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08月 20日
日本戰國城池攻防戰用具
日本戰國城池攻防戰

日本武將喜用完全孤立的敵城守軍由于饑餓、干渴、壓抑以及瘟疫便會產生焦躁感和絕望感,這樣即使不投降也會變得不堪一擊了。簡單地說,這就是一種用時間換取勝利的作戰方法。
但如何強攻城池?除了內應或忍者城門爆破偷開城門 ?用弓箭與鐵炮外有何用具?
弩與投石
日本有弩但作戰時並不常見,尤其鐵炮傳來後,更少出現。丟石頭倒是長見於世界各地城防戰役。

攀城器

此種帶勾的器械射到敵人城牆上。勾後繫之有繩,士兵就可沿繩攀城。更刻苦耐勞的方法就是S2遊戲中士兵用雙手攀城,而這是真的!並不是CA沒有考證過~lol
竹束與盾牌

日本攻城時除了以木板或編紮後的竹子作成「竹束」擋弓箭與鐵炮。
「竹束」的發明,推論來自天文22年(1553)信州苅屋原城攻略時,屬於甘利虎泰「同心」(直屬下級武士)米倉重繼的發明,米倉重繼為了躲避守城軍的鐵砲射擊,製作竹束防具,距離天文12年(1543)種子島「鉄砲伝来」已是10年後的事。
竹束防具是將竹子切成約180cm,用繩子捆起來直徑約30cm的「竹束」,先在竹子外層塗上厚厚的油可抵擋種子島火縄銃威力的彈丸,對威力更大的「大筒」也有大型長約240cm・直徑幅約120cm的「大竹束」。
有執木盾的士兵在前面引導,再把好幾束竹子固定在有車輪可推動的台車上,士兵就躲在「竹束」後面躲避鐵炮弓箭而前進,比較累的方式也有士兵拿著直立用搬的前進方式。
後來武田氏「竹束」製作法傳遍諸國,成為各戰國大名部隊在野戰攻城防彈的標準配備,算是武田氏在日本戰國時代重大的發明。(「竹束」發明者米倉重繼也有參加長篠合戰,屬於甘利信康配下,但不幸戰死於此役)。
合戰中還是會常用的長方形木盾,有些木盾底部裝有小輪,可以推動。大阪冬之陣中甚至有鐵盾。
挖地道

地道戰(抜け穴)
武田信玄在二俁城之戰、野田城之戰的土龍攻戰策,特地從甲斐喚來挖金子的金山眾用挖地道和斷水的方法攻破德川的城池。
秀吉三木城攻略時對其支城神吉城攻擊時,丹羽長秀也派金掘眾挖開一條地道,破城。
攻城橹

龜甲車
焙烙玉
宇喜多家臣戶川達安在大坂夏之陣以焙烙玉攻擊大坂城,立下戰功
焙烙玉外型像個圓型陶質燉鍋,須先點燃導火線,使用者再以手擲或繫繩旋轉藉離心力拋出,類似現代手榴彈。
另外有「焙烙火矢」功能就類似現代火箭,彈頭裝黑色火藥或(燒夷彈油脂)攻城戦や水上戦で防御施設や船を焼き払うことができるために重要な戦力となった。
大筒
日本戰國時代,對「大筒」的定義並不嚴謹,似乎比一般的火縄銃大支就叫「大筒」(包括大鐵炮、石火矢、大砲),通常使用於攻城戰與海戰。

大鐵炮最早出現在天正年間(1573-1592)。
根據《信長公記》的記載,織田信長在討伐長島一向一揆的時候,就使用大鐵炮炮轟了一向一揆軍的大鳥居。
在關之原戰役中,石田三成使用國友村製的大鐵炮對付德川家康。
日本戰國時代大鐵炮的代表作品為「雷破山筒」,為近江的國友宗俊所作。文祿、慶長役時水軍因船小難載石火矢炮,所以多用大鐵炮。
細川忠興部屬稻富一夢(稻富佑直,幫細川忠興夫人明智玉自殺的侍衛)是製造大鐵炮的高手,曾經製造了186釐米的「稻富筒」。
安土桃山時代以來,大鐵炮多用於攻城,以突破單薄之山城木柵或平城之城牆,特別是瞄準防禦性的櫓。

「石火矢」(いしびや)、室町時代末期歐洲傳來的一種火砲。使用石弾丸故名「石火矢」。
又稱「フランキ」(佛朗機・佛郎機・佛狼機)、「ハラカン」(破羅漢)、「国崩」。
石火矢最早初見為大友宗麟從南蛮人處購入的子母砲,命名為「国崩し」,在臼杵城戰役中擊退靠近的島津軍。
安土桃山時代後期,日本国内已經有開始製造,文禄・慶長の役與関ヶ原戰役、大坂之役等「石火矢」都有出現。尤其從朝鮮傳入仿製的「棒火矢」,可射入城內縱火。(「棒火矢」亦可插入大鐵炮內發射,有如戰國的RPG)
德川家康透過三浦按針採購英國製火炮,1609年家康下令界港鐵砲鍛冶師芝辻理右衛門仿造,於1611年完成。
就是完成後使用於炮轟大坂城的大筒「芝辻砲」(現藏靖国神社遊就館)。
by cwj36
| 2011-08-20 17:57
| -古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