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05月 03日
WW2-上海塞克特防線
蔣介石失敗的上海攻擊戰略
WW2日本滲透戰術
上海!上海! 塞克特防線
塞克特防線(Seeckt Line,ゼークトライン)
在WW2初期的中國戰場,納粹德國曾幫助中到國武裝抗日。而1937年發生的上海戰役,開始卻是中國向非軍事區的上海租界日本軍主動發起的攻勢。
1936 日本國防方針
1933年3月,日軍侵佔熱河,接著,進攻長城各口,平津危急。5月31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了賣國的《塘沽協定》,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三省及熱河的佔領,並將冀東劃為日本可以為所欲為的“非武裝區,使整個華北處於日本監視、控制之下。
1936年6月底日本第三次修改「帝國國防方針」,修改後名為「國防國策大綱」,首要假想敵順序是美,蘇。
而對華戰略則是:「做好穩固日滿和北支(華北),完成進行持久戰的準備的基礎工作,反對對中國擴大戰爭」,也就是對華侵略到華北為止。
日本計畫挑動在西北的國共內戰,同時建設滿洲國,鞏固華北,堵住俄國人南下,再向南洋滲透,得到馬來亞的橡膠和文萊的石油,同時擠走英國人,爭取把手伸到“蘭印”(荷屬東印度,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確保石油,這以後再和美國進行「最終戰爭」。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件,日本参謀本部第1部長石原莞爾指示當時正病入膏肓(7月15日死去)的天津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將(陸大25期):「不擴大事變,不行使武力」進行和談。
但是蔣介石,卻通盤規劃,準備在上海對日本租界開戰(國際法租界視同他國領土)~
引發兩國全面戰爭,在中國教科書所說的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力侵華之說根本是倒果為因,中日全面戰爭是導因於蔣介石「入侵」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區。
蔣介石就是將當前的盧溝橋事件「局部事件」擴大成全面戰爭,迫使日人提前面臨其所最畏懼的全面戰爭局面....加上陳誠等一幫獻媚諂臣們,一直在耳邊說要「先發制人」、「攻擊上海必勝」的話,然後即可從中獲得對蔣介石有利的籌碼,以和日人進行折衝,在最有利的狀況下結束衝突。

(淞滬戰役前令日軍畏懼的強大蔣介石國民黨軍海報~~~~~~~~~~~~強啊!!!)
蔣介石的攻勢
而有另一解釋蔣介石1937年圖謀在上海主動出擊,發動「淞滬戰役」其中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就是認為上海不僅為中國最大都市,而且也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乃"中外觀瞻所繫","國際觀感"十分重要,上海開戰必引發西方列強的干預。
這時《九國公約》國在比京開會時,武斷會議結果必能制止中日戰爭。
但這種說法在蘇聯暗中派蘇聯飛行員助戰,納粹德國這時根本是中國的「盟友」,美國偷偷摸摸運武器給中國(美製A16俯衝轟炸機),國際強權暗地裡幫助中國,還需要什麼國際觀感與重視?

:「長久以來一直以為是日本主動攻擊上海,原來又被國民黨騙了!」
而蔣介石發動上海戰役,認為憑藉著德國軍事顧問團籌劃的堅強的「塞克特防線」與KMT中央軍「德制師」可與日本放手一搏。
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團顧問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 德國國防軍之父)1935年間在上海週邊構築之防禦陣地被稱為「塞克特防線」,另外還有包含呉福線與錫澄線、乍平嘉線到南京等堅強的塹壕陣地。
這「塞克特防線」是為防日本入侵上海,但這次蔣介石先發制人「入侵」上海日本租界剛好增加國民黨的信心。
上海塞克特防線是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塹壕戰為主,上海防線有3道塹壕,有鐵絲網、地雷,並在要點強化了機槍碉堡。
「塞克特防線」工事大部份完成在1937的春季,而日本方面也知道這個情報。
後來用「碉堡主義」打敗江西的中國紅軍抱頭鼠竄的塞克特將軍推薦亞力山大·馮·法肯豪森(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von Falkenhausen)將軍擔任他的繼任者,並於1935年3月返回德國。(塞克特將軍於1936年12月27日去世。)

(KMT中央軍德制師)
蔣介石在上海塞克特防線陣地佈署了60萬人,蔣介石不顧他的幕僚和法肯豪森本人的反對,將中國「德制師」(德械師 德械精銳師)投入到淞滬戰役以對付日本軍。
中國「德制師」配備德國毛瑟Kar98k的中國版(現代習慣語為山寨版)之「中正式步槍」,中正式彈頭打到人的軀幹部位會爆裂,不死也是重傷,而日本的「三八式」、「九九式」步槍都是貫穿傷,也就是說被日本步槍只要不是打中要害,中國傷兵仍會有作戰能力。
蔣介石備配這種殘暴的山寨版德國槍適合射擊能力不佳的中國軍隊,希望軍隊亂槍齊射能打到敵人造成癱瘓。
「德制師」又配裝經過改良的二四式水冷式馬克沁機槍,頭戴M35鋼盔(即知名的納粹盔),手槍是名聞遐邇的7.63毫米毛瑟M1932型半自動手槍(俗稱 盒子炮 或C96手炮),在很多電影和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的。
每個中國「德制師」還設有1個師屬炮兵營與1個無線電通信排,配備15瓦無線電臺,並在各步兵團團部建立一個配備5瓦無線電臺的無線電通信班,構成了師團兩級的無線電通信系統。
每個士兵標準個人裝具包括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中國「德制師」還出動向英國買的維克斯六噸﹝Vickers 6 Ton Tank﹞戰車有「龍」字之維克斯·卡登·洛伊德”(VCL) M1931水陸兩棲坦克(圖2),配備機動偵查機車班加上德制Sd.Kfz221/222裝甲兵團搜索營,帶著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可謂精銳盡出,中國歷史上首次陸海空3D立體作戰。


