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03月 30日
十五世紀歐洲強權-立陶宛大公國
Lithuania
立陶宛 是波羅的海邊的一個小國
她在十五、六世紀,曾經是歐洲強權之一。
【YouTube】:Poland-Lithuania vs. Teutonic Order



(立陶宛模組)

13世紀前期,明多夫格(1230~1263在位)統一立陶宛各部落,在涅曼河下游地區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諾沃格羅多克(新格魯多克)成為了新國家的首都, 從1323年起,首都為韋爾諾(現代的維爾紐斯)。
13-14世紀的時候由於侵佔、協議、王室婚姻等所有的白俄羅斯國土進入了立陶宛大公國。後來俄羅斯和烏克蘭國土的一部分也加入了大公國。
立陶宛大公國的行政結構、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取決於斯拉夫國土上的居民。
此時受到日耳曼人條頓騎士團的侵略和莫斯科公國的襲擾。
波蘭和立陶宛為了對付威脅國家安全的共同敵人,保持和擴大在羅斯地區領土而日益接近。
1385年 8月,兩國在維爾諾近郊的克列沃村簽訂條約。後通過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1351~1434)與波蘭女王雅德維佳聯姻並加冕為波蘭國王的方式,使立陶宛和波蘭聯合為一個國家,史稱克列沃聯合。
此後,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保持著時鬆時緊的國家聯盟,立陶宛在聯盟中保留著很大的獨立性。兩國的聯合,既有利於促進立陶宛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有利於兩國從條頓騎士團國家手裡收復波羅的海沿岸失地。
但是,這一聯合也使波蘭捲入了立陶宛和莫斯科公國之間的長期衝突,並促使波蘭貴族向東擴張。
而且波蘭要把多神教徒立陶宛人變為天主教徒. 因此天主教徒開始享有特權。這引起了東正教和天主教居民之間關係的緊張和在亞蓋洛堂兄弟維托夫特的領導下的立陶宛大公國政治獨立擁護者的不滿。
他以與十字遠征軍同盟為依靠開始了與波蘭國王的反抗。此後,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保持著時鬆時緊的國家聯盟,立陶宛在聯盟中保留著很大的獨立性。


1410年的坦能堡戰役(又稱格林瓦爾德戰役)對鞏固了立陶宛國家地位。
在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聯軍攻擊之下條頓騎士團慘敗遭受致命性打擊。
波蘭立陶宛聯邦正式成立初期,開始對周圍各國展開侵佔,如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並與沙俄帝伊凡雷帝(伊凡四世)於1558年展開維持25年的拉脫維亞戰爭,爭奪拉脫維亞
波蘭-立陶宛王國對沙俄戰爭中聯邦雖獲勝,但之後又與沙俄及瑞典持續戰爭與衝突,國力因此日漸消耗。
16世紀中期開始,沙俄以蠶吞方式逐漸入侵該聯邦,並兼併大片土地,聯邦搖搖欲墜。17世紀,普魯士崛起,最終,該聯邦土地遭沙俄、奧地利和普魯士三國瓜分。
在18世紀末, 被俄羅斯帝國征服, 而被統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 年重獲獨立。 在 1940 年被蘇聯侵略並被併吞。
在 1941- 44年間, 被希特勒佔領後,蘇聯的統治又重新開始, 直到 1990 年 3月 11 日,立陶宛再度宣佈獨立。

(條頓騎士團)


vM2TW版:Lithuania Mod
by cwj36
| 2008-03-30 18:16
| 【俄羅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