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蒙古國三征安南-陳興道抗蒙民族英雄

蒙古國三征安南-陳興道抗蒙民族英雄_e0040579_8503727.jpg


陳興道(Trần Hưng Đạo,1228年—1300年)

原名陳國峻(Trần Quốc Tuấn),是越南陳朝皇族出身的名將。他曾於13世紀率領陳朝軍隊,成功擊退蒙古軍隊的兩次入侵,成為越南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

蒙古國三征安南-陳興道抗蒙民族英雄_e0040579_14184487.jpg蒙古忽必烈(左圖)於1257年秋,派使節招降安南陳朝(今越南北部)。

安南國王扣留使節,拒絕投降。

忽必烈因為輕易的征服大理國認為征服南方人挺容易,就叫兀良哈台順手去收服安南。兀良哈台坐鎮昆明,派出兩個使臣,命令安南俯首歸降。

第一次蒙古入侵

兀良哈台是蒙古開國元老速不台之子,當年拔都西征,跟著南線部隊曾橫掃過巴爾幹,一見安南這般“無禮”,當即令兒子阿術(後來蒙古滅南宋的主要將領之一,這速不台一門三代可謂是虎父無犬子的典範)為先鋒,大軍直抵紅河岸邊。

陳日煚是安南陳朝開國之主,當然不比劉禪孫皓那一類無能貨色,雖然拒絕蒙古,但未曾掉以輕心,早在紅河沿岸部署了包括象兵在內的多兵種合成部隊,嚴加防範。

兀良哈台見安南有備,便動了點腦筋,他安排部將徹徹都率軍從下游渡河,伺機奪取安南人在下游的船隻;兒子阿術率一支別動隊迂回切斷安南軍的後路;自己親率主力渡河強攻。

兀良哈台從正面發動進攻時,對面的安南人一覷蒙古兵的強盛軍容,不禁嚇了一大跳。

安南人見過的最大世面也就是北宋的南征軍,以宋軍的積弱比起蒙古兵的悍猛,那簡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別,無怪乎要未戰先奪士氣了。

兀良哈台強行渡河,大破安南水師,擄其船艦,而阿術也封鎖了安南軍的陸上退路,父子二人合力進擊,安南軍的紅河防線頓時土崩瓦解。御駕親征的陳日煚進退失據,只好沿著河岸向下游尋船逃跑。

誰知那奉令奪船的蒙將徹徹都,見獵心喜,也忙著追殺安南敗軍,忘記了主要任務,結果陳日煚得以搶了一條船逃走,效學宋高宗避金兵的法子,駕舟浮於海上。

兀良哈台長驅直入,進佔安南國都升龍(又名大羅城,今河內),結果發現兩個使者裏有一個已經死在獄中,便縱兵屠城作為報復。

安南人從紅河大敗的打擊中逐漸恢復過來,大將陳國峻率領部隊從山西路東下勤王,隱然對蒙古軍與大後方雲南的聯繫通道構成威脅;太宗陳日煚和太子陳光昺也收集殘部,準備繼續抵抗。

兀良哈台以其名將的嗅覺發現了面臨的危險,而且蒙古兵對安南炎熱潮濕的天氣很不適應,已經有人害起病來,兀良哈台當機立斷,下令班師回雲南,臨走前又派了兩個使者留在升龍,等陳日煚回來招他投降。

陳日煚回來之後,見升龍已是鬼城一座,悲憤之下,喝令左右把那兩個使者綁了起來,想殺又不敢,於是就這麼捆著放還給蒙古軍。

次年2月,安南國王傳位於其子陳光昺(陳聖宗)。至夏,安南新國王派使晉見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1260年12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許安南保持衣冠典禮風俗等本國舊制。作為回報,安南國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陳奉公等覲見忽必烈,請求3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其要求,並予以冊封。