(KMT維克斯戰車)
戰車第1連 ,配有維克斯6噸戰車16輛,代號「虎」連;
戰車第2連 ,配有維克斯兩棲戰車16輛,代號「龍」連。
戰車第3連 ,裝備18輛卡登.洛伊德型超輕型戰車。
警戒排
戰車偵察排
通訊排
修理工廠
「德制師」部隊被視作是蔣介石軍隊中的精華。
這些還沒訓練成熟「看起來很像德國納粹軍」的中國「山寨版德軍」部隊也許部分的增強了七七事變後蔣介石進行全面抗戰的決心,但事實證明低落的中國軍隊素質儘管有德國武器還未有與日本軍在同一個水準上交鋒的能力。
中國60萬大戰日本25萬
基於「一二八上海停戰協定」的約束,七七事變後,一部份中國軍隊即換穿保安團制服,在不能駐軍地區‧......
蔣介石就偷偷摸摸派第88師第523團換穿保安隊制服進入閘北一帶先期秘密進駐、佈防、構築工事。
故在後來閘北地區,可以見到戴著保安隊英式鋼盔的部隊存在,其實他們是德制師偽裝的。
1937年8月9日下午5時半,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齋藤要藏兩人,駕駛軍用汽車在虹橋機場,被機場中國衛兵擊斃。
「大山事件」成為中日上海戰役導火線,中國軍隊在張治中指揮國民革命軍的中央系部隊在上海首先攻擊日本上海租界。
並在上海獵殺可能是「漢奸」的中國人,據估計槍斃了4000多人(包括上海公部門官吏300名以上)。
被指控為「漢奸」的中國人被虐殺情形被一個瑞士人 湯姆(Tom Simmen)偷偷拍下。
中國軍隊以處決斬首和公開折磨等殘酷行徑對待這些上海人,1996年才由其子約翰(John Simmen)將屠殺照片公佈於世。
8月12日,中國海軍完成對江陰水道阻塞作業,共沉大小船隻35艘。
日本也撕毀了1932年簽訂的淞滬停戰協定(上海被列為非軍事區),上海會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預謀的上海戰役(中國稱淞滬會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爆發。

