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08月 24日
比布拉克特戰役
比布拉克特戰役
Battle of Bibracte

西元前58年,赫爾維第人掠奪埃杜維人的領土,凱撒同意出兵幫助埃杜維人,得到入侵高盧的藉口。
凱撒指揮5個軍團,以最快的方式穿越阿爾卑斯山,在阿拉爾戰役(Battle of Arar)突擊赫爾維第人成功。
赫爾維第人再度與凱撒談判,赫爾維第人領袖狄維果(Divico)派使者對凱撒這樣說:「如果羅馬人願意和赫爾維第人講和,他們願意到凱撒所指定、並且要他們住下來的地方去。但是如果凱撒堅持要戰爭,那末,凱撒必須記住羅馬人以前的災難和赫爾維第原先的勇敢。至於凱撒趁他們冷不防的時候攻擊,這是因為當時已經過了河的那些人不能來援救他們同胞的緣故,決不可以因此便把自己的勇敢估計得太高,或者輕視起赫爾維第人來。」
凱撒要赫爾維第人如果願意給他人質,讓他知道他們能保證履行自己的諾言,同時,如果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同盟使埃杜維人和阿羅布洛及斯人受到的損害,都能得到賠償,他還是願意和他們講和的。
狄維果回答說:「赫爾維第人從祖先起就定下了規矩,一向只接受別人的人質,從不把人質交給別人,羅馬人自己就是這件事的證人。」
雙方因此談判破裂,戰火持續進行....................
凱撒從山南高盧行省以及從埃杜維人(Aedui)和他們的同盟那裡集中來的全部騎兵,約達4000多騎,全都派做前鋒,觀察赫爾維第人究竟向哪個方向進軍。
羅馬騎兵對赫爾維第人的後軍釘得過分熱心了些,竟在地形不利的地方跟赫爾維第人的騎兵交了一次手,羅馬損失了不少騎兵。
這場戰鬥鼓勵了赫爾維第人,因為他們只用500騎兵便驅走羅馬許多騎兵,他們更放心大膽地在羅馬軍團面前停留下來,屢次以挑釁羅馬軍,以求一戰。
凱撒約束自己的部下不准應戰,他認為目前光只要牽制住敵人,不讓他們劫掠、採收和破壞就夠了。就這樣繼續行軍了大約15天,羅馬軍的前鋒和赫爾維第人的後軍,相距始終很接近。
同時,凱撒每天都在催促埃杜維人答應供應的糧食。
埃杜維人卻一天一天只管拖延,一會兒說在徵收了,一會又說在集中了或就在路上了等等。
當凱撒看到自己實在被埃杜維人敷衍搪塞得太長久了,而該發糧食給軍隊的日子又已迫在眉睫時。
他就召集起埃杜維人的領袖狄維契阿古斯與列司古斯,這是埃杜維人的最高首領,在人民中間掌握著生殺大權,埃杜維人稱之為「執法官」,每年選舉一次。
凱撒很嚴厲地斥責他們,因為糧食買既買不到,田裡也收不起,在這樣緊迫的時機,敵人又這樣靠近,他們竟不加以援助,特別因為這次戰爭,主要是由於埃杜維人的籲請才進行的,所以他才更加嚴厲地責備他們袖手旁觀。
內鬼
列司古斯供出狄維契阿古斯的弟弟杜諾列克斯(dumnorix ,娶了赫爾維第族奧爾吉托利科斯(Orgetorix))的女兒)是阻擾提供糧食的「內鬼」。
凱撒在查詢中又發現,幾天以前騎兵戰鬥之所以遭到挫折,也是由於杜諾列克斯和他的騎兵首先敗退下來的原故。
因為埃杜維人派來支援凱撒的騎兵是由杜諾列克斯領導的,他們一退,就使其他的騎兵也都驚慌起來。
凱撒把杜諾列克斯召到自己面前來,當著他兄長的面,把自己要責怪他的那些事情都告訴了他,無論是他自己知道的還是他本國所控告的,都向他說了,同時還警告他。
