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12月 28日
馬拉地聯盟
馬拉地聯盟(Maratha Confederacy )是印度中部德干高原中心地域,馬拉地王國信仰印度教徒的馬拉地族各封建諸侯佩什瓦(Peshwa 宰相)所結成的政治連合体。
在1660年前後的德干高原西部,賈特拉帕蒂.希瓦吉(Chatrapati Shivaji 1627年-1680年)率領印度教的馬拉地族反抗國勢轉弱的蒙兀兒帝國。
希瓦吉使出長期間的游擊戰爭使蒙兀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Aurangzeb)非常苦惱。終於讓希瓦吉於1674成功獨立建國。
趁蒙兀兒帝国分裂與衰退,希瓦吉建立強大輕騎兵,屢敗蒙兀兒王室和各省總督的軍隊,從印度西部向中部推進,轉戰南北,一度攻陷德里,震撼整個帝國。
馬拉地王國將勢力伸入印度中部與控制了整個北印度,1752年還掌握了進入蒙兀兒帝国首都德里的實權,馬拉地王國成為印度全域之覇主。
佩什瓦(Peshwa)是希瓦吉孫兒沙胡在位期間所設立的一個政治體系。佩什瓦的權力相等於現今的總理,是為了確保國家在危急關頭仍能正常運作而設的。
然而,在沙胡死後,馬拉地王國一度中衰,國家的管治權逐落入當時的佩什瓦手中,君主則變一個有名無實的元首。
馬拉地帝國亦從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變成一個由多個地方元首共同管治的國家。在18世紀前半期,馬拉地王國各地有力的佩什瓦組成馬拉地聯盟。
但是由於地方分權的「佩什瓦制」引發激烈的內部抗爭,引起北方阿富汗人的杜蘭尼帝國(Durrani Empire)的覬覦,不斷派兵南下騷擾馬拉地聯盟。
杜蘭尼帝國與馬拉地聯盟在1761年爆發最關鍵的第3次巴尼伯德戰役(Battle of Panipat ),馬拉地聯盟10萬大軍大敗。國勢大衰。
更不幸的是馬拉地聯盟與正向印度全境伸出魔爪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從1775年開始發生3次馬拉地戰爭(First Anglo-Maratha War、1802-1805 Second Anglo-Maratha War、 1817 - 1818 Third Anglo-Maratha War)。
其中日後擊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 Arthur Wellesley)1803年在印度服役,第二次的馬拉地戰爭的阿薩耶戰役(Battle of Assaye)中以7千人運動側擊,擊敗馬拉地聯盟4萬之眾。為英國侵佔印度付出了大力。
馬拉地聯盟雖英勇抗戰英國東印度公司卻敗戰連連,馬拉地聯盟解體。
1818年馬拉地王國滅亡,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直接支配下印度不斷分化與切割分封的700個土侯傀儡王國之一。
(CA在ETW"製作"出來的馬拉地聯盟旗)
「當初應該派兵幫助馬拉地聯盟~」..
by cwj36
| 2007-12-28 09:03
| 【印度 Total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