在8月13日之前駐守在上海日本租界的日本兵以及在港的海軍陸戰隊總兵力約4000人(上海陸戦隊2200人、從漢口領事館調來陸戦隊300人、從呉與佐世保送來的特別陸戦隊1200人、出雲號陸戦隊200人、其他320人)。
上海日本租界指揮官為大川内傳七。
其中「上海海軍特別陸戦隊」是日本在中國上海租界有獨立官衙的常設部隊,2個大隊約2000人。
主要装備有15cm榴弾砲4門、12cm榴弾砲4門、山砲12門、歩兵砲4門、速射砲4門、高射砲4門、15cm迫撃砲8門、九四式豆戰車4輛、毘式装甲自動車6輛、機銃車9輛。
中國的軍隊則駐在上海市的外圍計有87師、88師以及稅警總隊、警察與保安團之兵力大槪有5萬之眾。
當時在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指揮中國陸海空軍於8月13日,中國最精銳的「德制師」以87師在左,88師在右,36師正攻對閘北日本租界主動展開攻擊,是為「鐵拳計劃」。
鐵拳計劃
「鐵拳計劃」由在德國顧問的策劃下使用一次大戰中後期的德國「突擊群戰術」(die Stosstrupps Taktik),透入敵人戰線,以達截斷日租界這個積極企圖所策劃,而欲達到此一目的,攻擊部隊將要求在透入敵人防線之後,不顧一切干擾和可能的安全顧慮持續深入,一定要保持足夠的衝量和動能,前進至真正無法前進為止的滲透戰術。
攻擊發起時,中國軍將以強力的砲兵火力以狂風暴雨之勢對攻擊部隊展開支援。為使攻擊部隊能夠盡量深入,師還特別要求將透入到達之街道門牌號碼拆下,以為憑據。
87師之攻勢異常凌厲,由於採用了新戰術,故其進展十分順利,突擊隊連續打下了日特別海軍陸戰隊之地堡10個,殘敵僅集中在較大之據點內負嵎頑抗....
中國軍還發射俄製毒氣彈試圖驅逐躲藏在建築物內日本上海陸戰隊,使得日本上海陸戰隊必須戴上防毒面具與橡皮手套應戰。
左列戴上防毒面具的日本上海陸戰隊圖片,戴上防毒面具防中國放的俄製毒氣,卻常反被用來宣傳日本軍在松滬戰役使用毒氣或中國譴責日本使用化學毒氣的文章中,其實還頗冤枉的。
中國軍也向增援的日本司令部附近射進了迫撃砲化學彈。
司令官松井石根就親眼看到像「石鹸水泡泡的東西開始漫延」。(在上海戰役中中國軍退卻以後,日本軍由於霍亂,產生了大量的死者。)
87師甚至其海軍俱樂部據點亦為中國突擊隊所攻佔,
據稱,該日87師進展最遠的一支隊伍,還抵達了黃浦江邊......
而第88師北面虹口之日本海軍司令部周邊防線展開攻擊,指揮官劉宏深少校親率部屬挺進,中彈身亡。
但是「鐵拳計劃」砲火齊發企圖一舉掃蕩駐防上海約4000多名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歷經4次攻擊竟無法滲透突破日軍之工事,大規模的砲擊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除了浪費大量的彈藥,還提供了日本陸戰隊預警,而人數少日本陸戰隊的強度與韌性超出想像之外的承受長時期砲擊的煎熬,戰事陷入膠著狀態。
就這樣在日本租界持續巷戰,直到日本增援部隊於吳淞口一帶登陸的消息,中國軍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勢,將主力轉用於日軍登陸的方面,淞滬圍攻日本租界時期就此告一段落。
8月14日,中國軍機21架美製A16俯衝轟炸機攻擊日本第三艦隊旗艦装甲巡洋艦「出雲」號,但沒多大損害,中國魚雷艇攻擊反被擊沈。
蔣介石出動唯一一架德製He-111轟炸機(原為廣東軍閥陳濟棠所有,二戰初期納粹德國空軍轟炸英國倫敦的主力),是當時亞洲國家最具威力的轟炸機。
不過814當天出擊轟炸的He-111轟炸機回航時,被自己的霍克-3飛行員打下。
當日中國空軍飛機因受日軍攻擊意外墜彈(彈架損壞)於公共租界與法租界交接處的大世界,造成上海平民三千人死傷(大世界墜彈慘案)。
8月19日,上海日本陸戦隊從海路增援6300人,面對10倍的中國精銳的圍攻,雖然損失慘重依然死守日本租界。
為對付蔣介石陸續增援上海的60萬大軍,日本陸陸續續派出約25萬人的「上海派遣軍」(第3師団、第9師団、第13師団、第101師団、藤重支隊、野戦重砲兵第5旅団)由松井石根指揮增援上海。
後續增派柳川平助的第10軍(第6師団、第18師団、114師団、 国崎支隊 、野戦重砲兵第6旅団)支援「上海派遣軍」。
由於日軍剛增兵華北,對於應付上海事變一時沒有兵源,很多日本兵是昨天在工作崗位上收到入伍的征兵令,今天就去軍隊報到了,並沒有受到足夠的軍事訓練。
日軍也用滲透戰術
當時日本沒有什麼像樣的裝甲車部隊,中國坦克隨87師發起攻擊,但因缺乏步兵的配合,維克斯六噸戰車全部被日本擊毀,兩個連長陣亡。
在上海損失的戰車, 都是因為孤軍深入, 而被日軍反戰車武器擊毀, 當時戰車部隊要求步兵伴隨,步兵的回答是: 「你有裝甲, 還要什麼保護?」 。
兵力占劣勢的日軍在上海使用專破塹壕陣地的滲透戰術(Infiltration tactics),是此戰術在WW2非常成功的戰例,這跟中國「鐵拳計劃」理念是相同的,但日本更為成功,戰果輝煌。
由於日本戰車車身較小無法有效突破塹壕陣地的因素,日本軍方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唯一的攻勢側塹壕突破「大勝利」-1916年的布羅希羅夫攻勢(Brusilov Offensive)吸取了俄軍以「衝撃部隊」 (ударная группировка) 突破奧匈帝國防線的滲透戰術。
WW1-1916 布羅希羅夫攻勢
滲透戰術又稱“突擊群戰術”(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係,為正面全面攻擊前的重要突破戰。
並將日式滲透戰術「傘型分隊突撃法」納入日本歩兵操典基本運用方法。日本陸軍命名此戰術為「肉彈突擊」。小單位的把輕機槍做為中心以10人組成分隊,各分隊一邊掩護一邊突破塹壕鏟除障礙。
類似一戰的德國專門突破塹壕的特種兵「風暴部隊」(Stormtroopers) 。
另外中日所使用的突擊群戰術所使用的戰場環境不同,日本為一般之塞克特防線塹壕戰戰場,乃是正規的野戰,而中國軍所要攻擊的場所,為建築物眾多的日本租界,因此中國第88師、第87師對日本特別海軍陸戰隊的攻擊達不到成效。
第101師団長伊東政喜曾對中國軍的防衛提出見解,他認為中國軍防禦極為頑強,對空對地都有良好的遮蔽,尤其有架設機槍,士兵死守陣地遭到砲撃幾乎全滅也不撤退。
但也說中國軍砲撃表現非常散漫,沒有目標亂射一通,士兵密集擠在一起,固守碉堡,不知轉進或移動。
但是日軍一使用煙幕彈,中國軍就會以為是毒氣彈,拔腿就跑,陣勢頓時大亂。
日軍攻陷大場鎮的日本第101師就是所謂「肉彈突擊」特設師,是把東京的手工業者居住區的工匠作為中心部隊,專門多點突破採密集戦術的塞克特防線塹壕。
然後由日軍掃蕩驅逐壕溝內中國軍隊。
羅店爭奪戰

(注意看~塞克特防線=ゼークト ライン 分佈陣地)
號稱中國最強的「德制師」87師、88師、36師但因無力切割日軍導致日軍增援反攻,雙方持續增兵因此戰線陷入僵持狀態。
8月15日,日本發表「支那軍膺懲、南京政府の反省を促す」聲明,上海派遣軍編成。
8月23日第3師団與第11師団在上海北部沿岸由艦船砲撃支援之下上陸成功。杜聿明率戰車營第1連、第2連均配屬規第87師攻擊楊樹浦,戰車都被日軍擊毀,陣亡連長鄭紹俞、郭恒建以下數十人。
8月28日,日軍山室宗武第11師團(四國善通寺師團 代稱:錦)推進至川沙口南方地區後,以主力攻佔羅店鎮,中國防守羅店地區的,主要為羅卓英的18軍(裝備精良 土木系 陳誠嫡系部隊)。
陳誠和羅卓英先後投入第11師、第14師、第51師、第58師、第67師等5個師前往爭奪羅店鎮,中日兩國在此產生重大傷亡。
9月1日,日軍淺間支隊佔領獅子林炮臺。
9月6日,中國軍第98師師長夏楚中奉令死守寶山。寶山守軍第583團第3營姚子青陣亡。
9月12日到11月4日,兩軍捲入血腥的巷戰,爭奪對上海城市的控制。
塞克特防線戰線崩潰
中國制空權很快被日本飛機奪取,日本艦隊支援陸軍炮擊中國陣地。
日本参謀本部製定戰場範圍為不超過蘇州、嘉興一線的「制令線」,以防止戰事擴大。但日本陸續增兵第10軍支援。
9月27日不願擴大戰爭的日本参謀本部第1部長石原莞爾辭職,由下村定繼任。
10月9日,第10軍登陸杭州湾.....
中國軍退守防線到塞克特防線的碉堡外有堅固的鐵門 鑰匙就近交由當地的區里長負責保管,但是那些區里長不知逃難到哪裡去了,許多單位找不到人拿鑰匙,根本無法進駐碉堡。
10月10日中國國慶日,日本上海派遣軍松井石根發動致命的總攻擊,日軍滲透切割中國防線,上海塞克特防線的全縱深壕溝開始崩潰。
10月26日防守司令部側翼的中國19軍遭到日軍的攻擊潰逃,與後方的中國督戰隊互相殘殺。
中國軍總指揮官陳誠陣地司令部所在地大場鎮(Dachang)被日軍日本第101師攻陷(歩兵第101連隊長加納治雄戰死)。
同時1937年10月底,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調停中日和談失敗......

