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3月 19日
1598 露梁海戰
搶救小西行長
日本陸軍拼湊的救援艦隊
李舜臣最後一役 露梁海戰
壬辰倭亂「終戰」
豐臣秀吉死亡
明・朝鮮連合軍在順天城攻略失敗後,只在遠處監視順天倭城。
直到1598年10月15日日本軍方正式發佈豐臣秀吉死訊,日本軍從朝鮮全面撤退命令。
順天倭城戰役詳見:1598年 11月 順天倭城戰役
駐朝鮮西部日軍接到撤退命今後,擬於1598年12月11日起開始撤退。
駐順天之小西行長軍先撤,接著,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
明軍劉綎、陳璘、李舜臣得到日本軍準備撤退情報再度封鎖順天倭城。
11日晨,小西行長部隊登船待發。
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明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
為了突破重圍,小西行長編組了一支衝鋒艦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援。
小西行長被圍,糧盡援絕,於是派人向中朝將領贈送槍劍寶物,請求給他一條生路,退兵回國,被李舜臣嚴詞拒絕。
陸地上的明軍對追擊根本不感興趣,甚至懼怕日軍。
『宣祖実録10月12日条』記載當時明朝聯軍蔚山、泗川、順天之役大敗,「而三路之兵, 蕩然俱潰, 人心恟懼, 荷擔而立。」
明軍麻貴近在慶州,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讓加藤清正在他眼皮底下一馬隊一馬隊地向 釜山運東西, 懶得干預。
被島津義弘打到嚇破膽的明軍董一元更不用說。
小西行長對劉綎提出給予人質、順天倭城與財寶與功勳用首級換取無血撤退。
劉綎同意。
天朝陸軍敗將們,只等著日本撤退,上報明神宗「擊退倭寇」之戰功。
小西行長的要求
但是打通陸軍劉綎,水軍的陳璘仍然封鎖順天倭城並要求小西行長將隣接的南海倭城交出為條件。
劉綎、陳璘可不希望小西行長繼續待在順天倭城頑抗,巴不得希望他趕快滾,反正豐臣秀吉已死,日軍已準備撤回日本,在朝鮮打下倭城建功立業比較重要。
這些「天朝」來的過客將領跟李舜臣保家衛國的心態是不同的。
但交渉成立後,陳璘水軍還是沒撤退,明軍將領言而無信,日本援軍消息斷絕,小西行長等人對撤離朝鮮開始感到恐慌。
陳璘在《明史》記載「有謀略,善將兵, 但性格貪瀆」, 被大明朝廷冷藏了十幾年。
直到文祿·慶長之役爆發, 明朝才因此人熟悉日本人才重新啓用他(《明史》卷247列傳135)。
陳璘到了朝鮮,仗著天朝大國, 耀武揚威,引起朝鮮官員不滿。
柳成龍在《懲毖錄》上直接說他「狂暴獰猛, 人敬而遠之」, 連劉綎 也警告要小心此人。
果然,宣祖李昖 爲了歡迎明朝水軍, 親出漢城勞軍, 陳璘竟當著衆多君臣,把一朝鮮官員揍得血流滿面。柳成龍苦勸方止。
陳璘到古今島前, 朝鮮人上下都擔心陳璘到了前線, 能不能與個性古怪的李舜臣合得來。
結果李舜臣不單是千載難逢的水軍名將,還是拍天朝馬屁的高手!
