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08月 13日
泰里斯(Tylis)
泰里斯 Tylis

ROME2派系泰里斯(Tylis)是凱爾特人在色雷斯地區建立的王國約現在保加利亞東部。
這要從凱爾特人(高盧人)入侵巴爾幹半島說起。
據有關記述,凱爾特人佔領了北方的伊利里亞與潘諾尼亞,並將其作為基地後,緊接而來的是對馬其頓、色雷斯、希臘地區的入侵。
約西元前298年時,有一支凱爾特人侵者曾進抵今保加利亞一帶,遭遇馬其頓人。
結果,被馬其頓國王卡山德的軍隊擊敗於哈伊莫斯山 (今巴爾幹山 )。
稍後不久,由坎鮑勒斯(Cambaules)統領的第2支凱爾特人隊伍,似乎已達色雷斯。
西元前279年,趁馬其頓內亂之際,凱爾特人又起兵數萬人,開始大舉入侵巴爾幹。
其兵力分作三路:塞雷思里奧斯(Cerethrios)率東路軍,進攻位於保加利亞一側的特里巴利人(Triballi),特里巴利人為巴爾幹古代色雷斯人的一支。
博爾吉奧斯(Bolgios) 率西路軍,穿越伊利里亞,由今莫納斯提爾附近進入馬其頓,敗殺其王托勒密‧塞勞諾斯。
後來馬其頓由受到軍中士兵歡迎而要被擁為國王的索斯提尼斯(Sosthenes of Macedon)領導擊敗了博爾吉奧斯。
西元前279年的夏天最著名的一支是由布倫努斯(Brennus 不是西元前387 年入侵羅馬城的布倫努斯)和阿西喬里烏斯(Acichorius)率領的中路軍,突破培奧尼亞(Paeonia) 從色薩利直撲希臘腹地,猛攻溫泉關,不克,遂繞關口進至德爾斐,始為希臘埃托利亞聯軍擊退,布倫努斯兵敗自盡。
凱爾特人在希臘各地劫掠,破壞慘重,但由此卻在政治上促動了一個具有希臘化時代特徵兆的國家聯盟形成,以合力抗阻凱爾特人的進襲。
布倫努斯的其餘殘部,則由另一首領科曼托里烏斯(Comanrius)帶領,移至哈伊莫斯山脈斜坡一帶駐留下來,並取得了對於鄰近色雷斯部落的控制權。
這個群落以Tylis(泰里斯)今保加利亞卡贊利克附近為中心,其勢力曾南伸至亞德里亞堡盆地,向北抵達多瑙河,後漸接受了希臘文化,建立凱爾特人在色雷斯的王國。
此外,那些在人煙稠密的希臘本土難覓容身之所的凱爾特入侵者,則可能擴散到了巴爾幹半島其他地方,乃至更偏於東北方一帶的僻遠之地。
布倫努斯麾下的凱爾特軍隊還有一支隊伍,則由萊昂諾里奧斯(Leonnorios / Leonnorius)和盧塔里奧斯(Lutarios / Lutarius)率領,從希臘折向東方,於西元前278年橫渡赫勒斯滂(今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小亞細亞,他們被稱為“加拉太人”(Calatae)。
泰里斯王國,其實凱爾特人是少數民族,在色雷斯的步兵稱為「Galathraikes」,在ROME2泰里斯中稱為「高盧-色雷斯戰士(Gallo-Thracian Warriors)」,他們拿著拉登長劍,托克環(TORCS)不只是繞在脖子上,手臂上也有環。

利西馬其亞戰役(Battle of Lysimachia )
此時,馬其頓本土陷入索斯提尼斯與各自為政的實際空位狀態。
而在希臘的安提柯二世(Antigonus II Gonatas)決定先接受蓋利博盧半島上利西馬其亞(Lysimachia 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利西馬科斯在在西元309年建造)城的求助。
在色雷斯鄉間基本遭到毀滅性的劫掠和同化後,這座色雷斯原國都利西馬其亞成了野蠻人海洋裡的一葉孤舟,遭到一支數量巨大的凱爾特人的圍攻。
西元前277年,安提柯二世從海路出發,在利西馬其亞附近登陸。
安提柯二世利用凱爾特人對海洋缺乏了解的特點,先在海邊紮下營寨,派人向他們挑戰。
當繼任泰里斯王的塞雷思里奧斯(Cerethrius)率領凱爾特軍到來的時候,發現海邊的馬其頓軍營已經廢棄,馬其頓軍隊已經不見蹤影,海邊擱淺著馬其頓的艦隊。
以為對手怯戰逃亡的凱爾特人毫無紀律的掠奪軍營中殘存的物資,並且開始攻擊這些艦船的時候,安提柯二世埋伏的軍隊出現兵奇襲了這些已經紀律混亂的泰里斯軍。
在海邊被包圍的這些泰里斯軍逃無可逃,大部被殲,剩下的投降並且被改編成輔助軍隊。
這次勝利給安提柯二世帶來了如此巨大的威望,現在他終於宣布自己有權繼承父親德米特里一世的馬其頓王位。
安提柯二世打敗索斯提尼斯,剿撫並用迅速重新占領了馬其頓本土後,現在安提柯成為了馬其頓、希臘大部和色雷斯一部的統治者,後世才將稱他為「安提柯二世」。
泰里斯一直持續到西元前193年(一說前212),凱爾特人統治了近60年才被色雷斯人攻滅。
【WTFM STEAM】【WTFM 論壇】【WTFM FB揭示板】


