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06月 23日
日本戰國時代的名詞
目付:
(めつけ)監視自己的部隊和敵人動向向主君通報是這個名稱的由來。另外也是戦国大名在合戰後,以檢查殺敵頭顱來論功行賞的役職人員。
仕置家老:
在各大名家中、所有派系中補佐君主的、在家臣中最高位的重臣。亦會稱為筆頭家老。
切支丹大名:
是指信奉天主教的大名,聞名的有大友宗麟、有馬晴信及高山重右近。
陪臣:
簡單而言,對於大名而言,就是「家臣的家臣」。對於家臣而言,這些人被稱為「直臣」。
改易:
是指犯了罪的大名或武將,君主將他所賜予的土地或俸祿收回、並取消他現有的工作的一種懲罰。
寄騎:
也會寫作『與力』,在戰國時代的寄騎是侍大將等大名部下之直屬武士,騎士。
後詰:
是部署於先鋒隊和本軍後方,在戰鬥時為了支援所控制的軍隊。以及在圍城戰時包圍敵軍後攻擊敵方城池後門的部隊亦稱為後詰。攻方攻城,守方派出軍隊尋求解圍,這個解圍軍就稱為後詰軍;而攻城軍與解圍軍之間發生的戰鬥即是「後詰決戰」。
宛行狀:
大名發給家臣的領地保證書。由於文書末尾通常有「宛行ものなり」「宛行ところ、件の如し」的字樣,因而稱為宛行狀。同安堵狀和掟狀一樣,文書內必定會出現“安堵”和“掟”的字眼,這也是這些文書名稱的由來。
“太田新六郎 三貫五百文 武蔵國豐島郡池袋村”。宛行狀的格式,通常如上所示,記載家臣的姓名、貫高(土地的收穫量)、地名。賞賜家臣土地來表現大名的“禦恩”。宛形狀在類如領地紛爭時作為證明土地所有權的關鍵證據通常會被嚴格妥善的保管起來。
御內書:
足利將軍家所發公用文書。最初只用於應酬寺院,後常附有管領的“副狀”,遂成將軍家正式文書。被管領細川氏迫離京都的十二代將軍義晴就曾經向各大名發送“御內書”。十五代將軍義昭為了對抗織田信長,也向武田上杉等有力大名送出過“御內書”。
安堵狀:
大名發給家臣的領地保證書。同宛行狀的最大差別在於文書中沒有「宛行ものなり」字樣。
同宛行狀一樣,安堵狀也記錄了家臣的姓名、貫高(土地的收穫量)和地名。只不過安堵狀是保證了家臣現有的土地所有狀況而宛行狀則多用於褒獎戰功並賜予新領地。
血判狀:
蘸血的“爪印”。主要是為了追求“起請文”、“契狀”更好的效果。印有“血判”的文書稱“血判狀”。連判状の一種で、誓いの文章に署名し、その誓いの強固さの表れとして指を切り自らの血液で捺印したもの。
櫓:
城的防禦設施。由於兼有儲藏弓矢等武器的功用,故又稱“矢倉”。在吉野ヶ裏遺跡中發掘出櫓樣的建築,因此斷定櫓在彌生時代就已出現。戰國時代櫓的作用體現在瞭望敵陣、協助城門防禦等處。材料多為木製。
狹間:
はざま,供弓箭和鐵炮發射的城牆上的小洞。弓箭用“矢狹間”多為縱向細長孔;鐵炮用“鉄砲狹間”多為圓形或三角形孔。雖可以加強防禦,但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牆的耐久力。
竹束:
以十數根竹子綑綁成束防禦箭矢與槍彈用
惣構:
城與砦的外郭,如大坂城在大坂冬の陣外郭南門外側建了真田丸。
虎の子:
珍愛的東西,珍藏的東西,「虎の子の鉄砲衆200名」=珍愛珍貴的鐵砲衆200人。
折檻狀
責備狀、指責書。
覺書
摘要、纪要、備忘錄(外交上的非正式文件)
by cwj36
| 2013-06-23 10:58
| -古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