陳璘甫到, 李舜臣便大擺宴席爲他接風, 更在宴會上極力吹捧陳璘以前在廣東省南澳島抵抗倭寇的功績。
樂得陳璘 合不攏嘴, 賓主盡醉方散。
過了兩天, 有幾艘日軍戰船進犯,被李舜臣擊退,並斬首70級。
爲了讓陳大人高興, 李舜臣上奏軍功特地讓出40級, 算在明軍功勞簿上, 儘管明軍並未出擊。還另贈5級, 算陳璘的個人功績,陳璘還沒揮劍就殺了5個日本兵,又樂得陳璘合不攏嘴。
陳璘水師夜襲順天倭城時觸礁,幸好被 李舜臣解救才免於一死,兩人更成為麻吉好友。
在給宣祖李昖的奏章中,陳璘投桃報李把李昖恨的牙癢癢的李舜臣捧上了天, 誇他是「經天緯地之才, 有補天浴日之功!」 。
很想撤圍的陳璘水軍沒撤主要原因,除了頑固的李舜臣堅持封鎖順天倭城外,另是是獲知有島津義弘組成的救援艦隊威脅。
這一群非水師專業的日本陸軍將領拼湊出來的雜牌救援水師終於來臨.....
日本救援艦隊
知道小西行長等孤立在順天倭城,島津義弘、立花宗茂、高橋統增、宗義智、寺澤廣高在11月19日為順天城救援急速編成一隻水軍準備前往救援,
参加日本救援艦隊的諸将除了宗義智有水軍經驗外,都不是水軍將領出身、反而水軍的藤堂高虎 、加藤嘉明 和 脇坂安治等李舜臣船下敗將全沒有意願去救援小西行長。
日本水軍正規軍竟不救援自己同胞兄弟,這時「愛日本」有強烈意識的立花宗茂出來號召救援小西行長。
立花宗茂說:「要行長成為朝鮮的露水(意指死亡)實在可惜,大家都回國就我留在這和行長一同做生死奮鬥吧!此舉不是為了行長,而是為了日本!」被此話感動的島津義弘等人因此和宗茂共同奮戰組織援軍。
立花宗茂在固城集結弟弟高橋統增與小早川秀包、寺澤廣高、共7000兵力,一方面連絡島津義弘、宗義智的11000日軍分乘軍船「500艘」前往救援。
五家動員定数在日本開戰之初約17000人(島津1萬、立花5千、宗1千、高橋5百、寺沢1千),打到戰爭快結束時實際動員數約剩13000、考慮到歷來戰爭海船損耗與巨濟島後方警備、撤退準備等残置兵力,日本救援艦隊推測應該在10000人以下左右,估計最多在300艘左右。
他們也沒有正規軍船主體、使用各家自己保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兵站用的運送船(和船)。
當時和船船体的構造的與軍船甚至運送船有很大的差異、軍船、運送船有楯板甚至装甲,這些雜牌船只是臨時在上方加些楯板就上路。
日本也沒有強大艦炮,不過島津義弘有強大鐵炮部隊,立花宗茂部隊更是強悍的斬殺部隊,這擺明這些旱鴨子遇到敵軍一定是靠近混戰以取勝。
這 一群日本陸軍將領拼湊出來的雜牌救援水師要去對抗明、朝連合艦隊,尤其明、朝連合艦隊有水軍軍神的李舜臣坐鎮,在藤堂高虎 和 脇坂安治看立花宗茂、島津義弘等人無異是去「自殺」。
明、朝連合艦隊
『明史』記載在陳璘水軍派遣兵力13000餘、戰艦「數百艘」,李舜臣『乱中日記』記載順天城攻略最激烈時期,明水軍遊撃王元周又率領100餘艘支援。
他方、日本方面史料 露梁海戦時明船500~600百艘、李舜臣約朝鮮船100艘,超過600艘的艦隊,日本参謀本部編纂的『日本戦史 朝鮮役』採用明、朝連合艦隊500艘的說法。
『宣祖実録』記載 露梁海戦高達明軍19400人、朝鮮軍7328人。
明、朝連合艦隊扣除順天倭城攻防戰損耗兵力估計有「1萬數千到2萬」之間,露梁海戰時兵力應是日本軍2倍,不論是兵力或艦隊數量都優於日本救援艦隊。
露梁海峽的午夜
明、朝連合艦隊派出巡邏隊在露梁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軍動向。
1598年12月16日(慶長3年11月18日 、明暦11月19日)午夜開始日本艦隊正要通過露梁海峽。
島津義弘船隊主力大部已駛出海峽,進至露梁以西海面。雙方都知道對方就在附近,尤其立花宗茂船隊全神戒備。
陳璘率明朝水師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待機出擊
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察知日本島津艦隊將來的陳璘明水軍與李舜臣朝鮮水軍埋伏以待,16世紀末朝鮮戰爭最後大規模海戦「露梁海戦」(Battle of Noryang)爆發。