(日軍在蘇州河渡河~對面是中國機槍陣地)
中國軍退守蘇州河南岸構築陣地.....11月5日,日軍從華北抽調第10軍又成功登陸上海市西南杭州灣金山衛,第6師團、第18師團立即向黃浦江突進。
中國第67軍及第11預備師未集中完畢,遭襲擊全滅。第67軍軍長吳克仁中將陣亡。
這時中國軍遭到第10軍斷絕後路,在日軍南北夾擊之下,中國軍軍心動揺。
11月9日、中國軍開始總退却,呉福線與錫澄線陣地全部棄守,塞克特防線戰線崩潰.......日本飛機轟炸密集退卻的中國部隊造成重大傷亡。
一手訓練的德國軍事顧問為此痛心不已!當時的顧問團就此向蔣介石表示了強烈抗議,並與蔣介石發生了爭執與衝突。
蔣介石又想爭取國際聯盟幫助調停,結果國聯以蔣介石先挑起事端為由不予協助。
蔣介石的中國上海圍攻軍隊死傷高達20萬以上,非常狼狽的往南京方向敗退,中國軍隊一路還「堅壁清野」施行焦土作戦,劫掠燒毀自己國民的房屋與財物。
日本側在3個月戦死者10076名、戦傷者31866名、共計41942名死傷者,算是可以跟日俄戦争時旅順攻略的日方損失差不多。
四行倉庫「400 壯士」
上海塞克特防線戰線崩潰後,中國敗軍開始「轉進」(國民黨軍隊打敗仗落跑之軍事術語)作業,中國留下「德制師」孫元良的88師524團第1營414人,由謝晉元指揮為「拖延日軍進攻速度」,為迷惑日軍,讓日軍以為有一個團(800人)防守上海最後據點-四行倉庫。
英勇的「400壯士」更進一步還是希望能「完成蔣委員長的悲願」吸引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注意啊~~~~。
當「送國旗的女童軍」楊惠敏將中國國旗送入四行倉庫時,當楊惠敏問及守軍的作戰計劃時,守軍回答誓死保衛四行倉庫。
楊惠敏十分感動並向謝晉元索取所有守軍的名冊,並將其通告全國。但為了迷惑日軍同時又不使楊惠敏失望,謝晉元讓人根據原524團的名冊偽造了一份800人的名單。這就是「八百壯士」的由來。
四行倉庫保衛戰(1937年10月26日 - 11月1日)經日軍加農炮猛烈炮擊,輕裝坦克從各個方向發動進攻四行倉庫未果。
上海租界中的外籍人士不願意戰鬥地點與他們如此接近。面對日本的壓力他們同意勸說中國軍隊停止作戰。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
對於蔣介石自認上海的戰鬥本身也已經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所以他下令部隊在10月31日撤離四行倉庫。
「誓死保衛四行倉庫」但最後還是撤退的「400壯士」部隊撤退到英租界,果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中國「400壯士」馬上被租界內的英軍繳械沒收武器並限制自由,被囚禁起來。
後來日軍與英美開戰後,「400壯士」更淪為日軍的戰俘。
中華民國末代總統李宗仁在回憶錄中對「淞滬戰役」指出:「當時我軍參戰約五十餘師,戰鬥兵員在七十萬左右。約全國兵力的百分之六十. 當時淞滬戰場離蘇嘉鐵路第一道國防線尚有百餘華里。投入戰場人數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場,四面平曠,無險可守,日軍陸海空三軍的火力可盡量發揮,我軍等於陷入一座大熔鐵爐,任其焦煉。敵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無法發炮,而夜間又無法尋找目標,只是盲目轟擊。所以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來的歷史上,鮮有前例。……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鬥最慘的一役。」
此役結果除了中國軍隊損失慘重外,但並沒有如「自作聰明」的蔣介石所希望的那樣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實質性如英美兩國的國際支援。
11月20日,蘇州失守,蔣介石宣布遷都重慶。
淞滬戰役期間的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尤其使德國震驚,衝擊了德國外交部中對中日戰爭採取中立態度的傳統派勢力。不久後日德同盟,德國軍事顧問團也撤離中國。
三月亡華
還記得「三月亡華論」嗎?
史實已經証明,日本當年根本沒有什麼「三月亡華」的論點,純粹是搞砸了「淞滬戰役」的蔣介石為了自吹自擂證明自己在上海折損20萬中國部隊對日本作戰竟能長達3個月之久,表現出中國「抵抗能力很強」所捏造出來的謊言...(日軍占領東北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花了半年以上。)
中國軍方自己製造日本「三月亡華」謊言,再由自己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迷夢"!自導自演大肆宣傳,國民黨雖然在上海大慘敗,但是"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囂張氣焰,所以也就不算「太失敗」了~
日本参謀本部的部份参謀與試圖向南京進攻的「上海派遣軍」松井石根串通,決定越過「制令線」,向南京方向追擊以逼迫中國投降。
已辭職参謀本部石原莞爾質問為何繼續往南京擴大戰爭,武藤章參謀嘲諷了石原的不擴大戰爭政策,說道:「我只不過是模仿石原閣下當時在滿洲事變中的作法而已」。
陳誠在南京淪陷後的檢討曾說:「松滬會戰是我們導演的戰役,而敵人在我們導演之下,弄假成真,以為南京一破,凱旋可期,因之由北而南的侵擾,變成由東而西的仰攻,這便是松滬戰最大的成功所在。」
陳誠「大慘敗也有最大的成功所在」說,令人噴飯~
國民黨自圓其說以開闢「第二戰場」,摧毀自己的江南經濟重心而重生,讓日軍由北而南的侵擾,變成由東而西的仰攻的解釋也堪稱一絕。
蔣介石搞砸了「淞滬戰役」的"續作"就是更誇張的慘劇「南京保衛戰」....只是不知又使出什麼謊言來掩飾?.....
:「JOIN WTFM NOW~」
【WTFM STEAM】【WTFM 論壇】【WTFM FB揭示板】
WW2日本滲透戰術
上海!上海! 塞克特防線
塞克特防線(Seeckt Line,ゼークトライン)
在WW2初期的中國戰場,納粹德國曾幫助中到國武裝抗日。而1937年發生的上海戰役,開始卻是中國向非軍事區的上海租界日本軍主動發起的攻勢。
1936 日本國防方針

