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05月 28日
西元1453年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淪亡

土耳其鄂圖曼(又名奧斯曼 Ottoman)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君士坦丁堡時威脅:
「帶著你的人民和財寶離開吧,我只要這座城,這些建築。」
拜占庭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平靜的回答:
「我可以放棄任何東西,除了這座城。」

拜占庭帝國,這個東羅馬帝國曾經勢吞天下,從波斯到阿爾卑斯,向前直抵亞洲沙漠。西元1071年曼西克特會戰(Battle of Manzikert),塞爾柱土耳其人和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地區進行的一場激戰。 拜占庭帝國戰敗從此喪失徵調兵源之地。
而今一個如此泱泱帝國,歷數月之功尚難橫貫,而現在只需抬抬腳,三個小時便可穿過。拜占庭帝國最可悲之處在於只剩下頭部而沒有身軀,只有首都而沒有國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這個拜占帝國的都城,而加拉太已然落入熱那亞人手中,城牆以外所有的疆土又都淪為土耳其的。
這最後一位皇帝的王國只有手掌心一般大,不過是圍牆內的一群教堂、宮殿和迷宮一般的建築,這便是所謂的拜占庭了。
早先就曾被第四次十字軍侵害到心臟腹地,再加上瘟病令人丁減少, 國內和教派間的爭鬥,長期地處於抗擊遊牧民族的狀態,使得這座城池產生不出單憑自己的力量就能自衛的人和那種勇氣。
塞爾柱土耳其帝國被蒙古滅亡後,鄂圖曼(又名奧斯曼 Ottoman)土耳其帝國興起。
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曾是世界上防衛最堅固的城市之一、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包圍戰發生於1453年。拜占庭君士坦丁十一世試圖用厚禮討好鄂圖曼穆罕默德二世,但君士坦丁十一世卻又下令關閉君士坦丁堡內的小清真寺,加上希臘穆斯林受到壓力改信基督教,讓穆罕默德找到開戰藉口。
土耳其兵力超過10萬人,包括「土耳其新軍」(蘇丹的禁衛軍)2萬人,穆罕默德二世亦建造艦隊以便從海上圍城。
為了攻下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在幾個月前就在思考如何打破那寬厚堅固的城牆。在反復考慮和商議後,他決定造一種威力更大的火炮。火炮的威力應該足以轟塌君士坦丁堡的城牆。為此他曾派人四處尋找造炮專家。

令人驚愕的是,它的炮管長達29英尺,炮膛也超過26英寸,每次能將一顆半噸重的堅硬炮彈射出1英里。它需要60頭牛和400個人同時進行操作,裝填炮彈就需要2個小時。為了運用這種當時世界上最複雜的大型武器進行戰鬥,奧圖曼土耳其人在君士坦丁堡的週邊臨時建起了60多座大型鑄造廠。
用重炮在城牆上轟開缺口後,五月的某天的淩晨一點,土耳其人發動了第一次衝鋒。士兵的吼聲在數十裏外都可以聽到。這次衝鋒的軍隊是土耳其野蠻的非正規軍。
他們試圖進攻城牆最薄弱的地方。他們知道自己在人數和作戰技能方面都處於劣勢,但他們仍然熱情的戰鬥。戰鬥了兩小時後,他們遵命撤退。炮火越來越猛烈了,土耳其人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戰鬥日夜不斷地進行著。
鄂圖曼軍隊密集的火力在一點一點地蠶食城牆,不過拜占庭帝國的守衛軍仍能一次次擊退攻城的敵人並迅速修復城牆。
強攻不行,土耳其人便打算挖地道,穿過護城牆和城牆,鑽入城內,不料地道還沒挖完,就被當地居民發現,他們用炸藥將地道炸毀了。
穆罕默德二世見一時不能轟塌城牆,就下令又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攻城塔梯。這座塔梯也是巨大無比。十幾米的高度和幾十米的基座足以使上百人同時攀上城牆。外麵包著三層厚厚的牛皮,車上藏有炮火和弓箭手,還有一架用滑輪升降的雲梯。他們滿以為這下一定可以出奇制勝了。
不過,沒有料到的是,城內派出了一支奇襲隊,往塔車內猛投蘸滿松脂的火把,將塔車燒著,並用大杆推倒雲梯,趁黑夜點燃了塔梯。土耳其人的傑作還沒有派上用場就被焚毀了。
第二次進攻的是伊斯哈克(Ishak)的軍隊的安那托尼亞語系的土耳其人。這支軍隊從他們特殊的制服上很容易辨別出來。這支軍隊比前一支更加訓練有素。
他們炮轟城牆。他們利用喇叭和其他的工具製造噪音來分散守軍的注意力。他們是第一批衝進城市的軍隊。他們進入城市時,基督教徒早有準備。他們殺死了大部分入侵的軍隊。這次戰鬥在破曉時結束。