中朝夾擊 日軍海戰當陸戰打
明、朝連合艦隊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對島津艦隊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朝鮮李忠武公行述》對這戰鬥作了生動的描述:「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
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呐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龍懲毖錄》卷二第六十八頁)
島津艦隊先鋒一開始就出師不利,先鋒船島津部將樺山久高隊、突破海峡突破成功時與本隊分斷,後來在観音浦淺水地區觸礁,他們徒歩上岸逃往南海島東岸。
主將陳璘的旗艦一馬當先, 乘風破浪,撞沈日軍小艇無數就想開炮轟擊日艦。
沒想到 立花宗茂見聯軍主將太過靠前, 認爲有機可乘, 急派數搜戰艦前來圍攻陳璘。
轉瞬間陳璘還來不及開炮, 近百日兵卻爬上旗艦, 與明軍展開肉搏。
據《谷田六郎兵衛覺書》載,立花家臣池邊貞政立下一番乘踏入陳璘的戰船,但卻反遭串刺戰死。
明軍誤擊 鄧子龍之死
本來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要迂回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看到陳璘有難,急忙轉向前往救援。
但己方一艘戰艦誤將偏離航道的 鄧子龍當成敵艦,當時明軍有子母船與連環舟等特攻船。
不知那個明軍笨蛋「誤擲火器」特攻 鄧子龍的座艦,船身很快起火燃燒,部下隨即請示,希望鄧子龍放棄此船,轉乘小艇,暫避他處。
然而鄧子龍回答:「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日軍殺入時,鄧子龍力戰而死,其首級被日軍割去。
《明史 鄧子龍傳》記載「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
李舜臣突入 島津突圍
李舜臣也看出情況危殆, 不敢怠慢, 急催自己的戰艦奮力向前,解救被日軍在海上搞肉博戰的陳璘艦隊。
立花軍不擅船戰,只想將靠近的敵船然後登敵船展開斬殺,高橋統增的軍兵往返於敵船間。當成陸戰的立花軍竟然傷亡甚微。
但島津義弘軍卻死傷慘重。
李舜臣戰艦上的士兵還是得站在甲板上與日軍對射,島津軍都是旱鴨子,但鐵炮方面卻是一等高手。
激戰當中, 朝鮮水軍也傷亡慘重, 栗浦萬戶 李英男, 偏將 方德龍, 高德蔣 等高級軍官戰死。
日軍總指揮島津義弘旗艦因潮流關係開始往後漂流,好不容易有了讓李舜臣開炮「忙脫啦!」的距離,李舜臣開始準備火炮把他旗艦當靶子打,可是立花宗茂的船又靠近來救援,鐵炮弓箭又開始對射。
這隻日本陸軍將領拼湊出來的日本救援艦隊此役雜牌船隻大部全沉,但立花宗茂在混戰中擄獲得敵船60艘,結合其他日本船,在島津義弘領導下,戰爭繼續持續著。
死傷慘重的島津義弘不愧是日本突圍之神,戰況對日本軍不利、快要天亮時大勢已定。
島津義弘率艦隊往觀音浦方向準備往南沿海島西岸撤退....
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脫下戰袍親自擂鼓再度與日軍血戰。
在朝鮮史料『乱中雑録』記載,朝鮮水軍也反轉追擊日艦往海峡口南西観音浦,在朝鮮史料『乱中雑録』記載,此時李舜臣逼近一艘島津日本船時,船尾裡埋伏的鐵炮隊發出強大威力的「一斉射撃」(齊射)。
鐵炮突破護盾的「流彈」擊中一代海軍戰神 李舜臣左胸,李舜臣傷重陣亡。
臨終前李舜臣把軍旗交給侄子李莞囑付不要公佈他的死訊「戰方急, 愼勿言我死」以免影響軍心。
命令李莞代替他指揮督戰,直到勝利,李舜臣享年53歲
陳璘停止戰鬥,島津義弘突圍而去.......