1936年6月底日本第三次修改「帝國國防方針」,修改後名為「國防國策大綱」,首要假想敵順序是美,蘇。
而對華戰略則是:「做好穩固日滿和北支(華北),完成進行持久戰的準備的基礎工作,反對對中國擴大戰爭」,也就是對華侵略到華北為止。
日本計畫挑動在西北的國共內戰,同時建設滿洲國,鞏固華北,堵住俄國人南下,再向南洋滲透,得到馬來亞的橡膠和文萊的石油,同時擠走英國人,爭取把手伸到“蘭印”(荷屬東印度,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確保石油,這以後再和美國進行「最終戰爭」。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件,日本参謀本部第1部長石原莞爾指示當時正病入膏肓(7月15日死去)的天津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將(陸大25期):「不擴大事變,不行使武力」進行和談。
但是蔣介石,卻通盤規劃,準備在上海對日本租界開戰(國際法租界視同他國領土)~
引發兩國全面戰爭,在中國教科書所說的盧溝橋事件爆發日本全力侵華之說根本是倒果為因,中日全面戰爭是導因於蔣介石「入侵」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區。
蔣介石就是將當前的盧溝橋事件「局部事件」擴大成全面戰爭,迫使日人提前面臨其所最畏懼的全面戰爭局面....加上陳誠等一幫獻媚諂臣們,一直在耳邊說要「先發制人」、「攻擊上海必勝」的話,然後即可從中獲得對蔣介石有利的籌碼,以和日人進行折衝,在最有利的狀況下結束衝突。

蔣介石的攻勢
而有另一解釋蔣介石1937年圖謀在上海主動出擊,發動「淞滬戰役」其中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就是認為上海不僅為中國最大都市,而且也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乃"中外觀瞻所繫","國際觀感"十分重要,上海開戰必引發西方列強的干預。
這時《九國公約》國在比京開會時,武斷會議結果必能制止中日戰爭。
但這種說法在蘇聯暗中派蘇聯飛行員助戰,納粹德國這時根本是中國的「盟友」,美國偷偷摸摸運武器給中國(美製A16俯衝轟炸機),國際強權暗地裡幫助中國,還需要什麼國際觀感與重視?

:「長久以來一直以為是日本主動攻擊上海,原來又被國民黨騙了!」


這「塞克特防線」是為防日本入侵上海,但這次蔣介石先發制人「入侵」上海日本租界剛好增加國民黨的信心。
上海塞克特防線是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塹壕戰為主,上海防線有3道塹壕,有鐵絲網、地雷,並在要點強化了機槍碉堡。
「塞克特防線」工事大部份完成在1937的春季,而日本方面也知道這個情報。
後來用「碉堡主義」打敗江西的中國紅軍抱頭鼠竄的塞克特將軍推薦亞力山大·馮·法肯豪森(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von Falkenhausen)將軍擔任他的繼任者,並於1935年3月返回德國。(塞克特將軍於1936年12月27日去世。)

蔣介石在上海塞克特防線陣地佈署了60萬人,蔣介石不顧他的幕僚和法肯豪森本人的反對,將中國「德制師」(德械師 德械精銳師)投入到淞滬戰役以對付日本軍。
中國「德制師」配備德國毛瑟Kar98k的中國版(現代習慣語為山寨版)之「中正式步槍」,中正式彈頭打到人的軀幹部位會爆裂,不死也是重傷,而日本的「三八式」、「九九式」步槍都是貫穿傷,也就是說被日本步槍只要不是打中要害,中國傷兵仍會有作戰能力。
蔣介石備配這種殘暴的山寨版德國槍適合射擊能力不佳的中國軍隊,希望軍隊亂槍齊射能打到敵人造成癱瘓。
「德制師」又配裝經過改良的二四式水冷式馬克沁機槍,頭戴M35鋼盔(即知名的納粹盔),手槍是名聞遐邇的7.63毫米毛瑟M1932型半自動手槍(俗稱 盒子炮 或C96手炮),在很多電影和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的。
每個中國「德制師」還設有1個師屬炮兵營與1個無線電通信排,配備15瓦無線電臺,並在各步兵團團部建立一個配備5瓦無線電臺的無線電通信班,構成了師團兩級的無線電通信系統。
每個士兵標準個人裝具包括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中國「德制師」還出動向英國買的維克斯六噸﹝Vickers 6 Ton Tank﹞戰車有「龍」字之維克斯·卡登·洛伊德”(VCL) M1931水陸兩棲坦克(圖2),配備機動偵查機車班加上德制Sd.Kfz221/222裝甲兵團搜索營,帶著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可謂精銳盡出,中國歷史上首次陸海空3D立體作戰。


