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09月 29日
拜占庭的"哥德戰爭"-義大利征服
(一)納爾塞斯(Narses)統帥
----------------------------------------------------------------
四年以後,由於對自己放棄義大利感到遺憾,查士丁尼又決定派遣新的遠征軍。但他還是不願意讓貝利薩留當統帥,害怕為自己樹立強而有力的競爭者。
托提拉又佔領了雷吉阿,越過海峽進入西西里,並再度征服了撒丁和科科西嘉等島嶼於是決定派內務總管宦官納爾塞斯(Narses)出任統帥。
在拜占庭太監也身居行政、軍事的要職,掌控鉅款以及全體人民的命運。獲得如此美差的第一要件就是不能生育;太監不同於未受閹割、有自己的家庭的男人,太監可以信任,因為他們絕不會有子嗣,所以不會為了維護子嗣的利益而謀反。
拜占庭的閹人比較有點意思,他們的閹人不像中國一樣只負責宮廷裡的事務,而且也不會被別人當成禍害來看待,相反的他們反而常是皇帝的親信而且,甚至還有可能撈到一官半職,誇張一點的還有可能成為帝國的大將,納爾塞斯指揮皇家宦官侍衛,最後升為內侍總管。
532年他幫助平息了一場尼卡騷亂,保住了查士丁尼的皇位。
雖然納爾塞斯已經55歲了,但仍然高興地接受了這一任命。(注:他死於573年,一直活到95歲。)這個任命是很得人望的,因為納爾塞斯一向以慷慨出名,揮金如土,所以許多拜占廷武士都願意加入他的部隊。
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是皇帝的親信,所以地位比貝利薩留還要強硬,皇帝對他的要求幾乎無不應允,真是兵多財足。納爾塞斯充分利用了提供給他的這個有利機會。
他首先提出一個條件,只有給他一支真正強大而且裝備精良的軍隊,才肯接受總指揮官的職務。他得到了那樣一支軍隊,並且立即率領這支大軍沿著亞得里亞海岸向北進發。
當納爾塞斯集中其兵力時,托提拉用三百艘戰船去奪取亞德里亞海的控制權。
他首先洗劫了科普島,然後進到了艾普拉斯和達爾馬提亞沿岸,並毀滅了那些準備從希臘為納爾塞斯軍隊運輸補給的船隻。
同時,他也加緊對安柯拉的圍攻。這時,拉溫那的守將是法利裏安,就向在薩羅納的約翰求援。雖然約翰曾經奉命必須等待納爾塞斯到達後才准開始行動,可是他卻發揮了主動精神,率領38艘戰船出海,與法利裏安的12艘戰船聯合贏得了一次海戰,使安柯拉城解圍。這次會戰擊毀了敵人的精神,削弱了托提拉和東哥德人的力量。
於是托提拉再次求和,結果遭到查士丁尼拒絕,他似乎非常痛恨東哥德人,非把 他們從羅馬境內肅清不可。為了增強他的地位,托提拉又與法蘭克王索迪伯特談判同盟條件,他的軍隊已經佔領了芬尼提亞的大部份。他們約定在未擊敗羅馬人之前,彼此間決不進行戰爭。
最後,在552年春天,納爾塞斯已經動員20000人他在薩羅納的兵力,從陸路進入意大利。
和所有拜占廷軍隊一樣,大部分都由蠻族傭兵組成----匈奴人、倫巴第人、吉普德斯人、西里西亞人,還有一部分波斯人----但主要卻是靠他本人和大量的金錢。
當他到達亞德里亞海的道路末端時,他發現法蘭克人擋住了他的去路,另外在查羅拉城,有一支哥德軍部隊由特亞斯率領以作支援。因為他的船隻數量不夠,無法將他的人員從伊松佐河口運到拉文那的港口克拉西斯,所以他命令他的部隊沿著海岸走,與艦隊保持接觸,而利用這些船隻在河川和鹹水湖上當渡船使用。
----------------------------------------------------------------
(一)塔吉納會戰(battle of Taginae)
----------------------------------------------------------------
納爾塞斯平安到達了拉溫那,與那裏的羅馬守軍會合,停留九天之後才進到利米尼,該城正由東哥德人烏斯德拉斯據守。納爾塞斯把他擊斃了,於是沿著弗拉米尼安大道前進到了法羅。