以後任何時候都必須避開一切嫌疑。特別向他指出:過去的一切是看在他的兄長狄維契阿古斯面上,才原諒他的。杜諾列克斯被凱撒派人監視。
西元前54年凱撒第二次征高盧,為了怕杜諾列克斯搗亂,把他與他的部屬作為人質,當時凱撒要渡海遠征不列顛,杜諾列克斯以對大海的恐懼和宗教的原因造反失敗,在試圖從凱撒的營地逃脫時被打死,死前大喊:「一個自由的男人和一個自由的國度的公民(a free man and a citizen of a free state).」
比布拉克特
當凱撒帶領6個軍團離開埃杜維人最大、積儲最充裕的市鎮比布拉克特 (Bibracte)去追逐赫爾維第人。
但他考慮到糧食缺乏的問題必須解決,就轉過頭來撇開赫爾維第人,趕回比布拉克特。
這件事被高盧籍騎兵的一個什長部下的逃兵們報告了赫爾維第人首領狄維果(Divico) 。
狄維果認為自己可以把羅馬軍隊的糧食切斷,於是改變原來的計劃,掉過頭來,緊釘著羅馬的後隊,開始攻擊。
凱撒注意到這事,把他的軍隊撤到比布拉克特附近的一座山上去。派騎兵去抵擋敵人的進攻爆發高盧戰爭第2場戰役-比布拉克特戰役(Battle of Bibracte)。
凱撒佈陣
這時,凱撒把四個老的軍團,第7、8、9、10軍團分成三列陣(Triplex Acies)佈置在半山腰裡。
把第11、12軍團2個軍團和全部輔助部隊,被安置在山頂上,這樣就好像整座山上到處都布了軍隊,同時他又命令把全軍的行囊都集中放在一起,由處在高處的部隊負責守衛。

狄維果佈陣
赫爾維第人帶著他們的全部車輛跟蹤追來,也把他們的輜重集中在一起,15000人的波依人 (Boii)和都林忌人(Tulingi)做為後軍。
赫爾維第人驅走羅馬騎兵之後,結成極密集的方陣,一點都不囉嗦直接向羅馬軍的前列衝來。
放馬一戰
凱撒首先把自己的坐騎一直送到老遠看不見的地方,後來又命令把所有別人的馬也都這樣送走,讓大家都面對著同樣的危險,不存逃脫的希望,然後對士兵們鼓勵了一番之後,遣他們投入戰鬥。
羅馬兵士們踞高臨下,擲下標槍,很容易地驅散了敵人的方陣。
高盧人散亂之後,羅馬士兵們拔出劍來,朝他們衝殺過去。
高盧人的盾,大部分被標槍一擊中就穿透了,而且因為鐵的矛頭彎了過來,緊箱在盾裡,拔既拔不出來,左手纍纍贅贅地拖著它作戰又不方便,一時很受阻礙,於是,許多人在把手臂搖擺了很久仍沒法擺脫它之後,就寧願拋掉盾,露著身體作戰。
羅馬兵靠近對方,同時利用大盾護住自己的左半身,羅馬人會盡可能地拉縮小雙方的距離,從而壓縮高盧人的空間,使高盧人的長劍無用武之地,並發揮羅馬短劍在近身格鬥中的長處,如兇狠的刺殺。
利用短劍刺殺高盧人沒有防護的大腿和腹股溝是羅馬人常用的攻擊手段,但有時羅馬人也會用短劍劈砍卸掉高盧人的胳膊。
總之,羅馬人雖然在身材上遜於高盧人,但優良的裝備和良好的訓練使羅馬人在陣地戰中壓倒後者。
最後,赫爾維第人因為受傷纍纍、支持不住,開始撤退,向離當地的一座小山逃去。
等赫爾維第人佔有那座小山時,羅馬軍緊追其背後。
赫爾維第人的夾擊

赫爾維第人做為後軍掩護著敵人後方的15000波依人 (Boii)和都林忌人(Tulingi)軍,掉過頭來攻擊羅馬軍隊敞開著的側翼,包圍住羅馬軍團。
已經退上山的赫爾維第人看到羅馬軍團後面被友軍包抄,重新立定下來,開始作戰。羅馬軍團轉身來,分成兩面分開應戰。