「陛下!你深知就局部而言,義大利是四分五裂的,就全局而言,所有法蘭克國家也都是一樣。因為這個原因,這些異教徒是不可能聯合一致來對抗我們的。基督徒是永遠不會聯合一致的。當他們自己之間經過了長期爭鬥之後,也會締結一個和約,可是這種和平卻從來不會維持太久。
甚至當他們之間儘管有同盟條約的約束,可是卻不能阻止他們彼此間對於領土的你爭我奪。他們正是相互猜忌疑懼的。毫無疑問,他們是想得多,說得多和解釋得多,但是最後卻做得很少。
當他們決定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們總是在開始行動之前就浪費了太多時間。假定他們已經在做什麼事情時,也決不可能堅持下去,因為他們在怎樣做的問題上,還要爭執不休。所以,陛下!不要放棄希望,請你馬上下令,讓我們再繼續攻城。」
由於屢戰屢敗,傷亡慘重,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虛實,制訂新的進攻措施。
後來,他發現城北的金角灣水面不寬,東羅馬人主要依靠鐵索橫江來阻擋進攻,倘若能繞過鐵索,從水路登陸,進行偷襲,定能在敵軍毫無防備的情況攻破城池。然而,如何使船隻繞過鐵索抵達城下,卻是一件頗費躊躇的事。
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曠古未聞的妙計奇策,他派人到熱那亞商人據守的加拉太鎮去,用優裕豐厚的報酬收買了那裏的商人,以保留熱那亞人在君士坦丁堡城內加拉太區的商業殖民地特權為條件,使商人們允許他在加拉太北面鋪設一條陸上船槽。
船槽是用堅厚的木板鋪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塗上很厚的一層牛羊油脂。靠著這條船槽,土耳其人經過一夜的努力終於奇跡般地將80艘戰船拖運到了金角灣的側面。在那裏他們架起了浮橋,築起了炮臺,向君士坦丁堡發動了新的炮擊攻勢。
當炮聲轟轟地在北城牆外震響時,城中的官兵驚呆了,他們做夢也沒料到金角灣這邊會出現土耳其兵。於是,手忙腳亂地從兩線撤兵增援,而將西面的防守交給了來援的熱那亞士兵。這樣一來,東羅馬軍的兵力便分散了,而擔任西城牆防守任務的熱那亞士兵又不熟諳地形、地勢,致使防衛日趨危急。
在土耳其軍連續不斷的炮轟下,西城牆終於被打開了一個缺口。
君士坦丁十一世依然下令死保君士坦丁堡直到最後一刻。他自己也是毫不畏縮地立在城牆上指揮戰鬥。
當他的副官提醒他這樣太危險,需要儘快撤離時,他吼道:“在此危急時刻,我怎麼能這樣離開先祖留下的基業和王冠?我又如何面對世人的評說?我向你祈求,我的朋友,以後只能對我說,‘不,陛下,不要離開我們!’我永不會拋下你們!決心已定,誓與你們共存亡!”
拜占庭人有一種傳統說法:只要明月當空,聖城君士坦丁堡就不會陷落。可是5月24日夜晚,君士坦丁堡的上空竟然出現了月全食,3小時內月亮全被遮住。在拜占庭人看來,這無疑是一個凶兆。
4天後5月29日,太陽剛剛落下,聖索非亞教堂裏的一次基督教禮拜開始了,這是它最後的一次禮拜。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在午夜前趕到,在簡單的祈禱之後,他便匆匆回到城牆上的指揮台。
土耳其第三次總進攻開始了。們利用數量的壓倒性優勢,首先由第一波雜牌軍:阿薩伯強徵兵(Azeb)、被擄時已成年的前基督教徒渥依尼克死囚兵(Voynik),在督戰隊的押陣下趕往城壁下送死,目的是盡可能的多消耗一點拜占廷軍的人力和矢彈。
這一波突擊在上午九點鐘左右瓦解,在拜占廷聖騎士的長劍守護下,布拉赫內區的裡裡外外堆滿了上萬人的屍體。
隨後,第二波的安納托利亞步兵(Anatolia)、喀培庫魯志願兵(Kpikulu)等正規第一線單位發動了攻城戰,在火砲與彈幕的絕對優勢下,以密集隊形簇擁在攻城塔周圍,突破了迪奧多修斯牆的第一道、第二道迎擊牆。
但是拜占廷人毫沒有放棄的意思,他們背負著銅罐子,用希臘火焚燒攻城塔,讓鄂圖曼土耳其軍的第二波攻勢依然在主要塞體前方被阻擋下來。
穆罕默德二世開始命令士兵站在空曠處讓敵方射死 ,然後後面的士兵把屍體往護城河丟 ,慢慢的形成一個斜坡 ,土耳其士兵就可以翻過城牆。
但是,在如此慘烈的波狀攻擊與密集交戰之下,拜占廷帝國軍的戰鬥力已經被磨耗到了極限,所有的遠程武器都已經耗盡,刀劍也都已經砍人砍到折斷或變形。
下午,穆罕默德最喜愛的土耳其新軍(Janissary)開始進攻。他們向敵人發射箭和子彈,投擲石頭和標槍。和其他兩次進攻不同,他們作戰步調一致,臻于完美。
新軍(janissary)之前和穆罕默德因為王位繼承一事還有點"小誤會" 此役為了在蘇丹面前洗刷污名,無不力求表現著全新綠色戰袍(伊斯蘭以綠色為聖潔的顏色)、武器(弓矢為主)
這次士兵們在柵欄處進行了長期的肉搏戰。
他們勇猛且毫不怕死的向前推進,狂熱的信念驅使他們瘋狂的衝上前去與拜占廷軍交戰。在這陣混戰中,五十天以來一直支撐著守軍的靈魂人物:熱內亞傭兵隊長喬望尼,也終於身負重傷,在這陣猛攻中倒下了。

