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12月 04日
日本戰國時代城堡基本構造(中)
日本城池-総構え
從中世紀—近代,日本的都市都是以城郭為中心的,在城外部建有老百姓的房屋,組成“城下町”,而在城郭的周圍築有城牆、壕溝、護城河等設施,在這些設施的內側則是代表著“守護城主的區域”的大規模防線。
這些城的外郭總稱為總構(総構え)。
大坂城、丹波筱山城的總構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別要說的是小田原城的總構,它的總構是連城下町都全部圍住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巨大總構。
堀(壕溝)
堀(壕溝)基於“隔離敵人”的理念而產生出來的。一般空壕溝我們稱它為“堀”,空堀裡注入水則成水堀(水壕)。
由於水壕深不見底,可以給與敵人一種心理的打擊。同時,也可以利用壕溝裏的水進行補給•運輸•消防等。
自然,水壕也有自己的副作用,那就是萬一城處於低窪地帶,又遇到暴雨。如果敵人採取水攻的話,那城就有被孤立的危險。
空堀底部通常會裝有竹槍,用以殺傷敵人。
在壕溝的底部,通常有很多形狀,從他們的斷面來看,有以下四種:

平底面的「箱堀」(圖中1)
U字形底的「毛拔堀」(圖中2)
V字形底的「藥研堀」 (圖中3)
此外還有一半是箱堀,一半是藥研堀的「片藥研堀」 (圖中4)
畝堀
在堀內佈成田埂狀,使敵人行進不便,部隊之間切斷聯絡

障子堀
畝堀と同様、底に畝をもうけた堀。畝が格子状になっているのが特徴。

石垣

但是土壘的耐久度畢竟有限,在上面種植植物也僅僅可以有限的提高土壘的耐久度。
於是人們想出了使用石垣的辦法。在土木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石垣可以修築的非常陡峭。
石垣的建造方法
毛面砌法(野石積)
這是比較原始的方法,把石頭一塊一塊堆起來,根本不經過加工。雖然省時又省錢,但是由於無法保證穩定,容易崩塌。而且不能夠堆很高,斜度也不夠。

嵌楔法(打込ハギ)
這是當土木技術發展起來以後使用的辦法。將石材經過少許加工後,使得他的表面變得光滑。在石頭與石頭之間打入一個小的石楔子。可以提高石垣的穩定度,同時也可以保證高度和斜度。這種方法在戰國時代被廣泛的應用。

切入法(切込ハギ)
這是在江戶時代初期發明的新方法,就是將石頭完全加工成正方形,然後再一塊一塊的堆積起來。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石垣不但又高又陡,而且還是牢固美觀。不過這樣做花費極大,只有德川將軍家和一少部分大大名才用的起。


從敷開始,朝向城外的傾斜部分叫做「外法」(圖中3),朝城內的叫做「內法」(圖中4)。
外法要防守敵人,所以角度很陡,而內法為了便於城裏的士兵的行動而比較平緩,也有做城階梯式的。內外法的傾斜面叫做「法面」。
除掉突堤上的敷和法,剩下的就是「馬踏み」(褶)(圖中5),一般柵欄、城牆就是建立在「馬踏み」的外側。
而外部突出的其他部分就叫做「犬走り」(圖中6),這個部分的面積自然是越小越好。相對的,城裏面的通路就叫做「武士走り」(圖中7)顧名思義,這裏就是士兵們戰鬥傳令的空間。戰鬥時也可以做瞭望、射擊等作用。
犬走り
塀や土塀が設けられた土塁・石垣の外側の平面をいう。通常、幅は1m弱~4m強ほど。犬行ともいう。
戦闘時に用いられる他に、石垣等の保守にも用いられた。藤堂高虎が築いた城によく見られる。

馬踏み
塁上部の平坦部。戦闘時に兵の移動に用いられる。この塁に塀が築かれている場合は塀の外側を犬走り、内側を武者走りという

by cwj36
| 2010-12-04 23:07
| -古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