此後有一段時間,兩國使節往來頻繁。1267年,忽必烈應安南國王請求任命訥剌丁為安南達魯花赤(大督官)。

不久,忽必烈又下詔要安南君長親自來朝,貴族子弟入質,編制戶口,出兵役,交納賦稅,設置各級達魯花赤。

達魯花赤是蒙古一種特殊的職官稱謂。最初為成吉思汗所設,曾廣泛通行於蒙古帝國和元朝。達魯花赤在蒙古語中原意為「掌印的人」,後來成為長官或首長的通稱。

在元朝的各級地方政府裡面,均設有達魯花赤一職,掌握地方行政和軍事實權,是地方各級的最高長官。在元朝中央政府裡面,也有某些部門設置達魯花赤官職。

達魯花赤一般必須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這種做法被認為具有強烈的民族不平等色彩。但是,也有其他民族的人擔任達魯花赤的記載。

蒙古軍隊征服一個地區之後,無力獨立維持在當地的統治,因此委託當地人治理,而設置達魯花赤來進行監督。

達魯花赤掌握象徵決策拍板權力的官員印璽,所以實際上是當地的最高統治者。這是蒙古帝國維持對於被其征服地區統治權的措施。

安南國王不接受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還提出取消達魯花赤的要求。此時,元朝忙於滅宋,無力南顧。

蒙古第二次入侵安南發生在1284年,此時元朝已經建立,世祖忽必烈繼續執行乃祖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計畫。

在滅亡南宋之前的1274年,蒙古軍曾向日本發動試探性的進攻,但遭到了失敗。

南宋滅亡後,其先進的造艦技術和強大的航海能力被元朝所掌握,元世祖向海外擴張的野心更加膨脹。1282年,元朝海軍進攻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設立占城行省,企圖以此為基地,吞併南洋諸島。占城王退據山寨聚眾抵抗。此時元朝和安南的關係也不大順暢。

雖然安南20多年前便臣服蒙古,但一直拒絕元廷所敕“六事”。

這所謂“六事”就是:

一、安南王親自來大都朝拜元帝;
二、安南王子入朝為質;
三、向元朝呈報戶口民數;
四、為元朝出兵役;
五、向元朝繳納稅賦;
六、由元廷派遣“達魯花赤”(蒙古地區長官的名號)與安南王共用統治權力(這一條已經實現)。

基本就是的蒙古對越南的滅國條件,陳光昺對元朝苛刻的“六事”採取的戰術一是推,二是拖,好在元朝當時忙於打南宋,無暇顧及安南,一直拖到陳光昺死去,“六事”仍有“五事”尚未實現。

忽必烈老大不耐煩,平定江南之後,便有再征安南之意。正好元軍在占城遭到持續抵抗,元世祖便命令鎮守雲南的皇子鎮南王脫歡率軍出師,聲言要假道安南,支援占城的元軍。

第二次蒙古入侵

1283年,忽必烈以進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國)為名,派其子鎮南王脫歡、大將李恒率元軍號稱50萬大軍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讓安南給元軍提供糧草。

安南國王斷然拒絕了元朝的要求。

1284年12月,元軍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興道王陳國峻率兵憑險節節抵抗,安南國王親率10萬大軍佈防於升龍以北的富良江一線。

經過激戰,安南國王軍隊於1285年正月13日撤離升龍,退守天長府。

蒙古國三征安南-陳興道抗蒙民族英雄_e0040579_855304.jpg脫歡佔領安南國都後竟焚毀了王宮,並揮師南下,同時命令駐紮在占城的元將唆都北上,合擊安南主力。元軍會合後,分水陸兩路追擊安南王國部隊。

