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03月 21日
斯巴達震懾衝擊方陣
斯巴達人震懾衝擊方陣
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在希臘人世界之間的戰爭中,輕裝兵的作用只是輔助重裝兵作戰,射擊兵們只是在很少的情況下,比如利用地勢,才能夠殺傷重裝兵,而重裝兵只要保持其密集隊形,就可以安然通過威脅區,進入敵境大施蹂躪。
希臘的平原都是很狹小的,不能承受敵人的破壞,因此在前8世紀到前5世紀末,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重裝兵戰鬥成了唯一的交戰模式。
雖然一有機會,作戰的希臘人都極力用各種謀略,比如夜戰、迂回等等來戰勝對手,但作戰最終往往成為兩個重步兵方陣之間猛烈的對衝...........
首先對於傳統的希臘方陣,既然「一個」希臘方陣是如此容易的被迂回,那麼就乾脆擺下「一排」方陣不就得了?
並且由於希臘的地形多山而道路狹窄,於是每個斯巴達方陣的排列方式也就與眾不同。
別的城邦都是縱直列皆為8人,而斯巴達則是縱4直8,這樣做是為了方便行軍。
在到達戰場後,每個方陣並列在一起,連串一個橫貫整片戰場的隊伍。
同時斯巴達的頭盔上面的羽毛裝飾也和一般希臘頭盔不同,別的城邦都是直向裝飾的,也就是前端對準鼻子,後端對準脊背的樣子。
斯巴達頭盔上面的羽毛是「橫向」的,左右兩端分別對準耳朵。
其目的是為了讓敵軍看不見斯巴達軍的後方,無法一下子判斷出他們到底有多少人。
斯巴達人在交戰時,都是把每個隊伍中個子最高的人編排在前面,這更加難以顯示他們的虛實。
為了更進一步的達成這個效果,斯巴達軍後來還特地的穿上紅色的被風。
此外,斯巴達軍以一個方陣32人為一個「排」,4個排為一個「連」,4個連為一個「營」,而4個營則為一個「旅團」。其列陣方式如下:
◆◆◆◆
◆◆◆◆
◆◆◆◆
◆◆◆◆ 1個方陣(排,32人)
◆◆◆◆
◆◆◆◆
◆◆◆◆
◆◆◆◆
↓
▍▍▍▍4個排(連,128人)
↓
▌▌▌▌4個連(營,512人)
↓
████ ████ ████ ████ ████ ████ ████ ████
8個團(旅團,4096人)
當這個編制第一次投入戰場時,是在波斯—希臘戰爭時,由於這種戰術能以最少的人數來面對制衡整個戰場,所以斯巴達軍往往能夠以寡擊眾的秘訣之一在此。
但是,這個方式有個極大的缺點,每個方陣兵都是彼此相隔3公尺左右的,所以依照斯巴達戰術的話,一個旅團排列開來,從左至右就有相距1.6到2公里之遙。
這在指揮傳令來來說,會有很大的問題,因為一個人的嗓門在大,就算他站在陣形的中間,也很難對左右8百多公尺的人群傳達清晰的命令。
在這種情況下,斯巴達軍的指揮官往往是騎馬的原因在此,因為他要在陣勢的兩端來回不停的奔跑。
但這樣做仍舊無法彌補這個陣式的先天性缺點,結果在伯羅奔尼撒戰爭(BC431—BC404)初期,斯巴達軍在陸戰上並不能取得優勢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種戰術嚴重限制了步兵的機動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斯巴達人只好把一個旅團所涵蓋的面給裁短,改成一個「團」,每個師之下有6個營,每個營之下有2個連,每個連有2個排,而每個排(一個方陣)則為36人(縱3直12)。
而方陣之所以加的如此長的原因則是因為預防老是喜歡突然在他們的側翼出現的雅典軍隊。
其列陣方式如下圖所示:
◆◆◆
◆◆◆
◆◆◆
◆◆◆
◆◆◆
◆◆◆排(方陣),36人
◆◆◆
◆◆◆
◆◆◆
◆◆◆
◆◆◆
◆◆◆
↓
▎▎2排=1連=72人
↓
▌▌2連=1營=144人
↓
■■■■4營=1團=576人
↓
████ ████ ████ ████
4團=1旅團=2304人
且斯巴達採取方陣「震懾衝擊」戰術。
斯巴達人對希臘方陣戰術,出現了革命性的轉變。
斯巴達軍厲害的「震懾衝擊」戰術關鍵在於作戰時必須保持完整的隊形前進,盾牌重置讓敵人錯估斯巴達兵力,保證軍隊方陣中所有的長矛同時衝入敵人的正面,從而一舉衝垮敵陣。
安菲波利之戰(前422 Battle of Amphipolis),150個斯巴達重裝步兵「震懾衝擊」一舉衝垮600個雅典軍,曼丁尼亞戰役(前418 Battle of Mantinea ),斯巴達試圖掩蓋自己與他身邊的人的盾牌,讓雅典人錯估斯巴達兵力,「震懾衝擊」使雅典軍再度潰敗~希臘人再次認識到近乎無敵的斯巴達人戰鬥甲兵。
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斯巴達稱霸希臘世界,直到留克特拉之戰中,斯巴達的國王克勒姆布羅托一世(Cleombrotus I )與最強方陣700人斯巴達精銳戰士站在方陣的右翼才遇到煞星。
當時古希臘人在布陣上都重右輕左,人們右腳赤裸不穿鞋。
後世的史學家們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斯巴達人為何採用重右輕左的布陣策略?