第一列和第二列抵抗小山下來的赫爾維第人、第三列抵抗後面的波依人 (Boii)和都林忌人(Tulingi)。
戰鬥就這樣分為兩面。激烈進行著,直到赫爾維第人再也擋不住羅馬軍的攻擊時,一部分開始退到山上去,一部分集中到他們的輜重和車輛那邊。
儘管這場戰鬥從上午一直延長到傍晚,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卻沒有看到任何赫爾維第人轉過身去逃走。
深夜
輜重附近,直到深夜還在進行戰鬥,赫爾維第人把車輛排列起來當作壁壘,站在高處向羅馬軍進攻的人投射矢石,另有些人則躲在戰車和四輪車之間,朝上發出梭標和投槍,殺傷羅馬軍。

戰鬥持續很久,輜重和營寨終於為羅馬軍佔領。
奧爾及托列克斯的女兒和一個兒子,都在那邊被羅馬軍俘獲。約有13萬人從這場戰鬥中逃出,他們通宵趕路,整夜一刻不停,第4天到達林恭內斯人境內。
羅馬軍因為有的士兵受了傷,還有些陣亡者要掩埋,停留了3天,沒追趕他們。
凱撒派使者送信到林恭內斯人(Lingones)那邊去,命令不准把糧食和其他物資接濟他們,如果接濟他們,他就要以對付赫爾維第人同樣的方式對付他們,林恭內斯人害怕,不敢接濟赫爾維第人。
投降
赫爾維第人丟掉輜重,又得不到林恭內斯人接濟,因為一切給養都感到缺乏,狄維果不得不派使者來向凱撒求降。他們在路上遇到凱撒,投身在他腳下,含著眼淚低聲下氣地懇求講和。
凱撒吩咐他們留在現在所在的地方等他到來,他們聽從了。後來凱撒到了那地方,向赫爾維第人索取人質、武器以及逃亡到他們那裡去的奴隸。
戰後統計,赫爾維第人總數是26萬3千、都林忌人是3萬6千、拉多比契人是1萬4千、勞拉契人2萬3千、波依人3萬2千,這些人中,能拿起武器來作戰的約有9萬2千人,合起來總數為36萬8千人。
其中能夠返回故鄉的,依照凱撒的命令作的統計是11萬人。
這次赫爾維第族大遷移約有228000人死亡。
【WTFM STEAM】【WTFM 論壇】【WTFM FB揭示板】
Battle of Bibracte

西元前58年,赫爾維第人掠奪埃杜維人的領土,凱撒同意出兵幫助埃杜維人,得到入侵高盧的藉口。
凱撒指揮5個軍團,以最快的方式穿越阿爾卑斯山,在阿拉爾戰役(Battle of Arar)突擊赫爾維第人成功。
赫爾維第人再度與凱撒談判,赫爾維第人領袖狄維果(Divico)派使者對凱撒這樣說:「如果羅馬人願意和赫爾維第人講和,他們願意到凱撒所指定、並且要他們住下來的地方去。但是如果凱撒堅持要戰爭,那末,凱撒必須記住羅馬人以前的災難和赫爾維第原先的勇敢。至於凱撒趁他們冷不防的時候攻擊,這是因為當時已經過了河的那些人不能來援救他們同胞的緣故,決不可以因此便把自己的勇敢估計得太高,或者輕視起赫爾維第人來。」
凱撒要赫爾維第人如果願意給他人質,讓他知道他們能保證履行自己的諾言,同時,如果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同盟使埃杜維人和阿羅布洛及斯人受到的損害,都能得到賠償,他還是願意和他們講和的。
狄維果回答說:「赫爾維第人從祖先起就定下了規矩,一向只接受別人的人質,從不把人質交給別人,羅馬人自己就是這件事的證人。」
雙方因此談判破裂,戰火持續進行....................
