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彌蘭陀王-米南德一世

彌蘭陀王-米南德一世_e0040579_1634539.png


巴克特里亞 彌蘭陀王
米南德一世




彌蘭陀王-米南德一世_e0040579_12165626.jpg米南德一世(Menander I 希臘語: Μένανδρος ο Σωτήρ 西元前165–西元前130),或譯彌蘭陀王 ,為歐西德莫斯(Euthydemus )王族系統的巴克特里亞王國君王,建立一個龐大的印度-希臘王國。

文獻中有記載米南德一世是第一個印度-希臘君主皈依佛教,並成為佛教的守護神。

西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軍隊攻入西北印度控制今日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部份的犍陀羅 地區之後,印度開始受希臘人的統治,但同時也帶來東西方文化、經濟、藝術、民風的交流。

自從德米特里一世(不敗者)(Demetrius I of Bactria)開拓了「印度-希臘王國」的基礎,巴克特里亞王國勢力大舉入侵印度。

西元前230年左右監領興都庫什山以北地區的歐克拉提德一世發動叛亂,殺死國王安提瑪科斯一世,在巴克特里亞稱王。

從此,巴克特里亞王國以興都庫什山為界,分裂為南北二朝,互相攻戰不已。西元前130年開始巴克特里亞本土受到北方遊牧部落大月氏(Yuezhi)入侵而亡國 。

北朝歐克拉提德斯王朝成員仍殘留於西北印度殘喘.....

到了西元前2世紀後半,南朝歐西德莫斯裔的米南德一世,將北朝巴克特里亞歐克拉提德王朝勢力逐出北印度,便以舍竭城(錫亞爾科特Sagala)為首府,建立了希臘人在西北印度的王國。

他的領土覆蓋東部劃分希臘帝國巴特克里亞 (今ولایتبلخ或巴克特里亞省 )的領地,並延伸至印度(現代區域的西北邊境省 ,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 ,哈里亞納邦, 喜馬偕爾邦的部分和查謨地區在今印度)。

彌蘭陀王-米南德一世_e0040579_16412614.jpg


彌蘭陀王-米南德一世_e0040579_1620232.jpg


印度古代經典往世書裡的伽爾吉本集記載,當時的希臘人甚至攻破巽伽王朝(Sunga Empire)首都華氏城(Pāṭaliputra 巴連弗邑,今天印度東北部的巴特那)的城牆,但因內戰等因素迅速撤回本國。

鼎盛時期,其疆域及於西北印度5河一帶,包括迦濕彌羅及阿富汗的喀布爾,使西北印度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米南德一世征服的印度地區比亞歷山大大帝時的印度版圖更遠更遼闊,使希臘人成為印度的主宰。

米南德一世,當時是一位年輕、博學、善辯、聰明、仁慈的國王,具備法律、哲學、瑜伽、算術、音樂、醫藥、歷史、詩歌、交通等種種世間的學問。

此外,米南德一世也擅長戰爭、天文、巫術和符咒之術,雄辯滔滔,喜歡與人「鬥嘴鼓」論議。同時,他還以無可匹敵的英勇和謀略而著稱於世,當代印度人稱他為「全印度最偉大的君王」。

米南德一世在政治上的勝利,帶來四境安和,天下太平。

當他聽說有一位學養修證兼具,並已證得阿羅漢果的那卡塞納( Nagasena亦譯那先)比丘正遊化舍竭城,即刻派遣大臣,迎請尊者到宮中共論經法。

那卡塞納( Nagasena)比丘,是雪山山麓羯蠅揭羅村( Kajangala )婆羅門之子,幼年就學會了三部吠陀經。

那卡塞納的「Naga」是眼鏡王蛇 , 蛇或龍的 梵文。「sena 」是軍隊的意思。 因此也被翻譯為「龍軍」的名字。

那卡塞納稍長,深感婆羅門教學的不足,而出家為僧。

那卡塞納比丘博學睿智,語言豐富,雄辯巧妙,任誰也難以匹敵,因此,他的聲望威德普受人民的尊敬。

彌蘭陀王-米南德一世_e0040579_16363267.jpg


彌蘭陀王-米南德一世_e0040579_1256147.jpg米南德一世的信奉佛教,是在與那卡塞納比丘的一番議論之後。

佛教史上著名的聖僧那卡塞納比丘與彌蘭陀賢王之間的智慧議論,收錄於北傳《那先比丘經》及南傳小部經典《彌蘭陀王問經》。

彌蘭陀王問經闡述了輪迴業報論、涅槃解脫論、靈魂觀、佛身觀等一系列佛教理論問題。

關於輪迴業報,此經認為,「人生死如車輪,展轉相生,無有絕對」,而人所作的善惡諸業,「如影隨身」,人的窮通壽夭「皆是前世宿命」所定。

這一部經在佛教文學史上極為重要,那卡塞納比丘在回答米南德一世的問題上,關於緣起、無我、業報、輪回、涅槃、善事等佛教基本教義,均以各種善巧的譬喻說明,使米南德一世歡喜地信服了佛教的真理。