由於希臘方陣有向右手漂移的問題,所以希臘方陣(含斯巴達)主力都放於右翼。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作者、傑出的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他的著作中對此有如下解釋:「不穿鞋的右腳,比穿行軍草鞋的左腳更能適應環境,讓他們不至於在雨後的泥濘中被絆倒!」
但是留克特拉之戰中皮奧夏同盟(Beotia League)的底比斯大將埃帕米農達(Epaminondas)以斜切戰術集中主力於一翼,理論上 埃帕米農達也該站在部隊右翼,但是他卻反其道而行,通常是希臘方陣是精銳一側打敵軍不精銳一側~
埃帕米農達加重精銳到非常精銳,集結騎兵和底比斯50列步兵(含底比斯聖軍 由300名有同性戀愛好的底比斯青年貴族組成)在他的左翼,直接面對斯巴達王。另一側較弱的右翼,就把它向後回縮並延遲戰鬥,儘量使右翼拖延與敵人左翼接觸的時間。
當斯巴達的國王克勒姆布羅托一世所有的長矛同時衝入敵人的正面時,發現底比斯軍簡直是塊鐵板~「震懾衝擊」不了人家!!!
結果克勒姆布羅托一世戰死,忠心的斯巴達戰士以其身體築成足以保護國王屍體的戰線,但這條戰線不一會便被底比斯左翼大軍的猛烈衝擊所擊破。
底比斯聖軍將斯巴達精銳戰士殺至四散奔逃。
得到決定性的突破再將斯巴達左翼解決掉,斜切戰術擊敗斯巴達軍「震懾衝擊」戰術,大破斯巴達。
【WTFM STEAM】【WTFM 論壇】【WTFM FB揭示板】
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在希臘人世界之間的戰爭中,輕裝兵的作用只是輔助重裝兵作戰,射擊兵們只是在很少的情況下,比如利用地勢,才能夠殺傷重裝兵,而重裝兵只要保持其密集隊形,就可以安然通過威脅區,進入敵境大施蹂躪。
希臘的平原都是很狹小的,不能承受敵人的破壞,因此在前8世紀到前5世紀末,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重裝兵戰鬥成了唯一的交戰模式。
雖然一有機會,作戰的希臘人都極力用各種謀略,比如夜戰、迂回等等來戰勝對手,但作戰最終往往成為兩個重步兵方陣之間猛烈的對衝...........
首先對於傳統的希臘方陣,既然「一個」希臘方陣是如此容易的被迂回,那麼就乾脆擺下「一排」方陣不就得了?
並且由於希臘的地形多山而道路狹窄,於是每個斯巴達方陣的排列方式也就與眾不同。
別的城邦都是縱直列皆為8人,而斯巴達則是縱4直8,這樣做是為了方便行軍。
在到達戰場後,每個方陣並列在一起,連串一個橫貫整片戰場的隊伍。
同時斯巴達的頭盔上面的羽毛裝飾也和一般希臘頭盔不同,別的城邦都是直向裝飾的,也就是前端對準鼻子,後端對準脊背的樣子。
斯巴達頭盔上面的羽毛是「橫向」的,左右兩端分別對準耳朵。
其目的是為了讓敵軍看不見斯巴達軍的後方,無法一下子判斷出他們到底有多少人。
斯巴達人在交戰時,都是把每個隊伍中個子最高的人編排在前面,這更加難以顯示他們的虛實。
為了更進一步的達成這個效果,斯巴達軍後來還特地的穿上紅色的被風。
此外,斯巴達軍以一個方陣32人為一個「排」,4個排為一個「連」,4個連為一個「營」,而4個營則為一個「旅團」。其列陣方式如下:
◆◆◆◆
◆◆◆◆
◆◆◆◆
◆◆◆◆ 1個方陣(排,32人)
◆◆◆◆
◆◆◆◆
◆◆◆◆
◆◆◆◆
↓
▍▍▍▍4個排(連,128人)
↓
▌▌▌▌4個連(營,512人)
↓
████ ████ ████ ████ ████ ████ ████ ████
8個團(旅團,4096人)
當這個編制第一次投入戰場時,是在波斯—希臘戰爭時,由於這種戰術能以最少的人數來面對制衡整個戰場,所以斯巴達軍往往能夠以寡擊眾的秘訣之一在此。
但是,這個方式有個極大的缺點,每個方陣兵都是彼此相隔3公尺左右的,所以依照斯巴達戰術的話,一個旅團排列開來,從左至右就有相距1.6到2公里之遙。
這在指揮傳令來來說,會有很大的問題,因為一個人的嗓門在大,就算他站在陣形的中間,也很難對左右8百多公尺的人群傳達清晰的命令。
