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12月 13日
日本戰國時代弓箭
伏竹弓:平安時代中期(西元10世紀), 粗略地配合木與竹製作的合成弓。
三枚打弓:平安時代後期(西元12世紀),三枚打弓 以竹從前後包裹著木芯所製成的合成弓 。
四方竹弓:室町時代中期(西元15-16世紀), 由四片竹包裹著木芯的合成弓 。
弓胎弓:江戶時代 (西元17世紀),竹條為弓胎,類似於復合弓的製作工藝 。
四方竹弓
日本室町時代応仁初期出現,弓身採用四角方木,四面附著四片竹片。竹四枚打弓和四方竹弓除具有丸木弓的強度外,彈性也很好。
在竹的選材上也很有講究,兩年的竹子太軟,五年的竹子太硬,而六年的竹子在發射弓矢後,回彈的能力會減弱很多。所以一般外竹片選用三年的竹材,內竹片選用四年的竹材,這樣內竹的強度高,外竹柔軟,彈性好
四方竹弓長170-180公分,重0。2公斤-0。3公斤。以四方竹片作為弓胎製成的合成弓,射程在80到180公尺。
戰功卓著的人獲得的獎賞被稱為弓矢之譽,最優秀的武士也被稱作「弓取」,如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武士今川義元稱為「東海道一弓取」。世代相傳的武士之家也被稱為弓馬之家。
日本戰國時代,武士攜帶的箭矢基本上為1枚鏑矢,22枚征矢,1枚尖矢,總數量不超過25枚。
後來的日本開始流行鐵炮,弓箭的地位逐漸降低,但是很多武士仍然不願意放棄弓箭。
箭
日本古代的箭矢全長約為70-90釐米,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中期約長70釐米。鐮倉時代開始採用大而結實的箭矢,長約為86釐米。
箭矢上面的鏃也開始變得粗大,重量和威力都增加了當時戰鬥用的矢重通常為50-70克,當時明軍在抗擊豐臣秀吉的戰鬥中,就曾吃過它的不少虧。
實際上,在鐮倉時代,日本的矢分為征矢和上差矢兩種,征矢略輕小些,用於射擊普通士兵,而上差矢的鏃很大,用於射擊敵將。
日本的矢分為矢柄、鏃、羽根、等(kuo)四個部分。在制.造箭矢的過程中,一般先要用火烤,把彎的竹材削直,然後進行打磨,為防止受潮,一般要在矢柄上面塗漆。矢柄製造完成後在前端插上鏃,後面切出箐,最後在尾部加上羽根,一個完整的弓矢就完成了。
早期的矢柄採用葦草、柳條、筱竹等材料,平安時代中期後,基本上採用三年的竹材、矢柄的形狀有三種,前後一樣粗細的稱為“文字”形,從前向後逐漸變細的稱為“杉成”形,中間粗兩端細的為“麥粒”形。
矢羽主要用於保持矢在飛行中的穩定,用鷹、鷲、山雞等的羽毛製成,古代的矢羽以兩枚為主,近世則以三枚羽為主,為使弓箭在飛行時更穩定,矢羽一般有折彎的方向,箭矢正向旋轉的稱為甲矢,反之稱為乙矢。
矢羽除能保持弓箭飛行穩定外還是箭矢的裝飾,日本的武士一般會在矢羽上繪上自己的家紋和標誌,而那些貴族和武將們的箭矢裝飾更是精美。
鏃的材料也經歷過竹、石、獸骨、鹿角等演變,直到日本掌握了煉鐵技術後,銅和鐵開始成為鏃的主要材料。
鏃的形狀從古墳時代到奈良時代中期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變化總體而言,鏃的形狀可分為三種:一種是又細又長的,穿透能力強,一般命以鳥舌、柳葉、劍尻等名稱;一種是“Y”字形的,主要用於狩獵時射鳥獸的翅膀和腳,在戰場上也會執行些特殊的任務,另外一種是平根尖矢,主要用於在戰場上射擊身份較高的敵將。
此外,日本還有一種鏑矢,也被稱為鳴矢,箭鏃為一個中空的球形,上面開著幾個孔,發射時會發出響聲,既可以嚇阻敵人,也可以用於聯絡。
by cwj36
| 2010-12-13 23:15
| -古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