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10月 13日
彼得大帝-俄羅斯歐洲強權誕生
他的座右銘是「俄國需要的是水域」。為此,彼得大帝奮鬥終生。
他還有一句形象、生動的名言:「只有陸軍的統治者是獨臂人,當他同時還擁有海軍艦隊時,才是雙臂俱全的人」。
1715年春,俄瑞北方戰爭時期,16艘瑞典戰艦駛入芬蘭灣,進攻停泊在列維爾基地內的俄國艦隊。
雙方損失輕微,這次進攻對瑞典海軍來說,已是強弩之末。
此後它再也發動不起新的攻擊。
在一段較長時期內,波羅的海海域未發生過海戰。
這是因為瑞典艦隊無論數量、還是戰鬥實力都受到嚴重損傷,只得龜縮港內,不敢冒然行動。
俄國及其盟國的艦隊實力,雖佔有絕對優勢,但由於內部不和、妒忌和誤會,始終無法實現聯合殲滅瑞典艦隊的作戰計畫。
另外,在最後的反攻時刻到來之前,彼得大帝要進一步加強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決不允許輕易動用它。
自1718年起,實力大為加強的俄國艦隊,活動日益頻繁。
第二年5月24日,俄國波羅的海艦隊三艘各裝備50門火炮的戰列艦與一支瑞典艦隊(由戰列艦、24門火炮三桅戰艦、16門火炮雙桅帆船和縱帆船各一艘組成)在里加灣外厄塞爾島海域相遇。
交火不久,俄國海軍當場捕獲那艘縱帆船。
瑞典戰列艦“衛隊長”號勇敢應戰,但立刻遭到俄國三艘50門火炮戰列艦的圍攻,終因寡不抵眾敗下陣來。
厄塞爾海戰勝利,充分表明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已經成熟,徹底戰勝瑞典的條件已經具備。
1720年7月,5000名俄軍在瑞典登陸。
8月7日,俄國艦隊和瑞典艦隊在克琅加姆島附近海域發生了北方戰爭期間最後的一場海戰。
對瑞典來說,這無疑是垂死掙扎,一次絕望的戰鬥。
瑞典艦隊迅速潰敗,徹底毀滅。
彼得大帝在付出巨大財力、物力和滿腔心血之後,終於取得艱苦的北方戰爭的勝利。
他的勝利同彼得大帝重視和發展海軍的戰略密不可分。

彼得大帝以這種發展速度創造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的確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空前創舉。
1720年俄軍攻進瑞典,瑞典兵敗如山倒,只得與俄國進行不平等的和談。
1721年,兩國簽訂尼斯塔德條約,瑞典喪失大片土地,在三十年戰爭後所得的優勢盡失,而俄國則取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並從此稱霸波羅的海,成為歐洲列強之一。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by cwj36
| 2005-10-13 13:08
| 【彼得大帝Total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