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09月 24日
蒙古南征-制霸中國最後決戰 崖山戰役
1279年3月19日 中國亡國
「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2萬蒙古軍以少勝多大破宋朝20萬
崖山戰役(Battle of Yamen)
1185年日本源平合戰最後壇之浦決戰,平氏滅亡之後又過了90多年......位於南中國的南宋趙氏也面臨類似滅亡的戰役!
丁家洲之戰
張弘範((Zhang Hongfan 1238~1280):字仲疇,涿州定興(今屬河北)人。
其父張柔(漢軍八萬戶之一)是金國降將,屢次攻宋,曾從忽必烈圍攻鄂州(今武昌),世祖時封蔡國公。
他早年輔佐其兄張弘略掌管順天路事。1269年參與襄陽、樊城之戰。跟隨蒙古元帥伯颜參與滅宋戰爭。
1275年南宋奸相賈似道(Chia Ssu-tao)率宋軍13萬抵抗蒙古,把7萬精兵交給孫虎臣統領布於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宋將夏貴領戰船2500艘陳列江面,
賈似道自己則領後軍停泊在魯港(安徽蕪湖南)。蒙古派降將呂文煥率水軍對決賈似道大軍。
雖然從戰船、武器裝備與人數上說,宋軍並非處於絕對劣勢,但是他們的將領早已被驍勇的元軍嚇破了膽,甚至未經正式交手便有抱頭鼠竄了。
元軍水陸並進裹脅而來,對孫虎臣部上來就是一頓炮轟,孫虎臣的先鋒官姜才剛與元軍交手,主將孫虎臣便迫不及待地跳到一葉輕舟上準備逃跑,手下士卒一見齊聲高喊:「主帥逃跑了。」
7萬精兵於是就做鳥獸狀散了,孫本人逃到魯港投賈似道。賈似道也乘小船逃走。
13萬宋軍未戰就一敗塗地,除了被殺的,落水溺亡者不計其數,由賈似道帶來的船舶、武器裝備及輜重等家當,也被元軍搶奪的一乾二淨。
蒙古接收大批南宋戰船,後來用於崖山海戰。
天下輿論大嘩,又元兵直逼臨安,朝野一片震恐,要求殺賈似道以謝天下,賈似道被貶到偏遠的廣東途中遭到暗殺。
趙昺
1276年1月伯颜、張弘範軍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五歲的宋恭帝和謝太后、全太后、眾官僚和太學生,押送到大都。
1277年授予張弘範鎮國上將軍,任命為江東道宣慰使。
1278年張弘範使弟張弘正為前鋒,俘獲南宋丞相文天祥於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
宋朝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南下逃難,張弘範奉命征討。
後來宋端宗趙昰(時年十歲)病死於硐州島(今廣東雷州灣上一島),弟弟趙昺繼承皇帝寶座,歷史上把趙昺稱為宋幼主。
1277年,福州淪陷,南宋流亡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城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
張蒲二人不和,導致蒲壽庚投降元朝。
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
幼主在忠於他的大臣張世傑、陸秀夫下逃到崖山(今廣東江門新會)。
崖山海戰
張弘範奉元世祖的命令南下滅南宋殘餘力量,在崖山海域裡進行了「崖山海戰」。
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
相傳起初宋軍兵力約有20萬,戰船千多艘,元軍只有2萬人,戰船50餘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
宋軍統帥張世傑(Zhang Shijie)判斷:蒙古人的優勢是騎兵,他們不擅水戰,要想打敗他們,必須依靠水軍。於是他下令焚燒島上的行宮軍營,令全部人馬棄岸登船。根據記載,大概有一千艘之多,這些船就圍成一個水上城堡。
這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海上朝廷,也是兩種文明的最後對決!
2000多艘船用鐵索連接起來,形成一道海上長城,小皇帝被保護在最中間的御舟上。
這樣一來,擅長騎兵作戰的元軍,就很難發揮自身的長處了。
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
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
宋軍吃乾糧十餘日,口乾舌躁,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泄。
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2月6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砲,張弘範認爲火砲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
明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4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
張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
首先蒙古李恆北方水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
元軍假裝奏樂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海潮大漲,海水北流,南面元軍乘潮北進,宋軍雖腹背受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用濕氈、布幕遮掩船體,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陣西南角。
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將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投降元軍。
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1279年3月19日皇帝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43歲的陸秀夫走到帝船上,見船大且被連環索處處繫緊,估計逃不脫了,便叫妻子投海自盡,他自己穿好朝服,啟奏帝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不可受辱。」
說完,背幼帝趙昺投海殉國於奇石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海面浮屍10餘萬。
《宋史》記載7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爲主,再圖後擧。
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趙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
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崖山之後 已無中國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正好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
張弘範在崖山石壁上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12字而還,宋朝覆滅。《元史·張弘範列傳》記載「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
南宋帝國崖山海戰失利的消息傳到日本後,上至日本天皇將軍,下至武士平民,全部身著喪服,西跪三日,痛悼中國的隕落,大嘆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蒙古滅宋大將張弘範於1280年正月10日病重,他沐浴更衣,由人扶至中庭,面對朝廷方向再拜,然後坐下,命上酒奏樂,與親友道別。
又取出忽必烈所賜劍甲,交給嗣子張珪說:「你父親靠這些立功,你不要忘記了。」說完端坐而死。終年43歲。
崖山石壁後來明朝有人在12字前加了「宋」字,成爲「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做成後來不少人誤認爲張弘範是漢奸和宋朝叛將的原由。
後來被的明朝御史徐瑁削去,另刻「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原鑿字奇石竟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由田漢題字於新石碑上。
(忽必烈):「俺爺爺鐵木真不是中國人,俺們是蒙古人! 中國是俺蒙古的一部份~」
「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2萬蒙古軍以少勝多大破宋朝20萬
崖山戰役(Battle of Yamen)
1185年日本源平合戰最後壇之浦決戰,平氏滅亡之後又過了90多年......位於南中國的南宋趙氏也面臨類似滅亡的戰役!
