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12月 23日
如何攻擊日本城堡(姬路城級)
如何攻擊
日本城堡(姬路城級)

城牆進行曲
(注意士兵爬牆)
日本戰國對任何城堡通常都不強攻,圍而不攻的斷糧干殺法最為盛行。
攻城軍在城垣外用木板或編紮後的竹子作成「竹束」擋弓箭與鐵炮的襲擊。
一定要強攻,不是要慘烈犧牲的攻城門,就是冒死爬城垣,如果有水壕溝爬不上牆就只好在城下與城兵對射,厲害點敵人(如武田氏)會挖地道。
城門進行曲

(城門進攻總圖)
首先敵軍大舉殺到大門前(紅箭頭)。
首先通過渡橋和第一座門,因為橋的原因,限制了人數(城門進攻總圖:粉紅色箭頭)。有的城郭裏各個曲輪是用壕溝所分斷開來的,所以必須使用橋來連接。
而殺進來的敵人也必須從橋上走,所以這時候的橋有削弱敵人戰鬥力,制約敵人的行動的作用。
攻大門時會受到兩旁「櫓」的鐵炮或弓箭攻擊,
突破通過了大門後,由於虎口的關係,行動受到一定的限制(桔黃色箭頭),在虎口前面留一方形的曲輪空間,稱為「枡形」。
「枡形」是門與口的2重構造,在敵人進入枡形内部時阻止敵人侵入第二個門繼續往城内侵入,守軍在桝形内部全面攻撃。
枡形虎口有「内枡形」(うちますがた)與「外枡形」(そとますがた)2種。
「内枡形」是在城內曲輪空間的虎口内側再造一個門。這樣可以從3個方向包圍敵軍。
「外枡形」是在城內的虎口之外隔出一個空地,最前面再增設一個門。

枡形虎口最前的門通常是高麗門、後方的門通常是櫓門。更複雜些還可内枡形與外枡形合起來「内外枡形虎口」。

這時敵人在「枡形」內會繼續受到「櫓」和城牆中的「鐵炮狹間」、「矢狹間」(狹間:射擊武器之射孔)的三面射擊(城門進攻總圖:紫色箭頭)。
若敵人仍然強行破壞了第二座門後,時間已經浪費很多了(城門進攻總圖:黃色箭頭)。
而第二座門上也設置了「石落」和長槍進行抵抗(城門進攻總圖:水藍色的x符號)。
「石落」就是在塀的上面設置一個斜面,守城士兵可以從斜面上滾下石頭或者用長槍來打倒敵兵,通常是在門和瞭望台周圍的塀上使用。

假設第二座門又被突破,那麼在門後還有彎彎曲曲的斜坡。
坡道周遭是伏兵的絕佳場所。
穿過斜坡還有蔀的防守,在城內側設置的路障叫做「蔀(しとみ)」。
如果使用土壘來充當「蔀」的話,就叫做「一文字虎口」,還是許多的陷阱在等著攻城的人(城門進攻總圖:綠色箭頭)。(大和郡山城(奈良縣)的虎口)
如果敵軍勢如破竹,清除坡道伏兵,再前進攻打第3座門時,城兵仍可利用不被注意的「埋門」或「地道」冒出來,再發動第2波從敵後攻擊,右圖是姬路城的「埋門」。
另外,由於城堡通道故意設計的繞來繞去,會利用視覺誤導,使人走錯方向,有些城堡更宛如迷宮,容易使入侵敵人迷路。
天守保衛戰
日本城堡最後死守的終結點就是本丸的「天守」,敵人能攻到這裡,差不多就快落城了。
天守縄張型式有獨立式(就是單一獨棟)、複合式(旁邊加一棟櫓)、連結式(用多聞櫓連接一棟小天守)、連立式(天守用多聞櫓連接多個小天守群)4種類型。
可參考日本現存天守閣のある12城
以最複雜的姫路城連立式天守為例。
敵人若攻破姫路城天守門,會進入一個由天守群圍成的曲輪空間,遭到從天守群射擊孔鐵炮或弓箭猛烈的襲擊,敵人通常必須將3個「小天守」攻下,再從最主要的天守底層辛苦的一層一層攻上佔至第5層的「天守閣」。
每個層的階梯都很陡峭狹小僅夠1人通過,室內空間陰暗,也處處有暗門,可藏匿偷襲的武士。
尤其每一層面對窗戶後的地方的暗門,當敵方大將得意洋洋進入天守每一層自然會往光亮的地方走,這時埋伏在暗門的人,就伸出鐵炮暗算,就算最後自己會死,也要讓敵方大將無法參加慶功宴。
日本歷史上住在天守閣只有「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一人(可能信長體力好,喜歡爬樓梯),其他城主除非作戰時,是不住在空間狹窄的天守的。
不過姫路城沒有被真正攻擊過,所以無法驗證實效。
日本戰國時代最多像日本電影「亂」裡的這種城堡,姫路城這類城堡都是戰國末期的產物。
日本城堡(姬路城級)

