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好像沒神風的第一次蒙古襲來-1274 文永之役

1274 忽必烈征日
鎌倉武士團抗元戰爭




好像沒神風的第一次蒙古襲來-1274 文永之役_e0040579_1128674.jpg蒙古國元朝忽必烈早聽說過關於“黃金國”日本的事(當時日本是產金國),當時他正在對南宋用兵,而高麗的抵抗組織“三別抄軍”也使蒙古軍很頭痛。

為了應對這些狀況,同時也為了得到日本的黃金,他希望能夠使日本臣服。

嚴令高麗一定要把使臣送到日本。高麗國王派其朝臣潘阜代替蒙古使者傳書。1268年1月,潘阜攜國書到達大宰府。閏1月上旬,國書被送到鐮倉幕府。

當時年僅18歲,掌握幕府實權的北條時宗拒絕回復國書(當時的幕府執權是北條政村,于同年讓位給時宗)。2月6日,幕府把國書傳送京都,請後嵯峨上皇御覽。

朝庭經過連日的會議,最終得出了個“不回復”的結果。但是國難當頭,朝廷也不能什麼事情都不做,由於不掌握軍隊,他們也就只能不斷的在京都各大寺廟進行“敵國降伏”的祈禱。

既然不回復蒙古國書,那就必須有蒙古入侵的思想準備。如果蒙古入侵,其登陸點必然是在北九洲沿岸。

於是,年僅18歲的幕府執權北條時宗命令九州的御家人構築陣地,積極備戰。

同時,為了加強北九洲和山陰沿岸的警備,免除了鎮西九國和山陰四國的年貢,還下令禁止國衙·莊園·本所·領家收取錢糧。

這當然是為了調集兵糧,但是這樣一來,每年本來應該送到京都去的各國貢米都被截留,京都陷入了斷糧的窘境。

當時石清水八幡宮神官寫的《八幡愚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蒙古不入侵,(我們)就都餓死在這裏了。」

忽必烈就已經派6000元軍進入高麗(當時元朝已經建立),進行屯田。1274年1月,趙良弼歸國後,忽必烈為了準備遠征日本,對高麗下達了造船的命令。

為此,高麗徵發了三萬五千民夫,僅在10個月內,建造了大型船300艘,中型船300艘,補給水用的小型船300艘,合計共900艘。為了趕速度,船型沒有使用堅固的中國式樣,而是採用了簡單的高麗式樣,這在後來就成了災難之源。

為了供給這些軍隊和造船工程,高麗百姓不但要出工,還要提供食物和造船用的木材,以及耕作用的土地和牛,生活苦不堪言,很多人只得以草木為食,因饑餓而死的人很多。

元·至元11年(1273年·和曆永和11年),忽必烈命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沂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日本。

後又設立征東元帥府,以沂都洪茶丘為都副元帥,軍隊增加到25000人。10月3日,從合浦(今朝鮮馬山)出發,5日奪取對馬島,14日攻佔壱岐。

19日,在博多灣完成集結,20日清晨,元·高麗軍開始分散在筥崎、赤阪、麁原、百道原、今津等地登陸。



前來迎擊的日軍以築前守護少貳景資為大將,率九州軍1萬人左右,在箱崎設陣待敵。午前十點左右,鎌倉武士團與蒙古軍團兩軍接戰。

這場戰鬥,從元·高麗的記錄上來看,是一場元·高麗軍佔據絕對優勢的一邊倒的戰鬥。

剛開始的時候,日軍士氣還是很高的,但是,當博多灣沿岸喊殺聲響起的時候,蒙古軍在博多灣西部百道源一帶登陸。

已在此等待了一夜的日本騎兵,並沒有趁機攻擊,而是在元軍登陸整頓好隊型後,才按日本當時會戰的傳統的戰法慣例:以鏑矢(一種射出去有尖厲叫聲的箭)為開始戰鬥的信號,然後武士出來,自報家門,帶著幾十個家兵的衝鋒,就被元軍的弓箭射殺。