土耳其軍隊主攻方向是提阿多夏斯的三道城牆,這三道城牆與包圍著提克法爾西萊宮和布蘭齊爾恩宮的城牆之間是所謂“空場”,第三道城牆有個被叫作“競技場門”的小門科克波塔(Kerkoporta)出口是開著的,卻無人看守。
突破前兩道城牆的土耳其新軍湧入後進到“空場”,從側翼向城牆守軍發起攻擊,並在城牆升起自己的軍旗。
守軍發現後很快切斷了土軍退路,重新封閉了“競技場門",但突入的土耳其士兵卻流竄到聖羅馬拉斯門,從側面襲擊守軍,正好與穆罕默德二世發起的攻勢相配合,攻進了“空場”,君士坦丁十一世恰巧趕到,投入戰鬥不久被殺。
第一批鄂圖曼土耳其新軍很快便殺到了聖索非亞教堂,他們親手結束了歷經千年的羅馬歷史。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前哨——拜占庭淪陷了。勝利者在城內進行了3天瘋狂的搶劫、姦淫和屠殺。男子被統統處決,婦女、兒童淪為奴隸。
穆罕默德二世舉行了一個入城儀式。他實現了以一個征服者的姿態騎著高頭大馬踏進君士坦丁堡的夙願。他徑直來到基督教的聖殿——聖索非亞聖哲教堂。
此時,一位穆斯林教士高聲稱頌:“真主無影無形,卻無處不在。”這位蘇丹於是將聖索非亞教堂賜封為一座清真寺。經過54天激戰後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滅亡。

君士坦丁堡圍城戰(Siege of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主要原因是守城兵力太少,可以作戰的兵力不過8000人,其中一些是來自熱內亞、弗羅侖薩等地的志願軍。
另外一個原因是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和懦弱,對屬於自己文明圈的君士坦丁堡遭受圍攻見死不救,原來期盼教皇派出的艦隊和匈牙利軍隊沒有趕來增援,君士坦丁堡防守者一直處於孤軍作戰,得不到任何外界支援和補充。
穆罕默德二世採取分化手段,承認東正教是基督教的正宗,而拜占庭人則寧願犧牲政治獨立也不肯放棄宗教仇恨,從而削弱了基督世界的力量。
軍事方面的因素是當時土耳其軍隊體制、訓練、戰術水準遠遠高出東羅馬帝國一籌,尤其是土耳其軍隊擁有一支炮兵部隊。
在攻城中,土耳其軍隊共有12個“大炮”連,14個“小炮”連,正如克裏托布拉斯在《劍橋中古史》中曾經說過:“那是火炮決定了一切。”拜占庭人也有大炮,但它們細小得多,而且開炮時產生的後座力更會損壞自己的城牆。
拜占庭末代皇帝
帕里奧洛加斯

西元1404~1453年
Constantine XI (or XII) Palaeologus
拜占庭末代皇帝(1449~1453年在位),富有膽略和精力,但繼承了一個災難重重的帝國。曼努埃爾二世第四子,早年與弟狄奧多和托馬斯共同統治摩里亞采邑(伯羅奔尼撒),並從法蘭克人手中奪回全部土地。
1448年兄約翰八世‧帕里奧洛加斯死後無嗣,次年他在米斯特拉被擁立為皇帝。
1451年鄂圖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後,傾全國兵力進攻君士坦丁堡。他竭盡所能組織防禦,並以希臘教會聽命於羅馬為條件向西方求援,但均無濟於事。
1453年5月破城時,君士坦丁在城頭陣亡。
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Rise of the Ottoman Empire
by cwj36
| 2007-05-28 06:54
| 【土耳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