李舜臣為何脫下戰袍?
韓國人一般相信李舜臣是在海戦追擊大敗的日本軍時身中流弾戦死,但朝鮮的戰船(板屋船)李舜臣艦上指揮所都有親兵拿著超過成人身長的盾嚴密防守著,一般流彈不太容易射入,就算李舜臣去敲鼓難道拿著長盾的親兵們沒跟著?
李舜臣被鐵炮貫穿了左胸後,李舜臣急令周圍的將士用盾牌擋住自己別讓敵人知道他已經中彈,說出:「戰方急, 愼勿言我死」並在咽下最後一口氣,這些拿著長盾的親兵們會不會太混了?
所以有傳說有輝煌輝戦果的李舜臣一直被疑心暗鬼的宣祖懷疑會謀反,不相信一直想搞死他的宣祖所賜的「免死狀」,為避免戰後落得「狡兔死走狗烹」被誅殺的不榮譽下場,不如選擇英勇光榮的「戰死」。
另外日本軍與明軍有交涉,劉綎、陳璘要小西行長保證的「戰功」上報明神宗,海戰須適可而止,要朝鮮水軍停止攻撃以確保退路。
朝鮮朝廷屈服於明朝的「貪功污將」壓力下停止追擊命令,下令李舜臣不准追擊。
李舜臣作戰常以囮船誘敵出戰,但不常實施追擊戰,但此戰卻一反常態,說「現在、不將敵軍全部殲滅的話、以後他們會後再襲來」。
李舜臣不聽命令繼續追擊,所以再度抗命的李舜臣有了「死的覺悟」,所以脫下盔甲戰袍,藉擊鼓來迎接死亡的子彈。
據某些史書記載李舜臣也是跟鄧子龍一樣遭到自己人明軍火器誤擊,因傷勢嚴重而死。
更有宣祖李昖埋伏殺手在露梁海戦最激烈的時候,用火槍近距離射殺想叛國跳槽的李舜臣嫁禍給島津軍之傳聞。
日軍達成撤退目的
李舜臣、鄧子龍戰死後,陳璘再度封鎖順天倭城,
小西行長對陳璘說先前交出南海倭城條件依然有效,單只有水軍的陳璘也不想打了,允許小西行長日軍離開。
小西行長、松浦鎮信、有馬晴信、五島純玄、大村喜前等5人快速全軍退出順天, 繞過南海島南部。
並接應了南海島上的樺山久高,20日安全到達巨濟島,日軍 一齊退回釜山。
小西行長曾一路由南而北「朝鮮打通」,縱貫韓地,這樣跑回日本也有些狼狽,逃出順天倭城後回到日本,將2艘俘虜的明國戰艦這陳列在大坂城外的一條河裏讓民衆觀賞,以羞辱明軍。
朝鮮王朝編纂『宣祖実録』記錄露梁海戰:「日本船百隻捕捉、二百隻焼破、斬首五百、捕虜百八十餘、溺死者不知數」。
不被朝鮮李朝李昖喜歡的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戰死後,所屬海軍沒有被保留。
李舜臣在西元1598 露梁海戦死後,一直到20世紀近400年間,當時與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有關的中日韓3國的大衆已經完全不知道李舜臣這個人,李舜臣成為「無名的將軍」。
日本併吞朝鮮後,日本人對於專門阻擊日本海路補給船隊的李舜臣很有興趣....
