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11月 23日
瑞士獨立建國武力-瑞士步兵方陣
Swiss Infantry Square

瑞士步兵方陣從14世紀上半葉開始,隨著瑞士反抗奧地利公爵的統治,爭取自身獨立鬥爭的發展,它像英國發展長弓那樣,把長矛長戟變成了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兵器。
當然長弓跟長戟有著很大的區別。長弓基本上是一種單兵使用的武器,弓箭兵的技術也就是一種單兵技術,而瑞士長戟兵則與此不同,他手執長而不靈便的長戟,一旦離開了他的佇列,則既無用武之地,又會變得孤立無援。
跟英國弓箭手一樣,瑞士長戟兵從小就開始技術訓練,目的是要使他成為方陣中一名動作熟練而稱職的士兵。這樣一支軍隊的創建,並不是哪一個非凡天才的傑作,這一點是很有意義的。
瑞士軍以300人左右規模的連為基本作戰單位,其中約有250名長戟,排成16乘16的方隊,其餘為戟兵或十字弓士兵。典型的瑞士縱陣通常由橫排著的兩個或三個連組成,其縱深至少跟橫寬相等。
在瑞士人爭取獨立的鬥爭過程中,他們通過盡可能減少累贅的辦法取得了作戰的機動性,並認識到了它的好處。同時他們又重新像古希臘人那樣利用密集的長矛部隊居高臨下地進行衝鋒,從而發揮出強大的衝擊力。
他們還進一步懂得,在平坦地域上,如果長戟兵能夠不留絲毫間隔始終保持密集的戰鬥隊形,那末仍然可以運用衝鋒作戰的方法的。要很好地運用這種作戰方法,需要古羅馬時代以來空前高超的組織技能、嚴格的訓練和鐵的紀律。
意志堅強的瑞士人恰恰滿足了這些條件,從而建成了一支在武器、機動性、團結精神和突擊力量等方面可與馬其頓方陣相比擬的軍隊。這樣,到了14世紀中葉時,瑞士軍隊終於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支勁旅。
瑞士方陣基本上是一種以進攻性武器為主的作戰體制,同時也具備長戟兵通常所有的防禦能力。當它前進時,但見林立的長戟以排山倒海之勢襲擊對方的隊伍,其威勢和速度在當時步兵中是罕見的。
勇敢敏捷又不穿盔甲的瑞士兵總是排成整齊的隊形向前推進,其速度只稍稍慢於他們常常與之交戰的披著盔甲因而過於笨重的騎兵。
這是瑞士兵接受嚴格訓練的結果。即使在平坦的地形上,為使密集的隊伍在高速前進時保持整齊的隊形,必須進行反復不斷的操練。
瑞士軍隊在操練、行軍、甚至發動攻擊時都是按照戰鼓聲音的節奏進行的,根據某些人士的說法,是打著拍子行軍的。(倘若如此,那末這是軍隊齊步行軍的最早先例。)方陣能夠迅速變換方向,越過或繞過障礙,組成防禦方隊(菱形拒馬),並且能夠 帶著傷兵井然有序地撤退。
不過它像其他以密集隊形作戰的步兵一樣,也要受地形條件的限制,只是比別的步兵少受些限制罷了。瑞士軍隊素以善於克服一切天然的障礙而著稱。遇到深溝,陡坡或者野戰工事,儘管有時傷亡很大,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進行強攻。
速度和機動性是瑞士軍隊的戰術要素。他們的軍隊(跟多國軍隊中的瑞士分遣隊不同)通常編為兩個或三個“戰鬥隊”或縱隊。作戰方案往往在發動進攻前的 數小時,由州官委員會以多數票表決通過。
部隊在敵人看不到的地方排成作戰隊形,然後迅速向前推進。他們不採用傳統的方式,化費很多時間在戰場上舉行集隊出發的儀式,這樣,有時隊伍尚未集結好就能夠向敵人發起進攻。
戰鬥隊行進時通常採用梯隊形式,而不是平行或前後跟進的形式。有時,第二或第三隊停止前進,或者來一個大轉彎,讓先鋒隊將敵人咬住。
有時側翼部隊停在原地不動,由中央隊發動進攻,或者中央隊不動,翼側隊發動進攻。
還有一種進攻隊形叫做“楔形隊形”,實際上這是一種縱深很深的密集縱隊(不是三角形縱隊)。防禦時,方陣通常編成為空方隊,所有的長矛都一致向外伸出,形成一種其他步兵或騎兵無法摧垮的隊形。”
關於瑞士步兵方陣使用的兵器:
瑞士長戟兵都是些體格強壯的山民(自治市的公民或莊稼人),他們均屬自由民。在瑞士方陣大發展的初期,他們出於反抗外來侵略,保衛自己小國(或州縣 )的愛國心而操戈從軍。
當時方陣所用的主要兵器長戟,經過15世紀前的一個世紀 的改進,其長度達到了20英尺。長戟的端部有三英尺長的一段用鐵製成,以防止它被敵人的砍刀或戰斧砍斷。