丁家洲之戰
張弘範((Zhang Hongfan 1238~1280):字仲疇,涿州定興(今屬河北)人。
其父張柔(漢軍八萬戶之一)是金國降將,屢次攻宋,曾從忽必烈圍攻鄂州(今武昌),世祖時封蔡國公。
他早年輔佐其兄張弘略掌管順天路事。1269年參與襄陽、樊城之戰。跟隨蒙古元帥伯颜參與滅宋戰爭。
1275年南宋奸相賈似道(Chia Ssu-tao)率宋軍13萬抵抗蒙古,把7萬精兵交給孫虎臣統領布於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宋將夏貴領戰船2500艘陳列江面,
賈似道自己則領後軍停泊在魯港(安徽蕪湖南)。蒙古派降將呂文煥率水軍對決賈似道大軍。
雖然從戰船、武器裝備與人數上說,宋軍並非處於絕對劣勢,但是他們的將領早已被驍勇的元軍嚇破了膽,甚至未經正式交手便有抱頭鼠竄了。
元軍水陸並進裹脅而來,對孫虎臣部上來就是一頓炮轟,孫虎臣的先鋒官姜才剛與元軍交手,主將孫虎臣便迫不及待地跳到一葉輕舟上準備逃跑,手下士卒一見齊聲高喊:「主帥逃跑了。」
7萬精兵於是就做鳥獸狀散了,孫本人逃到魯港投賈似道。賈似道也乘小船逃走。
13萬宋軍未戰就一敗塗地,除了被殺的,落水溺亡者不計其數,由賈似道帶來的船舶、武器裝備及輜重等家當,也被元軍搶奪的一乾二淨。
蒙古接收大批南宋戰船,後來用於崖山海戰。
天下輿論大嘩,又元兵直逼臨安,朝野一片震恐,要求殺賈似道以謝天下,賈似道被貶到偏遠的廣東途中遭到暗殺。
趙昺
1276年1月伯颜、張弘範軍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五歲的宋恭帝和謝太后、全太后、眾官僚和太學生,押送到大都。
1277年授予張弘範鎮國上將軍,任命為江東道宣慰使。
1278年張弘範使弟張弘正為前鋒,俘獲南宋丞相文天祥於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
宋朝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南下逃難,張弘範奉命征討。
後來宋端宗趙昰(時年十歲)病死於硐州島(今廣東雷州灣上一島),弟弟趙昺繼承皇帝寶座,歷史上把趙昺稱為宋幼主。
1277年,福州淪陷,南宋流亡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城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
張蒲二人不和,導致蒲壽庚投降元朝。
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
幼主在忠於他的大臣張世傑、陸秀夫下逃到崖山(今廣東江門新會)。
崖山海戰
張弘範奉元世祖的命令南下滅南宋殘餘力量,在崖山海域裡進行了「崖山海戰」。
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
相傳起初宋軍兵力約有20萬,戰船千多艘,元軍只有2萬人,戰船50餘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
宋軍統帥張世傑(Zhang Shijie)判斷:蒙古人的優勢是騎兵,他們不擅水戰,要想打敗他們,必須依靠水軍。於是他下令焚燒島上的行宮軍營,令全部人馬棄岸登船。根據記載,大概有一千艘之多,這些船就圍成一個水上城堡。
這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海上朝廷,也是兩種文明的最後對決!
2000多艘船用鐵索連接起來,形成一道海上長城,小皇帝被保護在最中間的御舟上。
這樣一來,擅長騎兵作戰的元軍,就很難發揮自身的長處了。
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
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
宋軍吃乾糧十餘日,口乾舌躁,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泄。
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2月6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砲,張弘範認爲火砲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
明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4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
張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
首先蒙古李恆北方水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
元軍假裝奏樂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海潮大漲,海水北流,南面元軍乘潮北進,宋軍雖腹背受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用濕氈、布幕遮掩船體,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陣西南角。
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將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投降元軍。
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1279年3月19日皇帝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43歲的陸秀夫走到帝船上,見船大且被連環索處處繫緊,估計逃不脫了,便叫妻子投海自盡,他自己穿好朝服,啟奏帝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不可受辱。」
說完,背幼帝趙昺投海殉國於奇石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海面浮屍10餘萬。
《宋史》記載7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爲主,再圖後擧。
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趙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
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崖山之後 已無中國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正好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
張弘範在崖山石壁上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12字而還,宋朝覆滅。《元史·張弘範列傳》記載「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
南宋帝國崖山海戰失利的消息傳到日本後,上至日本天皇將軍,下至武士平民,全部身著喪服,西跪三日,痛悼中國的隕落,大嘆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蒙古滅宋大將張弘範於1280年正月10日病重,他沐浴更衣,由人扶至中庭,面對朝廷方向再拜,然後坐下,命上酒奏樂,與親友道別。
又取出忽必烈所賜劍甲,交給嗣子張珪說:「你父親靠這些立功,你不要忘記了。」說完端坐而死。終年43歲。
崖山石壁後來明朝有人在12字前加了「宋」字,成爲「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做成後來不少人誤認爲張弘範是漢奸和宋朝叛將的原由。
後來被的明朝御史徐瑁削去,另刻「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原鑿字奇石竟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由田漢題字於新石碑上。
(忽必烈):「俺爺爺鐵木真不是中國人,俺們是蒙古人! 中國是俺蒙古的一部份~」
by cwj36
| 2011-09-24 08:07
| 【蒙古、帖木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