米南德一世:「可敬的那卡塞納比丘,你見過佛陀嗎?」

那卡塞納:「沒有,陛下!」

米南德一世:「那麽你的老師見過佛陀嗎?」

那卡塞納:「沒有,陛下!」

米南德一世:「這麽說,就沒有佛陀了?」

那卡塞納:「但是,陛下見過喜馬拉雅山的烏哈河嗎?」

米南德一世:「沒有」

那卡塞納:「陛下的父親見過嗎?」

米南德一世:「沒有」

那卡塞納:「那麽,陛下!是不是因此就沒有這條河?」

米南德一世:「那條河是有的,雖然我和我父親都不曾見過,但它還是存在的。」

那卡塞納:「對極了!陛下!雖然我和我的老師都沒有見過佛陀,但還是確有其人。」

米南德一世,動了腦筋又想到另一個難題,他問:「你們佛教徒常常講:人們第一快樂就是證悟涅槃,達到不生不死不滅的境界。那卡塞納比丘啊!你已經證悟涅槃了嗎?」

那卡塞納謙恭合十:「慚愧,還沒有!」

米南德一世得意地問:「既然沒有證驗過,那麼,你怎麼知道有涅槃的境界呢?」

那卡塞納不直接回答,反問米南德一世:「陛下,假如現在我拿一把大刀把您的膀子砍掉,你痛不痛啊?」

米南德一世變色說:「當然痛!哪有膀子砍斷了不痛的!」

那卡塞納追問:「您的膀子又沒有被人砍斷過,您怎麼知道痛呢?」

米南德一世答:「我看過別人被砍斷膀子的痛苦情狀,我當然知道痛啊!」

那卡塞納微笑致意道:「陛下啊,我也同樣地看過別人證悟涅槃時候的快樂,所以我當然知道涅槃境界的美妙啊!」

米南德一世這個疑難又再次被駁倒,還是不服,便絞盡腦汁,第三次發問:「你們出家人奉信慈悲為懷,你怎麼去原諒你的仇敵呢?」

那卡塞納開顏笑了:「陛下,如果您的腿上長了一個膿血瘡,您會把腿子砍掉嗎?」

米南德一世:「不會!」

那卡塞納:「那麼,陛下您怎麼辦呢?」

米南德一世:「細心地清洗它,給它敷藥,時間久了,瘡就好了!」

那卡塞納:「是了!仇敵、壞人就像一個膿瘡,不去照顧、醫療,就會蔓延惡化,所以必須用法水去清洗,使他們棄邪歸正,改過自新,這個跟大王陛下您護持腿上的膿瘡是同樣的道理!」

米南德一世:「眾人為何不平等?有高矮胖瘦、貧富、美醜、貴賤等等之分?」
那卡塞納:「樹木為何不平等?所生的果實有甜、酸、苦、澀?」
米南德一世:「種子不同」
那卡塞納:「人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業,業就像種子不同,結的果也不同。」

米南德一世:「智慧住在何處?」
那卡塞納:「無處所。」
米南德一世:「這樣說來,就沒有智慧了。」
那卡塞納:「陛下,風住於何處?」
米南德一世:「無處所。」
那卡塞納:「這樣說來,就沒有風了。」

米南德一世點頭稱善,仍然不能心服口服,想一想又計上心來:「你們常常勸人要修來生福,你們既沒有經歷過死亡,怎麼知道人死之後還有來生呢?」

那卡塞納回答:「這就好比柳柑,果實成熟了以後掉在地上,果肉腐爛了,可是種子卻埋在土壤裡,一等到時機成熟,就會萌芽、成長,茁壯為一棵柳橙樹。人的身體只是四大暫時的假合,等到幻境破滅,軀體也就死亡了,可是業識卻能不斷生死流轉,就像柳橙的種子一樣地在六道輪迴中生生不息,不止有一個來生復甦,而且有無限個來生。」

據南傳經典記載,米南德一世那卡塞納比丘共辯論了304個問題,但當中卻只有262個問題被記錄下來。

兩人進行了3日的論辯後,那卡塞納比丘終於令米南德一世敬服而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後的米南德一世,建了一座名為“彌蘭陀精舍”的寺院,供養尊者那卡塞納

他更本著佛教慈悲平等的思想治國,得到人民的尊敬與愛戴,使希臘人紛紛改信佛法,鑄造貨幣,流通極廣,幣上繪佛門輪寶,並隨刻Dharmikasa”,意為“ 佛法的追隨者“(偉大的印度佛教國王阿育王的也是稱為Dharmaraja之王)

彌蘭陀王-米南德一世_e0040579_16195616.jpg


據說,他晚年讓位給兒子,自己出家為僧,證得阿羅漢果。西元前130年他去世圓寂之後,遺骨舍利分散到全國各處。

米南德一世死後,印度-希臘王國也國勢轉衰,內訌外患接踵而來.............

印度-希臘王國滅亡

西元前90-70年間,西徐亞民族和大月氏再度發動對印度-希臘王國的侵略, 犍陀羅 與西旁遮普淪陷,領土僅剩東部旁遮普。

直到最後的希臘國王靈雲二世(Strato II )在西元10年左右被馬圖拉總督 拉鳩威魯亞( Rajuvula 印度-西徐亞人)所殺,印度-希臘王國滅亡。

拉鳩威魯亞的兒子蘇達霎(Sodasa)又向入侵的印度-帕提亞國王孔德勒斯(Gondophares)稱臣。

大月氏在巴克特里亞所建立的貴霜王國國王丘就卻與他的兒子閻膏珍的在西元20年東擴過程中消滅印度-帕提亞王國。


WTFM STEAM
WTFM 論壇WTFM FB揭示板

by cwj36 | 2013-11-16 16:25 | -古羅馬資料區-


風林火山(WTFM )Total War 這裡是WTFM國駐日本使館區【非中文 大台灣民国漢字版 】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