事件」(The Auspicious Incident),由蘇丹麥哈邁德二世(II.Mahmut)廢棄。

by cwj36
| 2008-12-07 00:59
| 【土耳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