這要從凱爾特人(高盧人)入侵巴爾幹半島說起。
據有關記述,凱爾特人佔領了北方的伊利里亞與潘諾尼亞,並將其作為基地後,緊接而來的是對馬其頓、色雷斯、希臘地區的入侵。
約西元前298年時,有一支凱爾特人侵者曾進抵今保加利亞一帶,遭遇馬其頓人。
結果,被馬其頓國王卡山德的軍隊擊敗於哈伊莫斯山 (今巴爾幹山 )。
稍後不久,由坎鮑勒斯(Cambaules)統領的第2支凱爾特人隊伍,似乎已達色雷斯。
西元前279年,趁馬其頓內亂之際,凱爾特人又起兵數萬人,開始大舉入侵巴爾幹。
其兵力分作三路:塞雷思里奧斯(Cerethrios)率東路軍,進攻位於保加利亞一側的特里巴利人(Triballi),特里巴利人為巴爾幹古代色雷斯人的一支。
博爾吉奧斯(Bolgios) 率西路軍,穿越伊利里亞,由今莫納斯提爾附近進入馬其頓,敗殺其王托勒密‧塞勞諾斯。
後來馬其頓由受到軍中士兵歡迎而要被擁為國王的索斯提尼斯(Sosthenes of Macedon)領導擊敗了博爾吉奧斯。
西元前279年的夏天最著名的一支是由布倫努斯(Brennus 不是西元前387 年入侵羅馬城的布倫努斯)和阿西喬里烏斯(Acichorius)率領的中路軍,突破培奧尼亞(Paeonia) 從色薩利直撲希臘腹地,猛攻溫泉關,不克,遂繞關口進至德爾斐,始為希臘埃托利亞聯軍擊退,布倫努斯兵敗自盡。
凱爾特人在希臘各地劫掠,破壞慘重,但由此卻在政治上促動了一個具有希臘化時代特徵兆的國家聯盟形成,以合力抗阻凱爾特人的進襲。
布倫努斯的其餘殘部,則由另一首領科曼托里烏斯(Comanrius)帶領,移至哈伊莫斯山脈斜坡一帶駐留下來,並取得了對於鄰近色雷斯部落的控制權。
這個群落以Tylis(泰里斯)今保加利亞卡贊利克附近為中心,其勢力曾南伸至亞德里亞堡盆地,向北抵達多瑙河,後漸接受了希臘文化,建立凱爾特人在色雷斯的王國。
此外,那些在人煙稠密的希臘本土難覓容身之所的凱爾特入侵者,則可能擴散到了巴爾幹半島其他地方,乃至更偏於東北方一帶的僻遠之地。
布倫努斯麾下的凱爾特軍隊還有一支隊伍,則由萊昂諾里奧斯(Leonnorios / Leonnorius)和盧塔里奧斯(Lutarios / Lutarius)率領,從希臘折向東方,於西元前278年橫渡赫勒斯滂(今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小亞細亞,他們被稱為“加拉太人”(Calatae)。
泰里斯王國,其實凱爾特人是少數民族,在色雷斯的步兵稱為「Galathraikes」,在ROME2泰里斯中稱為「高盧-色雷斯戰士(Gallo-Thracian Warriors)」,他們拿著拉登長劍,托克環(TORCS)不只是繞在脖子上,手臂上也有環。

利西馬其亞戰役(Battle of Lysimachia )
此時,馬其頓本土陷入索斯提尼斯與各自為政的實際空位狀態。
而在希臘的安提柯二世(Antigonus II Gonatas)決定先接受蓋利博盧半島上利西馬其亞(Lysimachia 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利西馬科斯在在西元309年建造)城的求助。
在色雷斯鄉間基本遭到毀滅性的劫掠和同化後,這座色雷斯原國都利西馬其亞成了野蠻人海洋裡的一葉孤舟,遭到一支數量巨大的凱爾特人的圍攻。
西元前277年,安提柯二世從海路出發,在利西馬其亞附近登陸。
安提柯二世利用凱爾特人對海洋缺乏了解的特點,先在海邊紮下營寨,派人向他們挑戰。
當繼任泰里斯王的塞雷思里奧斯(Cerethrius)率領凱爾特軍到來的時候,發現海邊的馬其頓軍營已經廢棄,馬其頓軍隊已經不見蹤影,海邊擱淺著馬其頓的艦隊。
以為對手怯戰逃亡的凱爾特人毫無紀律的掠奪軍營中殘存的物資,並且開始攻擊這些艦船的時候,安提柯二世埋伏的軍隊出現兵奇襲了這些已經紀律混亂的泰里斯軍。
在海邊被包圍的這些泰里斯軍逃無可逃,大部被殲,剩下的投降並且被改編成輔助軍隊。
這次勝利給安提柯二世帶來了如此巨大的威望,現在他終於宣布自己有權繼承父親德米特里一世的馬其頓王位。
安提柯二世打敗索斯提尼斯,剿撫並用迅速重新占領了馬其頓本土後,現在安提柯成為了馬其頓、希臘大部和色雷斯一部的統治者,後世才將稱他為「安提柯二世」。
泰里斯一直持續到西元前193年(一說前212),凱爾特人統治了近60年才被色雷斯人攻滅。
【WTFM STEAM】【WTFM 論壇】【WTFM FB揭示板】
by cwj36
| 2013-08-13 19:45
| 【Total War 凱爾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