才由日本人主導招集朝鮮文学者與歷史研究者再度「發掘」出這曾令日本人頭痛的英雄李舜臣。
:「三尺誓天 山河動色 一揮掃蕩 血染山河」~~~」
:WTFM全軍破敵陣線
日本陸軍拼湊的救援艦隊
李舜臣最後一役 露梁海戰
壬辰倭亂「終戰」
豐臣秀吉死亡
明・朝鮮連合軍在順天城攻略失敗後,只在遠處監視順天倭城。
直到1598年10月15日日本軍方正式發佈豐臣秀吉死訊,日本軍從朝鮮全面撤退命令。
順天倭城戰役詳見:1598年 11月 順天倭城戰役
駐朝鮮西部日軍接到撤退命今後,擬於1598年12月11日起開始撤退。
駐順天之小西行長軍先撤,接著,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
明軍劉綎、陳璘、李舜臣得到日本軍準備撤退情報再度封鎖順天倭城。
11日晨,小西行長部隊登船待發。
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明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
為了突破重圍,小西行長編組了一支衝鋒艦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援。
小西行長被圍,糧盡援絕,於是派人向中朝將領贈送槍劍寶物,請求給他一條生路,退兵回國,被李舜臣嚴詞拒絕。
陸地上的明軍對追擊根本不感興趣,甚至懼怕日軍。
『宣祖実録10月12日条』記載當時明朝聯軍蔚山、泗川、順天之役大敗,「而三路之兵, 蕩然俱潰, 人心恟懼, 荷擔而立。」
明軍麻貴近在慶州,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讓加藤清正在他眼皮底下一馬隊一馬隊地向 釜山運東西, 懶得干預。
被島津義弘打到嚇破膽的明軍董一元更不用說。
小西行長對劉綎提出給予人質、順天倭城與財寶與功勳用首級換取無血撤退。
劉綎同意。
天朝陸軍敗將們,只等著日本撤退,上報明神宗「擊退倭寇」之戰功。
小西行長的要求
但是打通陸軍劉綎,水軍的陳璘仍然封鎖順天倭城並要求小西行長將隣接的南海倭城交出為條件。
劉綎、陳璘可不希望小西行長繼續待在順天倭城頑抗,巴不得希望他趕快滾,反正豐臣秀吉已死,日軍已準備撤回日本,在朝鮮打下倭城建功立業比較重要。
這些「天朝」來的過客將領跟李舜臣保家衛國的心態是不同的。
但交渉成立後,陳璘水軍還是沒撤退,明軍將領言而無信,日本援軍消息斷絕,小西行長等人對撤離朝鮮開始感到恐慌。
陳璘在《明史》記載「有謀略,善將兵, 但性格貪瀆」, 被大明朝廷冷藏了十幾年。
直到文祿·慶長之役爆發, 明朝才因此人熟悉日本人才重新啓用他(《明史》卷247列傳135)。
陳璘到了朝鮮,仗著天朝大國, 耀武揚威,引起朝鮮官員不滿。
柳成龍在《懲毖錄》上直接說他「狂暴獰猛, 人敬而遠之」, 連劉綎 也警告要小心此人。
果然,宣祖李昖 爲了歡迎明朝水軍, 親出漢城勞軍, 陳璘竟當著衆多君臣,把一朝鮮官員揍得血流滿面。柳成龍苦勸方止。
陳璘到古今島前, 朝鮮人上下都擔心陳璘到了前線, 能不能與個性古怪的李舜臣合得來。
結果李舜臣不單是千載難逢的水軍名將,還是拍天朝馬屁的高手!
陳璘甫到, 李舜臣便大擺宴席爲他接風, 更在宴會上極力吹捧陳璘以前在廣東省南澳島抵抗倭寇的功績。
樂得陳璘 合不攏嘴, 賓主盡醉方散。
過了兩天, 有幾艘日軍戰船進犯,被李舜臣擊退,並斬首70級。
爲了讓陳大人高興, 李舜臣上奏軍功特地讓出40級, 算在明軍功勞簿上, 儘管明軍並未出擊。還另贈5級, 算陳璘的個人功績,陳璘還沒揮劍就殺了5個日本兵,又樂得陳璘合不攏嘴。
陳璘水師夜襲順天倭城時觸礁,幸好被 李舜臣解救才免於一死,兩人更成為麻吉好友。
在給宣祖李昖的奏章中,陳璘投桃報李把李昖恨的牙癢癢的李舜臣捧上了天, 誇他是「經天緯地之才, 有補天浴日之功!」 。
很想撤圍的陳璘水軍沒撤主要原因,除了頑固的李舜臣堅持封鎖順天倭城外,另是是獲知有島津義弘組成的救援艦隊威脅。
這一群非水師專業的日本陸軍將領拼湊出來的雜牌救援水師終於來臨.....