城牆進行曲
(注意士兵爬牆)
日本戰國對任何城堡通常都不強攻,圍而不攻的斷糧干殺法最為盛行。
攻城軍在城垣外用木板或編紮後的竹子作成「竹束」擋弓箭與鐵炮的襲擊。
一定要強攻,不是要慘烈犧牲的攻城門,就是冒死爬城垣,如果有水壕溝爬不上牆就只好在城下與城兵對射,厲害點敵人(如武田氏)會挖地道。
城門進行曲

首先敵軍大舉殺到大門前(紅箭頭)。
首先通過渡橋和第一座門,因為橋的原因,限制了人數(城門進攻總圖:粉紅色箭頭)。有的城郭裏各個曲輪是用壕溝所分斷開來的,所以必須使用橋來連接。

攻大門時會受到兩旁「櫓」的鐵炮或弓箭攻擊,
突破通過了大門後,由於虎口的關係,行動受到一定的限制(桔黃色箭頭),在虎口前面留一方形的曲輪空間,稱為「枡形」。
「枡形」是門與口的2重構造,在敵人進入枡形内部時阻止敵人侵入第二個門繼續往城内侵入,守軍在桝形内部全面攻撃。
枡形虎口有「内枡形」(うちますがた)與「外枡形」(そとますがた)2種。
「内枡形」是在城內曲輪空間的虎口内側再造一個門。這樣可以從3個方向包圍敵軍。
「外枡形」是在城內的虎口之外隔出一個空地,最前面再增設一個門。

枡形虎口最前的門通常是高麗門、後方的門通常是櫓門。更複雜些還可内枡形與外枡形合起來「内外枡形虎口」。

這時敵人在「枡形」內會繼續受到「櫓」和城牆中的「鐵炮狹間」、「矢狹間」(狹間:射擊武器之射孔)的三面射擊(城門進攻總圖:紫色箭頭)。
若敵人仍然強行破壞了第二座門後,時間已經浪費很多了(城門進攻總圖:黃色箭頭)。
而第二座門上也設置了「石落」和長槍進行抵抗(城門進攻總圖:水藍色的x符號)。
「石落」就是在塀的上面設置一個斜面,守城士兵可以從斜面上滾下石頭或者用長槍來打倒敵兵,通常是在門和瞭望台周圍的塀上使用。


坡道周遭是伏兵的絕佳場所。
穿過斜坡還有蔀的防守,在城內側設置的路障叫做「蔀(しとみ)」。
如果使用土壘來充當「蔀」的話,就叫做「一文字虎口」,還是許多的陷阱在等著攻城的人(城門進攻總圖:綠色箭頭)。(大和郡山城(奈良縣)的虎口)

另外,由於城堡通道故意設計的繞來繞去,會利用視覺誤導,使人走錯方向,有些城堡更宛如迷宮,容易使入侵敵人迷路。
天守保衛戰
日本城堡最後死守的終結點就是本丸的「天守」,敵人能攻到這裡,差不多就快落城了。
天守縄張型式有獨立式(就是單一獨棟)、複合式(旁邊加一棟櫓)、連結式(用多聞櫓連接一棟小天守)、連立式(天守用多聞櫓連接多個小天守群)4種類型。
可參考日本現存天守閣のある12城

敵人若攻破姫路城天守門,會進入一個由天守群圍成的曲輪空間,遭到從天守群射擊孔鐵炮或弓箭猛烈的襲擊,敵人通常必須將3個「小天守」攻下,再從最主要的天守底層辛苦的一層一層攻上佔至第5層的「天守閣」。
每個層的階梯都很陡峭狹小僅夠1人通過,室內空間陰暗,也處處有暗門,可藏匿偷襲的武士。
尤其每一層面對窗戶後的地方的暗門,當敵方大將得意洋洋進入天守每一層自然會往光亮的地方走,這時埋伏在暗門的人,就伸出鐵炮暗算,就算最後自己會死,也要讓敵方大將無法參加慶功宴。
日本歷史上住在天守閣只有「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一人(可能信長體力好,喜歡爬樓梯),其他城主除非作戰時,是不住在空間狹窄的天守的。
不過姫路城沒有被真正攻擊過,所以無法驗證實效。
日本戰國時代最多像日本電影「亂」裡的這種城堡,姫路城這類城堡都是戰國末期的產物。
by cwj36
| 2010-12-23 14:51
| -古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