在方陣的正面往往形成一道由四至六排長矛兵組成的密集長矛屏障,除非敵人有類似或更長的兵器,否則是無法突破的。瑞士長戟兵很少披帶盔甲,只有前幾排的士兵有時佩有胸鎧。
進攻時,瑞士長戟兵手持的長戟往往稍高於肩部,矛頭微微向下。採取這樣的姿勢可以得到極大的向下插刺的力量(瑞士人很少接受劍術訓練,他們主要依靠兵器的強大衝擊力),這對敵人來說,要想不受任何傷害把矛頭擋向上方就更加困難,而且不因矛柄後坐的力量而可能傷及身後的士兵。
防禦時,頭排士兵將矛柄支在地上,柄端頂住右腳,稍往上一點則靠近左腿膝部,左手前伸握住矛杆,矛頭與胸高相平。
後面幾排仍保持進攻的姿勢,四至六排以後的士兵則將長戟直立於地,隨時準備走向前去替補倒下士兵的位置。
方陣士兵的主要輔助兵器是戟。最初,瑞士人曾經想把它作為瑞士民族特有的兵器,而且它在早期跟奧地利人作戰的某些戰役中起過決定性的作用。也許它是中世紀武器庫中殺傷力最大的單兵武器。
戟是一種長約6至10英尺的長矛型兵器,頭上有一很重的斧頭,背面是一尖鐵(有時是彎曲的)或鉤子,頂端是矛或梭標的尖頭。14世紀初,瑞士人重新開始大量使用這種兵器。
它能一下子穿透頭盔,砍斷劍鋒或者擊倒馬匹。它也可以當作短矛來用,它的彎鉤還能將騎兵拖下馬來。
早期採用縱隊進行作戰的瑞士軍隊用戟十分普遍。儘管這種兵器有著許多厲害之處,但是在以密集隊形作戰時,特別是對付穿著盔甲和排著難以攻破的隊形的敵人時,它的缺陷就十分明顯。
到15世紀中期瑞士典型的瑞士陣型呈三線:前衛(Vorhut,van),中央(Gewalthauf or Gewalthaufen,centre),以及後衛(Nachhut,rear),它們看起來沒有固定的數量或規模,全憑戰場地型或接敵時的戰術來決定。
前衛通常構成組成最大或第二大的陣型單位。在這個部分集中最多的十字弓和手銃,部署在作為前方防護區的長矛隊列間或者配置在兩翼作為「杯水車薪」(forlorn hope)。有些時候前衛會被派去偵查或者挖掘工事。
曾帕赫戰役(Schlacht bei Sempach)
1351年,奧皇的弟弟李奧波德三世親率6000精兵來攻打蘇黎世城,瑞士人民奮起抵抗。
但是奧國統治者並未完全退出瑞士。1386年發生了瑞士人民反抗外國佔領的另一次著名戰役-曾帕赫戰役。
在查理皇帝(Emperor Charles)死後哈布斯堡王室一分為二,從奧地利向西延伸的部分交由年輕但早熟的李奧波德三世(Leopold III)公爵統治。李奧波德汲汲於恢復對瑞士的統治,引起了瑞士聯邦的怒火;在經過一連串的結盟後此時的瑞士聯邦新加入了五個州:盧賽恩(Lucerne,1332)、蘇黎世(Zurich,1351)、楚格(Zug)和格拉魯司(Glarus,1352)、伯恩(1353)。
1385年12月在盧賽恩與奧地利羅騰堡(Rothenburg)的一場衝突之後戰爭爆發;而到了1386年中旬李奧波德已集結了4,000名騎士和傭兵,謹慎的準備其作戰。
然而瑞士人對其對手的行動瞭如指掌,並且悄悄的從盧賽恩和三個森林州中召集了1,600名士兵。兩軍在森帕赫東北方的小村落希德斯瑞登(Hildesrieden)遭遇。兩支奧地利縱隊在此接觸瑞士部隊的前衛,雙方急於爭奪此處對自己有利的地形。結果是雙方都沒有時間好好的布陣。
李奧波德下令他的青年騎士在前衛接戰時下馬──不僅僅是因為地形的緣故,同時也是因為公爵想證明騎矛在不乘馬時對付長戟仍然有效。瑞士人乘機組成一個右翼較寬的楔陣。
中午過後沒多久兩軍正式交鋒。奧地利的第一波攻擊是徒步的前衛騎士,造成瑞士人前線的盧賽恩部隊重大傷亡;傷者包括霍普特曼(Hauptmann)和彼德曼.馮.剛鐸頂貞(Petermann von Gundoldingen)。
奧地利「長矛」(pike)的威力立刻顯現了出來。了解到前方攻擊的無效,瑞士指揮官下令延伸楔陣的左翼,從側翼攻擊敵人。
戰鬥開始時,瑞士人有些失利,一連犧牲了60人,因為奧軍排成一個刺刀的鐵牆,瑞士人衝不進去。後來,瑞土人中有一個名叫阿諾爾德(Arnold von Winkelried)的戰士跳了出來,高呼:
“朋友們,我來替你們開路,你們替我看管我的妻子和孩子(Ich will euch eine Gasse bahnen, sorget für mein Weib und meine Kinder!")”