日本救援艦隊
知道小西行長等孤立在順天倭城,島津義弘、立花宗茂、高橋統增、宗義智、寺澤廣高在11月19日為順天城救援急速編成一隻水軍準備前往救援,
参加日本救援艦隊的諸将除了宗義智有水軍經驗外,都不是水軍將領出身、反而水軍的藤堂高虎 、加藤嘉明 和 脇坂安治等李舜臣船下敗將全沒有意願去救援小西行長。
日本水軍正規軍竟不救援自己同胞兄弟,這時「愛日本」有強烈意識的立花宗茂出來號召救援小西行長。
立花宗茂說:「要行長成為朝鮮的露水(意指死亡)實在可惜,大家都回國就我留在這和行長一同做生死奮鬥吧!此舉不是為了行長,而是為了日本!」被此話感動的島津義弘等人因此和宗茂共同奮戰組織援軍。
立花宗茂在固城集結弟弟高橋統增與小早川秀包、寺澤廣高、共7000兵力,一方面連絡島津義弘、宗義智的11000日軍分乘軍船「500艘」前往救援。
五家動員定数在日本開戰之初約17000人(島津1萬、立花5千、宗1千、高橋5百、寺沢1千),打到戰爭快結束時實際動員數約剩13000、考慮到歷來戰爭海船損耗與巨濟島後方警備、撤退準備等残置兵力,日本救援艦隊推測應該在10000人以下左右,估計最多在300艘左右。
他們也沒有正規軍船主體、使用各家自己保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兵站用的運送船(和船)。
當時和船船体的構造的與軍船甚至運送船有很大的差異、軍船、運送船有楯板甚至装甲,這些雜牌船只是臨時在上方加些楯板就上路。
日本也沒有強大艦炮,不過島津義弘有強大鐵炮部隊,立花宗茂部隊更是強悍的斬殺部隊,這擺明這些旱鴨子遇到敵軍一定是靠近混戰以取勝。
這 一群日本陸軍將領拼湊出來的雜牌救援水師要去對抗明、朝連合艦隊,尤其明、朝連合艦隊有水軍軍神的李舜臣坐鎮,在藤堂高虎 和 脇坂安治看立花宗茂、島津義弘等人無異是去「自殺」。
明、朝連合艦隊
『明史』記載在陳璘水軍派遣兵力13000餘、戰艦「數百艘」,李舜臣『乱中日記』記載順天城攻略最激烈時期,明水軍遊撃王元周又率領100餘艘支援。
他方、日本方面史料 露梁海戦時明船500~600百艘、李舜臣約朝鮮船100艘,超過600艘的艦隊,日本参謀本部編纂的『日本戦史 朝鮮役』採用明、朝連合艦隊500艘的說法。
『宣祖実録』記載 露梁海戦高達明軍19400人、朝鮮軍7328人。
明、朝連合艦隊扣除順天倭城攻防戰損耗兵力估計有「1萬數千到2萬」之間,露梁海戰時兵力應是日本軍2倍,不論是兵力或艦隊數量都優於日本救援艦隊。
露梁海峽的午夜
明、朝連合艦隊派出巡邏隊在露梁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軍動向。
1598年12月16日(慶長3年11月18日 、明暦11月19日)午夜開始日本艦隊正要通過露梁海峽。
島津義弘船隊主力大部已駛出海峽,進至露梁以西海面。雙方都知道對方就在附近,尤其立花宗茂船隊全神戒備。
陳璘率明朝水師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待機出擊
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察知日本島津艦隊將來的陳璘明水軍與李舜臣朝鮮水軍埋伏以待,16世紀末朝鮮戰爭最後大規模海戦「露梁海戦」(Battle of Noryang)爆發。
中朝夾擊 日軍海戰當陸戰打
明、朝連合艦隊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對島津艦隊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朝鮮李忠武公行述》對這戰鬥作了生動的描述:「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