戰車第1連 ,配有維克斯6噸戰車16輛,代號「虎」連;
戰車第2連 ,配有維克斯兩棲戰車16輛,代號「龍」連。
戰車第3連 ,裝備18輛卡登.洛伊德型超輕型戰車。
警戒排
戰車偵察排
通訊排
修理工廠
「德制師」部隊被視作是蔣介石軍隊中的精華。
這些還沒訓練成熟「看起來很像德國納粹軍」的中國「山寨版德軍」部隊也許部分的增強了七七事變後蔣介石進行全面抗戰的決心,但事實證明低落的中國軍隊素質儘管有德國武器還未有與日本軍在同一個水準上交鋒的能力。
中國60萬大戰日本25萬
基於「一二八上海停戰協定」的約束,七七事變後,一部份中國軍隊即換穿保安團制服,在不能駐軍地區‧......
蔣介石就偷偷摸摸派第88師第523團換穿保安隊制服進入閘北一帶先期秘密進駐、佈防、構築工事。
故在後來閘北地區,可以見到戴著保安隊英式鋼盔的部隊存在,其實他們是德制師偽裝的。
1937年8月9日下午5時半,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齋藤要藏兩人,駕駛軍用汽車在虹橋機場,被機場中國衛兵擊斃。
「大山事件」成為中日上海戰役導火線,中國軍隊在張治中指揮國民革命軍的中央系部隊在上海首先攻擊日本上海租界。

被指控為「漢奸」的中國人被虐殺情形被一個瑞士人 湯姆(Tom Simmen)偷偷拍下。
中國軍隊以處決斬首和公開折磨等殘酷行徑對待這些上海人,1996年才由其子約翰(John Simmen)將屠殺照片公佈於世。
8月12日,中國海軍完成對江陰水道阻塞作業,共沉大小船隻35艘。
日本也撕毀了1932年簽訂的淞滬停戰協定(上海被列為非軍事區),上海會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預謀的上海戰役(中國稱淞滬會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爆發。

在8月13日之前駐守在上海日本租界的日本兵以及在港的海軍陸戰隊總兵力約4000人(上海陸戦隊2200人、從漢口領事館調來陸戦隊300人、從呉與佐世保送來的特別陸戦隊1200人、出雲號陸戦隊200人、其他320人)。
上海日本租界指揮官為大川内傳七。
其中「上海海軍特別陸戦隊」是日本在中國上海租界有獨立官衙的常設部隊,2個大隊約2000人。
主要装備有15cm榴弾砲4門、12cm榴弾砲4門、山砲12門、歩兵砲4門、速射砲4門、高射砲4門、15cm迫撃砲8門、九四式豆戰車4輛、毘式装甲自動車6輛、機銃車9輛。
中國的軍隊則駐在上海市的外圍計有87師、88師以及稅警總隊、警察與保安團之兵力大槪有5萬之眾。
當時在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指揮中國陸海空軍於8月13日,中國最精銳的「德制師」以87師在左,88師在右,36師正攻對閘北日本租界主動展開攻擊,是為「鐵拳計劃」。
鐵拳計劃
「鐵拳計劃」由在德國顧問的策劃下使用一次大戰中後期的德國「突擊群戰術」(die Stosstrupps Taktik),透入敵人戰線,以達截斷日租界這個積極企圖所策劃,而欲達到此一目的,攻擊部隊將要求在透入敵人防線之後,不顧一切干擾和可能的安全顧慮持續深入,一定要保持足夠的衝量和動能,前進至真正無法前進為止的滲透戰術。
攻擊發起時,中國軍將以強力的砲兵火力以狂風暴雨之勢對攻擊部隊展開支援。為使攻擊部隊能夠盡量深入,師還特別要求將透入到達之街道門牌號碼拆下,以為憑據。

中國軍還發射俄製毒氣彈試圖驅逐躲藏在建築物內日本上海陸戰隊,使得日本上海陸戰隊必須戴上防毒面具與橡皮手套應戰。
左列戴上防毒面具的日本上海陸戰隊圖片,戴上防毒面具防中國放的俄製毒氣,卻常反被用來宣傳日本軍在松滬戰役使用毒氣或中國譴責日本使用化學毒氣的文章中,其實還頗冤枉的。
中國軍也向增援的日本司令部附近射進了迫撃砲化學彈。
司令官松井石根就親眼看到像「石鹸水泡泡的東西開始漫延」。(在上海戰役中中國軍退卻以後,日本軍由於霍亂,產生了大量的死者。)
87師甚至其海軍俱樂部據點亦為中國突擊隊所攻佔,
據稱,該日87師進展最遠的一支隊伍,還抵達了黃浦江邊......
而第88師北面虹口之日本海軍司令部周邊防線展開攻擊,指揮官劉宏深少校親率部屬挺進,中彈身亡。
但是「鐵拳計劃」砲火齊發企圖一舉掃蕩駐防上海約4000多名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歷經4次攻擊竟無法滲透突破日軍之工事,大規模的砲擊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除了浪費大量的彈藥,還提供了日本陸戰隊預警,而人數少日本陸戰隊的強度與韌性超出想像之外的承受長時期砲擊的煎熬,戰事陷入膠著狀態。
就這樣在日本租界持續巷戰,直到日本增援部隊於吳淞口一帶登陸的消息,中國軍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勢,將主力轉用於日軍登陸的方面,淞滬圍攻日本租界時期就此告一段落。
8月14日,中國軍機21架美製A16俯衝轟炸機攻擊日本第三艦隊旗艦装甲巡洋艦「出雲」號,但沒多大損害,中國魚雷艇攻擊反被擊沈。
蔣介石出動唯一一架德製He-111轟炸機(原為廣東軍閥陳濟棠所有,二戰初期納粹德國空軍轟炸英國倫敦的主力),是當時亞洲國家最具威力的轟炸機。
不過814當天出擊轟炸的He-111轟炸機回航時,被自己的霍克-3飛行員打下。
當日中國空軍飛機因受日軍攻擊意外墜彈(彈架損壞)於公共租界與法租界交接處的大世界,造成上海平民三千人死傷(大世界墜彈慘案)。
8月19日,上海日本陸戦隊從海路增援6300人,面對10倍的中國精銳的圍攻,雖然損失慘重依然死守日本租界。
為對付蔣介石陸續增援上海的60萬大軍,日本陸陸續續派出約25萬人的「上海派遣軍」(第3師団、第9師団、第13師団、第101師団、藤重支隊、野戦重砲兵第5旅団)由松井石根指揮增援上海。
後續增派柳川平助的第10軍(第6師団、第18師団、114師団、 国崎支隊 、野戦重砲兵第6旅団)支援「上海派遣軍」。
由於日軍剛增兵華北,對於應付上海事變一時沒有兵源,很多日本兵是昨天在工作崗位上收到入伍的征兵令,今天就去軍隊報到了,並沒有受到足夠的軍事訓練。
日軍也用滲透戰術