安南王屢戰屢敗,逃往安邦海口,藏於山林,後又退據清化府。

其弟陳益稷投降。

在危亡之際,陳國峻向安南國王仁宗陳日烜分析形勢說:「元軍雖猛,然勢若風火,利在急而不在緩,我軍宜避免決戰,不求速勝,“如圍棋然,隨時制宜”,使敵陷於困疲。」

到了5月,安南進入雨季,潮濕悶熱的氣候更加令元軍苦不堪言,在安南叢林和水網地帶,蒙古軍騎兵亦無法施展其本領,軍中疫病叢生。

而從占城北進的元軍由於受到安南軍的沿途阻截,遲遲不能與脫歡的主力元軍會師。

更要命的是,安南軍民堅壁清野,元軍在當地找不到糧草,與大本營雲南的聯繫也在陳國峻等人神出鬼沒的打擊下經常斷絕。眼看元軍陷入泥潭,脫歡無奈之下,只得下令撤軍。

陳國峻立即佈置重兵攔截撤退的元軍。

元軍從如月江伐木搭浮橋過河,遭到預先埋伏岸邊的安南軍突然襲擊,全軍大亂,元軍大將李恒拼命斷後,掩護鎮南王脫歡過橋。

李恒本西夏皇族,七歲時城陷被俘,被蒙古宗王收為養子。

後來,在滅南宋戰役中,李恒數敗宋將,特別是在江西等地,追殺文天祥一部宋軍不遺餘力,並在厓山充當張弘范副手最終滅亡了南宋。

安南軍亂箭齊發,元軍中箭落水者不計其數,脫歡好不容易撤回廣西境內。李恒身中毒箭,帶傷逃回,後來傷重身死。

南方占城元軍由大將唆都烏馬兒率領,北上來與脫歡元軍會合,一路上進展順利,大小七戰皆得勝利,唯獨在天長府遭到安南軍的頑強阻擊,遲遲難以前進。

脫歡撤軍時,唆都並不知情,還是安南人把這消息告知了他,唆都急忙引軍向順化海岸撤退,打算從海路撤回,結果在入海口遭到安南軍的阻擊。

當時安南收留了不少厓山之戰後亡命而來的南宋將士,這些人仍作宋軍打扮,突然出現在戰場上,著實令元軍吃了一驚。元軍且戰且退,退到乾滿江時,陳興道的大軍突然出現,將元軍重重包圍。

蒙古兵悍勇無敵,這一回也難逃全軍覆沒的下場,主將唆都力戰身亡,烏馬兒僥倖得了一條船,渡江逃走,而那數萬將士,大部被殺被俘,或溺於江水而死。

安南一度收復了全部失地。

第三次蒙古入侵

元世祖忽必烈,聽聞敗報,哪咽得下這口氣,他擱置了第三次東征日本的計畫,把人力物力調集到南方,決心給予小小的安南以毀滅性打擊。

1286年正月,忽必烈罷征日本,調集軍隊、糧草,準備大舉進攻安南。

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調集8萬大軍(江淮、江西、湖廣蒙、漢軍7萬人、雲南兵、黎族兵約1萬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奧魯赤為平章政事,烏馬兒樊楫為參知政事,受鎮南王脫歡節制。

仍由鎮南王脫歡為主帥,再次征討安南。又征船500艘,派萬戶張文虎負責從海路運輸軍需,保證前方的供應。

忽必烈還封上次來降的安南王弟陳益稷為安南國王,企圖用傀儡政權來收服安南民心。

各路元軍會合後,矛頭直指陳國峻堅守的升龍城。12月,脫歡率諸軍渡過富良江,擊敗守軍,再次進佔了安南都城。

安南國王逃進了敢喃堡。安南軍民以堅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擾元兵,而元軍糧船又在綠水洋受到安南軍的阻截,糧食全部沉入海中。

入安南長驅深入的元軍苦等糧食不至,靠搶來的那點糧食也難以糊口。

脫歡命令各路人馬尋找安南軍決戰,結果大家累得半死連安南軍主力的影子都找不到,加上天熱師疲,全軍上下完全沒有鬥志。

諸將都勸脫歡班師,脫歡也沒有辦法,只好下令各路人馬分道撤回。

在元軍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結重兵30萬據女兒關和丘急嶺一帶佈防百餘里,準備再次截擊歸師。

陳國峻命將領阮蒯走捷徑先到達元軍必經的河面,繼而「王已植樁於白藤,覆叢草其上」埋伏..........