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呐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龍懲毖錄》卷二第六十八頁)
島津艦隊先鋒一開始就出師不利,先鋒船島津部將樺山久高隊、突破海峡突破成功時與本隊分斷,後來在観音浦淺水地區觸礁,他們徒歩上岸逃往南海島東岸。
主將陳璘的旗艦一馬當先, 乘風破浪,撞沈日軍小艇無數就想開炮轟擊日艦。
沒想到 立花宗茂見聯軍主將太過靠前, 認爲有機可乘, 急派數搜戰艦前來圍攻陳璘。
轉瞬間陳璘還來不及開炮, 近百日兵卻爬上旗艦, 與明軍展開肉搏。
據《谷田六郎兵衛覺書》載,立花家臣池邊貞政立下一番乘踏入陳璘的戰船,但卻反遭串刺戰死。
明軍誤擊 鄧子龍之死
本來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要迂回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看到陳璘有難,急忙轉向前往救援。
但己方一艘戰艦誤將偏離航道的 鄧子龍當成敵艦,當時明軍有子母船與連環舟等特攻船。
不知那個明軍笨蛋「誤擲火器」特攻 鄧子龍的座艦,船身很快起火燃燒,部下隨即請示,希望鄧子龍放棄此船,轉乘小艇,暫避他處。
然而鄧子龍回答:「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日軍殺入時,鄧子龍力戰而死,其首級被日軍割去。
《明史 鄧子龍傳》記載「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
李舜臣突入 島津突圍
李舜臣也看出情況危殆, 不敢怠慢, 急催自己的戰艦奮力向前,解救被日軍在海上搞肉博戰的陳璘艦隊。
立花軍不擅船戰,只想將靠近的敵船然後登敵船展開斬殺,高橋統增的軍兵往返於敵船間。當成陸戰的立花軍竟然傷亡甚微。
但島津義弘軍卻死傷慘重。
李舜臣戰艦上的士兵還是得站在甲板上與日軍對射,島津軍都是旱鴨子,但鐵炮方面卻是一等高手。
激戰當中, 朝鮮水軍也傷亡慘重, 栗浦萬戶 李英男, 偏將 方德龍, 高德蔣 等高級軍官戰死。
日軍總指揮島津義弘旗艦因潮流關係開始往後漂流,好不容易有了讓李舜臣開炮「忙脫啦!」的距離,李舜臣開始準備火炮把他旗艦當靶子打,可是立花宗茂的船又靠近來救援,鐵炮弓箭又開始對射。
這隻日本陸軍將領拼湊出來的日本救援艦隊此役雜牌船隻大部全沉,但立花宗茂在混戰中擄獲得敵船60艘,結合其他日本船,在島津義弘領導下,戰爭繼續持續著。
死傷慘重的島津義弘不愧是日本突圍之神,戰況對日本軍不利、快要天亮時大勢已定。
島津義弘率艦隊往觀音浦方向準備往南沿海島西岸撤退....
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脫下戰袍親自擂鼓再度與日軍血戰。
在朝鮮史料『乱中雑録』記載,朝鮮水軍也反轉追擊日艦往海峡口南西観音浦,在朝鮮史料『乱中雑録』記載,此時李舜臣逼近一艘島津日本船時,船尾裡埋伏的鐵炮隊發出強大威力的「一斉射撃」(齊射)。
鐵炮突破護盾的「流彈」擊中一代海軍戰神 李舜臣左胸,李舜臣傷重陣亡。
臨終前李舜臣把軍旗交給侄子李莞囑付不要公佈他的死訊「戰方急, 愼勿言我死」以免影響軍心。
命令李莞代替他指揮督戰,直到勝利,李舜臣享年53歲
陳璘停止戰鬥,島津義弘突圍而去.......