在這種情況下,斯巴達軍的指揮官往往是騎馬的原因在此,因為他要在陣勢的兩端來回不停的奔跑。
但這樣做仍舊無法彌補這個陣式的先天性缺點,結果在伯羅奔尼撒戰爭(BC431—BC404)初期,斯巴達軍在陸戰上並不能取得優勢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種戰術嚴重限制了步兵的機動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斯巴達人只好把一個旅團所涵蓋的面給裁短,改成一個「團」,每個師之下有6個營,每個營之下有2個連,每個連有2個排,而每個排(一個方陣)則為36人(縱3直12)。
而方陣之所以加的如此長的原因則是因為預防老是喜歡突然在他們的側翼出現的雅典軍隊。
其列陣方式如下圖所示:
◆◆◆
◆◆◆
◆◆◆
◆◆◆
◆◆◆
◆◆◆排(方陣),36人
◆◆◆
◆◆◆
◆◆◆
◆◆◆
◆◆◆
◆◆◆
↓
▎▎2排=1連=72人
↓
▌▌2連=1營=144人
↓
■■■■4營=1團=576人
↓
████ ████ ████ ████
4團=1旅團=2304人
且斯巴達採取方陣「震懾衝擊」戰術。
斯巴達人對希臘方陣戰術,出現了革命性的轉變。
斯巴達軍厲害的「震懾衝擊」戰術關鍵在於作戰時必須保持完整的隊形前進,盾牌重置讓敵人錯估斯巴達兵力,保證軍隊方陣中所有的長矛同時衝入敵人的正面,從而一舉衝垮敵陣。
安菲波利之戰(前422 Battle of Amphipolis),150個斯巴達重裝步兵「震懾衝擊」一舉衝垮600個雅典軍,曼丁尼亞戰役(前418 Battle of Mantinea ),斯巴達試圖掩蓋自己與他身邊的人的盾牌,讓雅典人錯估斯巴達兵力,「震懾衝擊」使雅典軍再度潰敗~希臘人再次認識到近乎無敵的斯巴達人戰鬥甲兵。
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斯巴達稱霸希臘世界,直到留克特拉之戰中,斯巴達的國王克勒姆布羅托一世(Cleombrotus I )與最強方陣700人斯巴達精銳戰士站在方陣的右翼才遇到煞星。
當時古希臘人在布陣上都重右輕左,人們右腳赤裸不穿鞋。
後世的史學家們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斯巴達人為何採用重右輕左的布陣策略?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作者、傑出的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他的著作中對此有如下解釋:「不穿鞋的右腳,比穿行軍草鞋的左腳更能適應環境,讓他們不至於在雨後的泥濘中被絆倒!」
但是留克特拉之戰中皮奧夏同盟(Beotia League)的底比斯大將埃帕米農達(Epaminondas)以斜切戰術集中主力於一翼,理論上 埃帕米農達也該站在部隊右翼,但是他卻反其道而行,通常是希臘方陣是精銳一側打敵軍不精銳一側~
埃帕米農達加重精銳到非常精銳,集結騎兵和底比斯50列步兵(含底比斯聖軍 由300名有同性戀愛好的底比斯青年貴族組成)在他的左翼,直接面對斯巴達王。另一側較弱的右翼,就把它向後回縮並延遲戰鬥,儘量使右翼拖延與敵人左翼接觸的時間。
當斯巴達的國王克勒姆布羅托一世所有的長矛同時衝入敵人的正面時,發現底比斯軍簡直是塊鐵板~「震懾衝擊」不了人家!!!
結果克勒姆布羅托一世戰死,忠心的斯巴達戰士以其身體築成足以保護國王屍體的戰線,但這條戰線不一會便被底比斯左翼大軍的猛烈衝擊所擊破。
底比斯聖軍將斯巴達精銳戰士殺至四散奔逃。
得到決定性的突破再將斯巴達左翼解決掉,斜切戰術擊敗斯巴達軍「震懾衝擊」戰術,大破斯巴達。
【WTFM STEAM】【WTFM 論壇】【WTFM FB揭示板】
by cwj36
| 2013-03-21 02:15
| 【Total War 希臘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