在上海損失的戰車, 都是因為孤軍深入, 而被日軍反戰車武器擊毀, 當時戰車部隊要求步兵伴隨,步兵的回答是: 「你有裝甲, 還要什麼保護?」 。
兵力占劣勢的日軍在上海使用專破塹壕陣地的滲透戰術(Infiltration tactics),是此戰術在WW2非常成功的戰例,這跟中國「鐵拳計劃」理念是相同的,但日本更為成功,戰果輝煌。
由於日本戰車車身較小無法有效突破塹壕陣地的因素,日本軍方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唯一的攻勢側塹壕突破「大勝利」-1916年的布羅希羅夫攻勢(Brusilov Offensive)吸取了俄軍以「衝撃部隊」 (ударная группировка) 突破奧匈帝國防線的滲透戰術。
WW1-1916 布羅希羅夫攻勢
滲透戰術又稱“突擊群戰術”(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係,為正面全面攻擊前的重要突破戰。
並將日式滲透戰術「傘型分隊突撃法」納入日本歩兵操典基本運用方法。日本陸軍命名此戰術為「肉彈突擊」。小單位的把輕機槍做為中心以10人組成分隊,各分隊一邊掩護一邊突破塹壕鏟除障礙。
類似一戰的德國專門突破塹壕的特種兵「風暴部隊」(Stormtroopers) 。
另外中日所使用的突擊群戰術所使用的戰場環境不同,日本為一般之塞克特防線塹壕戰戰場,乃是正規的野戰,而中國軍所要攻擊的場所,為建築物眾多的日本租界,因此中國第88師、第87師對日本特別海軍陸戰隊的攻擊達不到成效。
第101師団長伊東政喜曾對中國軍的防衛提出見解,他認為中國軍防禦極為頑強,對空對地都有良好的遮蔽,尤其有架設機槍,士兵死守陣地遭到砲撃幾乎全滅也不撤退。
但也說中國軍砲撃表現非常散漫,沒有目標亂射一通,士兵密集擠在一起,固守碉堡,不知轉進或移動。
但是日軍一使用煙幕彈,中國軍就會以為是毒氣彈,拔腿就跑,陣勢頓時大亂。
日軍攻陷大場鎮的日本第101師就是所謂「肉彈突擊」特設師,是把東京的手工業者居住區的工匠作為中心部隊,專門多點突破採密集戦術的塞克特防線塹壕。
然後由日軍掃蕩驅逐壕溝內中國軍隊。
羅店爭奪戰

(注意看~塞克特防線=ゼークト ライン 分佈陣地)
號稱中國最強的「德制師」87師、88師、36師但因無力切割日軍導致日軍增援反攻,雙方持續增兵因此戰線陷入僵持狀態。
8月15日,日本發表「支那軍膺懲、南京政府の反省を促す」聲明,上海派遣軍編成。
8月23日第3師団與第11師団在上海北部沿岸由艦船砲撃支援之下上陸成功。杜聿明率戰車營第1連、第2連均配屬規第87師攻擊楊樹浦,戰車都被日軍擊毀,陣亡連長鄭紹俞、郭恒建以下數十人。
8月28日,日軍山室宗武第11師團(四國善通寺師團 代稱:錦)推進至川沙口南方地區後,以主力攻佔羅店鎮,中國防守羅店地區的,主要為羅卓英的18軍(裝備精良 土木系 陳誠嫡系部隊)。
陳誠和羅卓英先後投入第11師、第14師、第51師、第58師、第67師等5個師前往爭奪羅店鎮,中日兩國在此產生重大傷亡。
9月1日,日軍淺間支隊佔領獅子林炮臺。
9月6日,中國軍第98師師長夏楚中奉令死守寶山。寶山守軍第583團第3營姚子青陣亡。
9月12日到11月4日,兩軍捲入血腥的巷戰,爭奪對上海城市的控制。
塞克特防線戰線崩潰
中國制空權很快被日本飛機奪取,日本艦隊支援陸軍炮擊中國陣地。
日本参謀本部製定戰場範圍為不超過蘇州、嘉興一線的「制令線」,以防止戰事擴大。但日本陸續增兵第10軍支援。
9月27日不願擴大戰爭的日本参謀本部第1部長石原莞爾辭職,由下村定繼任。
10月9日,第10軍登陸杭州湾.....
中國軍退守防線到塞克特防線的碉堡外有堅固的鐵門 鑰匙就近交由當地的區里長負責保管,但是那些區里長不知逃難到哪裡去了,許多單位找不到人拿鑰匙,根本無法進駐碉堡。
10月10日中國國慶日,日本上海派遣軍松井石根發動致命的總攻擊,日軍滲透切割中國防線,上海塞克特防線的全縱深壕溝開始崩潰。
10月26日防守司令部側翼的中國19軍遭到日軍的攻擊潰逃,與後方的中國督戰隊互相殘殺。
中國軍總指揮官陳誠陣地司令部所在地大場鎮(Dachang)被日軍日本第101師攻陷(歩兵第101連隊長加納治雄戰死)。
同時1937年10月底,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調停中日和談失敗......