李舜臣為何脫下戰袍?
韓國人一般相信李舜臣是在海戦追擊大敗的日本軍時身中流弾戦死,但朝鮮的戰船(板屋船)李舜臣艦上指揮所都有親兵拿著超過成人身長的盾嚴密防守著,一般流彈不太容易射入,就算李舜臣去敲鼓難道拿著長盾的親兵們沒跟著?
李舜臣被鐵炮貫穿了左胸後,李舜臣急令周圍的將士用盾牌擋住自己別讓敵人知道他已經中彈,說出:「戰方急, 愼勿言我死」並在咽下最後一口氣,這些拿著長盾的親兵們會不會太混了?
所以有傳說有輝煌輝戦果的李舜臣一直被疑心暗鬼的宣祖懷疑會謀反,不相信一直想搞死他的宣祖所賜的「免死狀」,為避免戰後落得「狡兔死走狗烹」被誅殺的不榮譽下場,不如選擇英勇光榮的「戰死」。
另外日本軍與明軍有交涉,劉綎、陳璘要小西行長保證的「戰功」上報明神宗,海戰須適可而止,要朝鮮水軍停止攻撃以確保退路。
朝鮮朝廷屈服於明朝的「貪功污將」壓力下停止追擊命令,下令李舜臣不准追擊。
李舜臣作戰常以囮船誘敵出戰,但不常實施追擊戰,但此戰卻一反常態,說「現在、不將敵軍全部殲滅的話、以後他們會後再襲來」。
李舜臣不聽命令繼續追擊,所以再度抗命的李舜臣有了「死的覺悟」,所以脫下盔甲戰袍,藉擊鼓來迎接死亡的子彈。
據某些史書記載李舜臣也是跟鄧子龍一樣遭到自己人明軍火器誤擊,因傷勢嚴重而死。
更有宣祖李昖埋伏殺手在露梁海戦最激烈的時候,用火槍近距離射殺想叛國跳槽的李舜臣嫁禍給島津軍之傳聞。
日軍達成撤退目的
李舜臣、鄧子龍戰死後,陳璘再度封鎖順天倭城,
小西行長對陳璘說先前交出南海倭城條件依然有效,單只有水軍的陳璘也不想打了,允許小西行長日軍離開。
小西行長、松浦鎮信、有馬晴信、五島純玄、大村喜前等5人快速全軍退出順天, 繞過南海島南部。
並接應了南海島上的樺山久高,20日安全到達巨濟島,日軍 一齊退回釜山。
小西行長曾一路由南而北「朝鮮打通」,縱貫韓地,這樣跑回日本也有些狼狽,逃出順天倭城後回到日本,將2艘俘虜的明國戰艦這陳列在大坂城外的一條河裏讓民衆觀賞,以羞辱明軍。
朝鮮王朝編纂『宣祖実録』記錄露梁海戰:「日本船百隻捕捉、二百隻焼破、斬首五百、捕虜百八十餘、溺死者不知數」。
不被朝鮮李朝李昖喜歡的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戰死後,所屬海軍沒有被保留。
李舜臣在西元1598 露梁海戦死後,一直到20世紀近400年間,當時與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有關的中日韓3國的大衆已經完全不知道李舜臣這個人,李舜臣成為「無名的將軍」。
日本併吞朝鮮後,日本人對於專門阻擊日本海路補給船隊的李舜臣很有興趣....
才由日本人主導招集朝鮮文学者與歷史研究者再度「發掘」出這曾令日本人頭痛的英雄李舜臣。
:「三尺誓天 山河動色 一揮掃蕩 血染山河」~~~」
:WTFM全軍破敵陣線
by cwj36
| 2024-03-19 13:58
| 【朝鮮Total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