凱撒從山南高盧行省以及從埃杜維人(Aedui)和他們的同盟那裡集中來的全部騎兵,約達4000多騎,全都派做前鋒,觀察赫爾維第人究竟向哪個方向進軍。
羅馬騎兵對赫爾維第人的後軍釘得過分熱心了些,竟在地形不利的地方跟赫爾維第人的騎兵交了一次手,羅馬損失了不少騎兵。
這場戰鬥鼓勵了赫爾維第人,因為他們只用500騎兵便驅走羅馬許多騎兵,他們更放心大膽地在羅馬軍團面前停留下來,屢次以挑釁羅馬軍,以求一戰。
凱撒約束自己的部下不准應戰,他認為目前光只要牽制住敵人,不讓他們劫掠、採收和破壞就夠了。就這樣繼續行軍了大約15天,羅馬軍的前鋒和赫爾維第人的後軍,相距始終很接近。
同時,凱撒每天都在催促埃杜維人答應供應的糧食。
埃杜維人卻一天一天只管拖延,一會兒說在徵收了,一會又說在集中了或就在路上了等等。
當凱撒看到自己實在被埃杜維人敷衍搪塞得太長久了,而該發糧食給軍隊的日子又已迫在眉睫時。
他就召集起埃杜維人的領袖狄維契阿古斯與列司古斯,這是埃杜維人的最高首領,在人民中間掌握著生殺大權,埃杜維人稱之為「執法官」,每年選舉一次。
凱撒很嚴厲地斥責他們,因為糧食買既買不到,田裡也收不起,在這樣緊迫的時機,敵人又這樣靠近,他們竟不加以援助,特別因為這次戰爭,主要是由於埃杜維人的籲請才進行的,所以他才更加嚴厲地責備他們袖手旁觀。
內鬼
列司古斯供出狄維契阿古斯的弟弟杜諾列克斯(dumnorix ,娶了赫爾維第族奧爾吉托利科斯(Orgetorix))的女兒)是阻擾提供糧食的「內鬼」。
凱撒在查詢中又發現,幾天以前騎兵戰鬥之所以遭到挫折,也是由於杜諾列克斯和他的騎兵首先敗退下來的原故。
因為埃杜維人派來支援凱撒的騎兵是由杜諾列克斯領導的,他們一退,就使其他的騎兵也都驚慌起來。
凱撒把杜諾列克斯召到自己面前來,當著他兄長的面,把自己要責怪他的那些事情都告訴了他,無論是他自己知道的還是他本國所控告的,都向他說了,同時還警告他。
以後任何時候都必須避開一切嫌疑。特別向他指出:過去的一切是看在他的兄長狄維契阿古斯面上,才原諒他的。杜諾列克斯被凱撒派人監視。
西元前54年凱撒第二次征高盧,為了怕杜諾列克斯搗亂,把他與他的部屬作為人質,當時凱撒要渡海遠征不列顛,杜諾列克斯以對大海的恐懼和宗教的原因造反失敗,在試圖從凱撒的營地逃脫時被打死,死前大喊:「一個自由的男人和一個自由的國度的公民(a free man and a citizen of a free state).」
比布拉克特
當凱撒帶領6個軍團離開埃杜維人最大、積儲最充裕的市鎮比布拉克特 (Bibracte)去追逐赫爾維第人。
但他考慮到糧食缺乏的問題必須解決,就轉過頭來撇開赫爾維第人,趕回比布拉克特。
這件事被高盧籍騎兵的一個什長部下的逃兵們報告了赫爾維第人首領狄維果(Divico) 。
狄維果認為自己可以把羅馬軍隊的糧食切斷,於是改變原來的計劃,掉過頭來,緊釘著羅馬的後隊,開始攻擊。
凱撒注意到這事,把他的軍隊撤到比布拉克特附近的一座山上去。派騎兵去抵擋敵人的進攻爆發高盧戰爭第2場戰役-比布拉克特戰役(Battle of Bibracte)。
凱撒佈陣
這時,凱撒把四個老的軍團,第7、8、9、10軍團分成三列陣(Triplex Acies)佈置在半山腰裡。
把第11、12軍團2個軍團和全部輔助部隊,被安置在山頂上,這樣就好像整座山上到處都布了軍隊,同時他又命令把全軍的行囊都集中放在一起,由處在高處的部隊負責守衛。

狄維果佈陣
赫爾維第人帶著他們的全部車輛跟蹤追來,也把他們的輜重集中在一起,15000人的波依人 (Boii)和都林忌人(Tulingi)做為後軍。
赫爾維第人驅走羅馬騎兵之後,結成極密集的方陣,一點都不囉嗦直接向羅馬軍的前列衝來。
放馬一戰