元軍征交趾行省參知政事烏馬兒樊輯率水軍沿白藤江入海撤退,誰知陳興道早有準備,在白藤江入海口埋設了數百根木樁,因當時潮汐大漲,元軍沒有發現水下已經被安南人做了手腳,結果在海口被堵了個嚴嚴實實,動彈不得,成了安南水軍的活靶子。

400艘戰船全軍覆沒,樊輯當場被俘。

上次僥倖逃走的烏馬兒這回沒有了好運,也被安南俘虜。後來烏馬兒因對越南人殺戮過多,陳仁宗恨之入骨,不願放回,但又擔心影響議和。

陳國峻便想出,用船送烏馬兒到海中,然後鑿沉船造成「意外」,使之溺斃。

脫歡親自率領的那一路元軍,戰戰兢兢撤到東關附近的山嶺中,被陳日烜及世子陳日燇親率大軍包圍,安南兵居高臨下,萬箭齊發,元軍行省右丞阿八赤被亂箭穿身而死,脫歡靠著親軍保駕,倉皇從小路逃跑,饒是這樣,腳上還是挨了安南兵一毒箭,好不容易才逃回廣西思明州,所率部屬,損失了十之六七,比上次敗得還要慘。

忽必烈脫歡兩次大敗,勃然大怒,將脫歡貶謫到揚州,終身不准入覲。

3月,安南雖然再獲大勝,但也明白自己與元朝的實力相差太過懸殊,於是再度遣使上表,獻上安南王的金製跪像,謝罪乞和,並送還俘虜。

忽必烈十分惱怒,但仍不得不恢復和好關係。

陳興道

1289年,朝廷論功行賞,陳興道被進爵為大王。

蒙古國三征安南-陳興道抗蒙民族英雄_e0040579_8524332.jpg陳國峻在越南史上大概是除了胡志明之外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使一個東南亞的叢林小國,頑強地阻擊了世界上最強大帝國的2次兇猛攻擊,因其興邦復國的大功,被封為興道王,後世一般尊稱他為“陳興道”。

到了1293年,忽必烈因為安南新君陳日燇(陳英宗)拒絕來大都朝拜,勾起舊恨,又調集大軍,準備四征安南。

但第二年正月,忽必烈就去世了,成宗鐵穆耳繼位,下詔罷征安南,元朝和安南才算實現關係正常化。

終元之世,安南一直向元朝稱臣納貢。儘管如此,面對龐然大物般的元朝,小小的安南頑強不屈,最終維護了越南國家的獨立。

而3次用兵都未曾征服敵人,在蒙古人輝煌的征戰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大敗。

1300年,陳興道去世,獲朝廷追贈為「太師尚父上國公仁武興道大王」。

他對兒子留下遺囑:「我死必火葬,以環器藏骨,密埋於安樂園,旋移土種樹如初,使人莫知其處,且要速朽。」。

陳興道的英雄形象,在越南被視為守護者。至今越南民眾仍把他奉為神祗。

陳興道的儒學修養很深,他的著作《兵書紀要》,在越南軍事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陳興道在詩文上的造詣也很好,蒙古二次入侵時,在蒙古軍直逼升龍城下的緊急關頭,陳興道寫下壯懷激烈的名篇《檄將士文》,大大激發了將士們的抗敵決心和愛國精神。

蒙古國三征安南-陳興道抗蒙民族英雄_e0040579_1445999.gif( (忽必烈):
「俺爺爺鐵木真不是中國人,俺們是蒙古人! 越南也是俺蒙古的一部份~」
by cwj36 | 2006-12-13 13:57 | 【蒙古、帖木兒篇】


風林火山(WTFM )Total War 這裡是WTFM國駐日本使館區【非中文 大台灣民国漢字版 】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