元軍使用的是以鉦·鼓為信號指揮全軍的集團騎兵戰法,往往當日軍衝過來的時候,中間的部隊往後一縮,兩翼的騎兵往上一包,就對敵人形成了合圍,被包圍的日軍就被盡數全殲。

而聽慣鏑矢的日本戰馬聽到元軍的鼓聲也往往發生混亂,不聽指揮,不少日本武士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射殺的。而且日本武士有割取敵人頭顱以為戰功的習慣,有不少武士就是在割打倒的敵兵頭顱時被其他敵軍殺死的。

元軍在武器上也有極大的優勢。元軍的弓是短弓,看外表似乎沒什麼威力,實際上射程很遠,約有200米左右,而日本的弓卻只能射100米不到。而且元軍的箭頭上有劇毒,哪怕只是擦上一點也可能是致命傷。

然而最讓日軍吃驚的,就是元軍的火炮了。

當時的日軍完全不知道“火藥”為何物,每次看到炮彈爆炸的轟鳴和閃光就嚇的肝膽俱裂,在實際交鋒前日軍陣中就陷入了大混亂。戰至傍晚,各處的日軍都慘敗而歸,全軍爭先恐後的逃入水城。

這一戰,日軍損失慘重,百道源戰場上日軍“伏屍如麻”,日軍本陣箱崎方面完全被佔領,祭祀著軍神的箱崎八幡宮也被元軍焚毀。

但是蒙古人高興得有點早,在相持了幾天後,日本人很快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

主要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衝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

博多海岸附近展開激烈的弓箭戦,日本軍一時敗走,殿軍少弐景資射殺對追撃的漢人大將劉復亨

劉複亨在激戰中被一箭射下馬,一時群龍無首。元軍沒料到會遇到如此兇悍的反擊,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託回回炮防守。

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箭和給養也即將用盡,天雲烏黑翻滾,蒙古人越看越心顫,決定放棄灘頭陣地,上船撤退。

不幸的是在返回朝鮮的路上,當晚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由於構造簡單的高麗船不夠堅固,結果在風暴中相互撞擊,或者撞到岩石上而沉沒。元軍落水淹死者有13500餘人,損失慘重。

有的日本學者認為,當時根本就沒有什麼大風暴。日本方面記錄當時情況的《八幡愚童記》中完全沒有提到風暴,只記載了「早上發現敵兵敵船全都不見了,吃了一驚」。

不過在高麗的史書《東國通鑒》中有當夜大風雨,很多船被海岸的岩石和崖壁撞傷的記載。

到底哪種記載比較可信呢?有種說法認為,《東國通鑒》的說法是本無意與日本開戰的高麗的推脫之辭。我想,單從字面上來看,“大風雨”未必就等於“風暴”,“撞傷”和“沉沒”更不是一回事。也有其他一些資料說,這次遠征的士兵大多數是安全返回的。

有一種說法認為:「文永之役」時,忽必烈並沒有玩真的,而只是“威脅”,是要展示自己的強大實力,所以“元軍晚上返回船上”後,就直接退兵了。

所以在「弘安之役」前,忽必烈又好幾次派遣使者去日本。

「文永之役」的神風之說是日本明治時代的學者提出的,這之前的人們只知道「弘安之役」時是發生了風暴,而「文永之役」中敵人是怎麼不見的卻是莫名其妙。

有一推測是,明治時期,日本天皇在失去政治中心地位約700年後重新成為了政治中心人物,天皇再度被神格話。

而天皇在「文永之役」中做的只有祈禱而已,“文永神風說”的提出,很可能是有政治目的的。

北条時宗在此役後設置「異国警固番役」,命九州的御家人服軍役嚴防,並在博多湾岸建築石壘加強國防。

而1279年元軍征服南宋之後,蒙古已改稱大元,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欽差斬首(1279周福、杜世忠)。

並且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全國帶孝來哀悼宋朝的滅亡。

忽必烈更加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侵略。於1281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侵略。



北條 時宗

(忽必烈):「俺爺爺鐵木真不是中國人,俺們是蒙古人! 日本就算沒征服也該是蒙古的一部份...XD~」
by cwj36 | 2011-06-19 11:28 | 【蒙古、帖木兒篇】


風林火山(WTFM )Total War 這裡是WTFM國駐日本使館區【非中文 大台灣民国漢字版 】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