凱撒首先把自己的坐騎一直送到老遠看不見的地方,後來又命令把所有別人的馬也都這樣送走,讓大家都面對著同樣的危險,不存逃脫的希望,然後對士兵們鼓勵了一番之後,遣他們投入戰鬥。
羅馬兵士們踞高臨下,擲下標槍,很容易地驅散了敵人的方陣。
高盧人散亂之後,羅馬士兵們拔出劍來,朝他們衝殺過去。
高盧人的盾,大部分被標槍一擊中就穿透了,而且因為鐵的矛頭彎了過來,緊箱在盾裡,拔既拔不出來,左手纍纍贅贅地拖著它作戰又不方便,一時很受阻礙,於是,許多人在把手臂搖擺了很久仍沒法擺脫它之後,就寧願拋掉盾,露著身體作戰。
羅馬兵靠近對方,同時利用大盾護住自己的左半身,羅馬人會盡可能地拉縮小雙方的距離,從而壓縮高盧人的空間,使高盧人的長劍無用武之地,並發揮羅馬短劍在近身格鬥中的長處,如兇狠的刺殺。
利用短劍刺殺高盧人沒有防護的大腿和腹股溝是羅馬人常用的攻擊手段,但有時羅馬人也會用短劍劈砍卸掉高盧人的胳膊。
總之,羅馬人雖然在身材上遜於高盧人,但優良的裝備和良好的訓練使羅馬人在陣地戰中壓倒後者。
最後,赫爾維第人因為受傷纍纍、支持不住,開始撤退,向離當地的一座小山逃去。
等赫爾維第人佔有那座小山時,羅馬軍緊追其背後。
赫爾維第人的夾擊

赫爾維第人做為後軍掩護著敵人後方的15000波依人 (Boii)和都林忌人(Tulingi)軍,掉過頭來攻擊羅馬軍隊敞開著的側翼,包圍住羅馬軍團。
已經退上山的赫爾維第人看到羅馬軍團後面被友軍包抄,重新立定下來,開始作戰。羅馬軍團轉身來,分成兩面分開應戰。
第一列和第二列抵抗小山下來的赫爾維第人、第三列抵抗後面的波依人 (Boii)和都林忌人(Tulingi)。
戰鬥就這樣分為兩面。激烈進行著,直到赫爾維第人再也擋不住羅馬軍的攻擊時,一部分開始退到山上去,一部分集中到他們的輜重和車輛那邊。
儘管這場戰鬥從上午一直延長到傍晚,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卻沒有看到任何赫爾維第人轉過身去逃走。
深夜
輜重附近,直到深夜還在進行戰鬥,赫爾維第人把車輛排列起來當作壁壘,站在高處向羅馬軍進攻的人投射矢石,另有些人則躲在戰車和四輪車之間,朝上發出梭標和投槍,殺傷羅馬軍。

戰鬥持續很久,輜重和營寨終於為羅馬軍佔領。
奧爾及托列克斯的女兒和一個兒子,都在那邊被羅馬軍俘獲。約有13萬人從這場戰鬥中逃出,他們通宵趕路,整夜一刻不停,第4天到達林恭內斯人境內。
羅馬軍因為有的士兵受了傷,還有些陣亡者要掩埋,停留了3天,沒追趕他們。
凱撒派使者送信到林恭內斯人(Lingones)那邊去,命令不准把糧食和其他物資接濟他們,如果接濟他們,他就要以對付赫爾維第人同樣的方式對付他們,林恭內斯人害怕,不敢接濟赫爾維第人。
投降
赫爾維第人丟掉輜重,又得不到林恭內斯人接濟,因為一切給養都感到缺乏,狄維果不得不派使者來向凱撒求降。他們在路上遇到凱撒,投身在他腳下,含著眼淚低聲下氣地懇求講和。
凱撒吩咐他們留在現在所在的地方等他到來,他們聽從了。後來凱撒到了那地方,向赫爾維第人索取人質、武器以及逃亡到他們那裡去的奴隸。
戰後統計,赫爾維第人總數是26萬3千、都林忌人是3萬6千、拉多比契人是1萬4千、勞拉契人2萬3千、波依人3萬2千,這些人中,能拿起武器來作戰的約有9萬2千人,合起來總數為36萬8千人。
其中能夠返回故鄉的,依照凱撒的命令作的統計是11萬人。
這次赫爾維第族大遷移約有228000人死亡。
【WTFM STEAM】【WTFM 論壇】【WTFM FB揭示板】
by cwj36
| 2005-08-24 08:22
| 【Total War 凱爾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