說完就用自己的身體撲向奧軍的尖刀牆。由於這一意想不到的英勇行動,打亂了奧軍的陣勢。尖刀牆被衝開了一道缺口,敏捷的瑞士人迅速衝入敵陣。面對瑞士人的奮勇作戰,奧軍終於支撐不住,紛紛敗退。
利奧波德在戰鬥中被殺死,瑞士人大隊阿諾爾德的英名從此和退爾一樣,永遠留在瑞士人民的心間。
蘇格蘭作家兼詩人沃爾特司考特(Walter Scott,1771-1832)用阿諾爾德的遺言改寫的詩篇:
“我有一個賢慧的妻子,
她和我們剛剛出生的兒子等在家中:
為了祖國,我離開了他們。
因此,我們一定要勝利!”
危機關頭,
他衝向奧軍的隊伍中,
用身體、胸膛和雙手抵擋敵人的長矛;
四支長矛刺穿了他的胸膛,
六支將他的身體撕裂,
在密集的矛鋒中,他堅持反抗,
用盡全力,掙扎出敵人的隊伍,死去!”
兩小時之內戰局逆轉且勝負已分,瑞士以200人的生命換來1,800具奧地利士兵的屍體。森帕赫戰役突顯了瑞士戟兵單獨應戰騎士的能力,雖然地形的因素迫使奧地利騎士必須下馬作戰。
曾帕赫之戰也永遠記載在瑞士反抗外來侵略的史冊上,它使瑞士中部人民徹底從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桎梏下解放出來。
至今保留在瑞士聯邦檔案館的一面戰旗,上面寫有:
“1386年芳埃松月(即牧草收割月)第九日,在曾帕赫與李奧波德公爵鏖戰,利奧波德斃命!”
在1386年的曾帕赫戰鬥中,面對法國重騎勃良第(Burgundy)的騎兵的密集衝刺下瑞士軍幾乎全部使用戟。雖然他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損失十分慘重。

在曾帕赫戰役之前,瑞士的武器庫裏也還包括不少別的兵器。比如用雙手執的劍,晨星棍(頭上裝有尖鐵的棍棒兵器),盧塞恩錘(戟的一種,頭上不是斧刀 而是彎曲的尖叉),當然還有十字弓等。
這些兵器因威廉特爾而曾經變得相當出 名。但到了1500年,在由長矛兵和戟兵組成的瑞士軍隊中,除了十字弓外所有這些兵器都銷聲匿跡或變得無足輕重了。
瑞士的長戟兵不僅學會如何堅持守衛,形成一座巨大的、不可摧毀的環形築壘陣地,而且學會了行動,他們的方陣滾滾前進,無情地消滅敢於留在他們前進道路上的任何東西。後來,他們宣佈幾個州獨立,並準備向鄰近軍隊出租他們的軍事力量,因為靠他們自己弱小的畜牧經濟養不活他們的人口。
瑞士的戰術別人不會不學。南面的鄰居日耳曼與奧地利同樣地貧窮,也都好戰,開始培植自己的軍事機構,稱作雇傭兵。
與瑞士不同之處在於:軍隊是由更廣泛的社會各階層組成的,貴族責無旁貸,不僅出錢組織、供養軍隊,而且親自參加進去,與士兵同伍。此後,在日耳曼,貴族出身的人“去拖一根矛”成為大家所接受的軍事活動。
1648年瑞士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宣佈獨立,奉行中立政策



瑞士雇傭兵
史上人類第一次大量的雇用傭兵並使用於戰爭之中,是在羅馬和迦太基的的戰爭中出現。
而雇傭軍最為人所批評的,則是他的忠誠。
通常的來說,雇傭軍的忠誠度並不高。西羅馬皇帝就是被日耳曼傭兵廢除,而東羅馬在10世紀末,由俄羅斯出身的維京人編成的“維京近衛隊”(瓦蘭金衛隊MTW遊戲裡稱之為北歐衛隊)。在規模最大時,其總兵力曾達到一個完整的軍團數千人之眾。