中國軍退守蘇州河南岸構築陣地.....11月5日,日軍從華北抽調第10軍又成功登陸上海市西南杭州灣金山衛,第6師團、第18師團立即向黃浦江突進。
中國第67軍及第11預備師未集中完畢,遭襲擊全滅。第67軍軍長吳克仁中將陣亡。
這時中國軍遭到第10軍斷絕後路,在日軍南北夾擊之下,中國軍軍心動揺。
11月9日、中國軍開始總退却,呉福線與錫澄線陣地全部棄守,塞克特防線戰線崩潰.......日本飛機轟炸密集退卻的中國部隊造成重大傷亡。
一手訓練的德國軍事顧問為此痛心不已!當時的顧問團就此向蔣介石表示了強烈抗議,並與蔣介石發生了爭執與衝突。
蔣介石又想爭取國際聯盟幫助調停,結果國聯以蔣介石先挑起事端為由不予協助。
蔣介石的中國上海圍攻軍隊死傷高達20萬以上,非常狼狽的往南京方向敗退,中國軍隊一路還「堅壁清野」施行焦土作戦,劫掠燒毀自己國民的房屋與財物。
日本側在3個月戦死者10076名、戦傷者31866名、共計41942名死傷者,算是可以跟日俄戦争時旅順攻略的日方損失差不多。
四行倉庫「400 壯士」
上海塞克特防線戰線崩潰後,中國敗軍開始「轉進」(國民黨軍隊打敗仗落跑之軍事術語)作業,中國留下「德制師」孫元良的88師524團第1營414人,由謝晉元指揮為「拖延日軍進攻速度」,為迷惑日軍,讓日軍以為有一個團(800人)防守上海最後據點-四行倉庫。
英勇的「400壯士」更進一步還是希望能「完成蔣委員長的悲願」吸引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注意啊~~~~。
當「送國旗的女童軍」楊惠敏將中國國旗送入四行倉庫時,當楊惠敏問及守軍的作戰計劃時,守軍回答誓死保衛四行倉庫。
楊惠敏十分感動並向謝晉元索取所有守軍的名冊,並將其通告全國。但為了迷惑日軍同時又不使楊惠敏失望,謝晉元讓人根據原524團的名冊偽造了一份800人的名單。這就是「八百壯士」的由來。
四行倉庫保衛戰(1937年10月26日 - 11月1日)經日軍加農炮猛烈炮擊,輕裝坦克從各個方向發動進攻四行倉庫未果。
上海租界中的外籍人士不願意戰鬥地點與他們如此接近。面對日本的壓力他們同意勸說中國軍隊停止作戰。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
對於蔣介石自認上海的戰鬥本身也已經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所以他下令部隊在10月31日撤離四行倉庫。
「誓死保衛四行倉庫」但最後還是撤退的「400壯士」部隊撤退到英租界,果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中國「400壯士」馬上被租界內的英軍繳械沒收武器並限制自由,被囚禁起來。
後來日軍與英美開戰後,「400壯士」更淪為日軍的戰俘。
中華民國末代總統李宗仁在回憶錄中對「淞滬戰役」指出:「當時我軍參戰約五十餘師,戰鬥兵員在七十萬左右。約全國兵力的百分之六十. 當時淞滬戰場離蘇嘉鐵路第一道國防線尚有百餘華里。投入戰場人數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場,四面平曠,無險可守,日軍陸海空三軍的火力可盡量發揮,我軍等於陷入一座大熔鐵爐,任其焦煉。敵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無法發炮,而夜間又無法尋找目標,只是盲目轟擊。所以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來的歷史上,鮮有前例。……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鬥最慘的一役。」
此役結果除了中國軍隊損失慘重外,但並沒有如「自作聰明」的蔣介石所希望的那樣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實質性如英美兩國的國際支援。
11月20日,蘇州失守,蔣介石宣布遷都重慶。
淞滬戰役期間的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尤其使德國震驚,衝擊了德國外交部中對中日戰爭採取中立態度的傳統派勢力。不久後日德同盟,德國軍事顧問團也撤離中國。
三月亡華
還記得「三月亡華論」嗎?
史實已經証明,日本當年根本沒有什麼「三月亡華」的論點,純粹是搞砸了「淞滬戰役」的蔣介石為了自吹自擂證明自己在上海折損20萬中國部隊對日本作戰竟能長達3個月之久,表現出中國「抵抗能力很強」所捏造出來的謊言...(日軍占領東北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花了半年以上。)
中國軍方自己製造日本「三月亡華」謊言,再由自己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迷夢"!自導自演大肆宣傳,國民黨雖然在上海大慘敗,但是"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囂張氣焰,所以也就不算「太失敗」了~
日本参謀本部的部份参謀與試圖向南京進攻的「上海派遣軍」松井石根串通,決定越過「制令線」,向南京方向追擊以逼迫中國投降。
已辭職参謀本部石原莞爾質問為何繼續往南京擴大戰爭,武藤章參謀嘲諷了石原的不擴大戰爭政策,說道:「我只不過是模仿石原閣下當時在滿洲事變中的作法而已」。
陳誠在南京淪陷後的檢討曾說:「松滬會戰是我們導演的戰役,而敵人在我們導演之下,弄假成真,以為南京一破,凱旋可期,因之由北而南的侵擾,變成由東而西的仰攻,這便是松滬戰最大的成功所在。」
陳誠「大慘敗也有最大的成功所在」說,令人噴飯~
國民黨自圓其說以開闢「第二戰場」,摧毀自己的江南經濟重心而重生,讓日軍由北而南的侵擾,變成由東而西的仰攻的解釋也堪稱一絕。
蔣介石搞砸了「淞滬戰役」的"續作"就是更誇張的慘劇「南京保衛戰」....只是不知又使出什麼謊言來掩飾?.....

【WTFM STEAM】【WTFM 論壇】【WTFM FB揭示板】
by cwj36
| 2014-05-03 16:21
| 【1937 淞滬戰役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