今日繁榮富足的瑞士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非常貧窮的中歐邦聯體。從15世紀開始,瑞士各地就有組織地向國外輸出雇傭兵,僱主將錢財支付給瑞士各地負責招募雇傭軍的地方勢力,雇傭軍的家人只能得到其中的一部分。瑞士人勇敢、善戰、紀律嚴明,成為歐洲各國乃至羅馬教皇爭相購買的雇傭軍。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瑞士雇傭軍為不同的僱主在戰場上自相殘殺的悲劇。1709年,法國與英、荷聯軍在馬爾普拉展開激戰,交戰者大部分是瑞士雇傭軍,兩個軍團的雇傭軍戰死殺場。在幾個世紀中,至少有200萬瑞士人參加雇傭軍為外國主子賣命。
歷史回到1506年。教皇於勒二世經過與蘇黎世州和盧塞恩州簽署的雙邊協定,組建一支由150名瑞士雇傭軍組成的瑞士衛隊。1527年5月6日,147名瑞士雇傭兵為保護教皇克雷芒七世逃亡而犧牲。147人流盡最後一滴血。瑞士人以自己對主人的忠誠和勇敢贏得了教廷的信賴。從此,教廷衛隊便隻招收瑞士人。衛隊的名稱也由“教皇衛隊”改稱為“瑞士衛隊”。
不久後,新教皇保羅三世重組瑞士衛隊,人數定為100人,直到現在。從那時起,每年的5月6日就成為為新招募的瑞士衛隊隊員宣誓的莊嚴日子。誠然,瑞士法律早已嚴禁瑞士公民在外國軍隊中服役,但只允許瑞士人參加教廷瑞士衛隊。



幾個世紀以來,瑞士衛隊與其說是保護被羅馬保衛的教皇國,不如說是一支象徵性的禮儀軍隊。隊員們頭戴長纓的金屬頭盔,身穿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藍色和桔黃色相間的“軍裝”,腰配長劍,手持長矛,守衛在教廷的主要通道和走廊上。他們的任務主要有三項:一,保護教皇國的國家安全;二,在宗教儀式或教皇外出時保護教皇人身安全;三,充當禮賓儀仗隊。
多年來,瑞士衛隊忠於職守,深得教皇信賴,盧森的獅子紀念碑可說是歐洲教廷、王室對瑞士人的肯定,據說當年梵蒂岡受到外敵的入侵,各國的衛士都逃跑了,唯獨瑞士籍的衛士忠貞守住教廷,自此教皇便認為只有瑞士人才配保護教廷,之後瑞士人饒勇善戰、忠貞不二的名聲便廣為歐洲人所認同。

法國波旁王室也對瑞士傭兵寵信有加,雖然瑞士傭兵最後為了保護路易十六不惜犧牲生命仍未竟全功,但後人仍立碑以玆紀念。
法國大革命中,1792年8月10日,暴民攻擊法國巴黎杜伊勒利王宮時,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被革命黨人追殺,由786多名瑞士雇傭兵組成的衛隊保衛著國王和王后。最後,全部戰死沙場,國王和王后被俘。
為了讓後代記住這一歷史,金錢和榮譽掩蓋不住雇傭兵制度的殘酷,以這次事件為契機,瑞士停止了雇傭兵出口。
19世紀初,陣亡將士的親友策劃、並於1821年請丹麥雕塑家在美麗的羅伊斯河北岸的山坡上建造了這尊雄獅石雕。盧森著名的石雕「獅子紀念碑」(Lion Monument)。

(又稱沈睡的石獅)雕塑的下面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忠誠、勇敢的瑞士年輕人”。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來到這裡時,將其譽為“世界上最悲壯和最感人的石雕”。
by cwj36
| 2006-11-23 01:08
| -中世紀資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