在那裏他知道只有堅固的佩塔圖薩要塞尚在固守之中,於是向南前進到了西尼格裏亞,從那裏再轉西,在卡格裏躍到弗萊米尼安大道。從卡格裏再作十四英里遠的行軍,就到達了阿德恩生碉堡,它監視著越過阿彭尼斯山脈的隘路,從這裏向南即為一平谷地塔吉納(Taginae)。
當他聽說托提拉已經迎面來到,納爾塞斯就開始宿營,準備會戰。
托提拉本來在羅馬附近,當他聽說納爾塞斯已經到達拉文那的消息後,馬上召 回特亞斯,並率領他的全軍(只留下了2,000騎兵隨後趕上)越過了圖斯卡尼,並在塔吉納村中建立他的營地,在敵人南面相距約十三英里(注:他的兵力實數已不可考,但可能比羅馬軍要少得多。)在那裏或是半路上,他接見了納爾塞斯派來的使節。
這個使節告訴他說前途已經毫無希望,勸他立即投降,不過又說如果他決心作戰,便請他選定一個日期。他回答納爾塞斯說,八天以後,我們決一雌雄好了。
納爾塞斯認為這是一個詭計,決定第二天就出戰。他的判斷並不錯,因為第二天上午,托提拉已經前進到距離他的戰線只有兩箭射程那麼遠了。
兩軍在一個狹窄的平原上彼此相對,這個平原夾在希吉亞與塔地羅之間,在阿彭尼斯山中,東面為該山脈主峰的山麓,西面為一列丘陵----即古比奧山地。在羅 馬軍戰線左翼的前面,有一個獨立的小山,它可以控制一條通到羅馬軍後方的山路。
納爾塞斯認識到這個小山的戰術重要性,在會戰前夜派了50名弓弩手去將它佔領了,第二天上午雖然一再受到哥特騎兵攻擊,但卻始終堅守不退。
在會戰中,雙方都排列自己的陣線。托提拉還是依照哥德人的慣例,把騎兵列在前面,而把所有的步兵(多數為弓弩手)列在第二線,他的想法是要在一個衝鋒之下,就擊破敵軍的中央部分以贏得這次會戰。
依照記載,說他命令全軍只准使用長矛,不准使用弓弩或其他的兵器。如果真是如此,那麼他希望他的步兵幹什麼呢?這一點似乎頗為費解。
為了應付這種正面攻擊,納爾塞斯採取了一個新奇的戰鬥序列。
哥德人素來看不起拜占廷的步兵,認為他們經不起騎兵的衝擊。
納爾塞斯正好充分利用了哥特人的這種自信心理。他把一支頗大的徒步騎兵,即下馬的騎兵,擺在自己戰鬥隊形的中央部位。這支騎兵使用的是長槍,因此,哥德人看見他們,就好像是一大群使用長矛的步兵。

納爾塞斯命令八千名倫巴第人、西里西亞人和其他雜牌部隊都下馬,中央正當著弗拉米尼安大道,擺成一個堅強的方陣。
在它兩翼,各用四千名羅馬徒步弓弩手做為掩護。這兩個側翼向前傾斜,如果敵軍衝入中央位置,就不僅會撲個空,並且兩面會受到弓弩手的包圍,暴露在箭雨之下。
納爾塞斯和約翰(日爾曼拉斯的女婿)指揮左翼,而法利裏安和另一位約翰則指揮右翼。為了保護他的弓弩手,納爾塞斯又把羅馬的騎兵排列在他們的後面,每翼五百人。
在左翼的小山之外,他又放置了精選的一千名騎兵,命令他們一等敵人步兵開始行動就立即衝到他們後方予以夾擊。
納爾塞斯把主動權讓給托提拉,等候他進攻。
這個等候的時間頗長,因為東哥德王想等他那兩千騎兵到達後再作戰。為消磨時間起見,他就一個人在兩軍之間的空地上,單獨穿著光彩奪目的盔甲表演馬術。(^^)
最後大約正午時候,當那兩個千騎兵到達之後,托提拉就命令全體用膳而自己也脫下盔甲,穿上一件普通士兵的衣服。他這樣做是想引誘敵人也解散行列吃飯,可以向他們發動奇襲。
不過他失望了,因為納爾塞斯早已下了嚴勵的命令,不准任何人離開陣地、坐臥或吃飯。不過他並非不准他們吃一點東西,所有人都只能站在原地進食,不准放下兵器而已。
中午用膳之後不久,哥德騎兵遂展開了會戰的序幕,一直打到夜幕低垂時為止。
哥德人果然認為中央是一些不可靠的步兵,所以出動騎兵向他們突擊。在他們開始衝擊的時候,由於遭受兩翼弓箭的射擊,遭到了嚴重的傷亡,而後,在正面又為堅定不移的徒步槍騎兵(像刺蝟一樣)所阻,而兩側的騎兵又被弓箭射翻。
立即有數以百計的哥德人落馬,這些逸馬四處飛跑,在他們的行列中造成了更大的混亂。似乎只有第一次衝鋒是有組織的,以後就是零星集合起來兵力各自為戰。
因為記載上始終沒有說哥特騎兵退到步兵的後方重新組織兵力。快到黃昏時候,羅馬人才開始進攻,這時哥德騎兵已無抵抗餘力,立即向後退走。哥德騎兵並非想退到步兵的後面喘息一下再戰,而是想逃走。
這時哥德步兵卻不展寬他們的間隔來收容騎兵,也不站穩腳跟援助騎兵,卻在騎兵的前面搶先跑了。混亂之中,他們更是互相殘殺,這是夜戰中常見的事情。這是槍矛和弓弩聯合使用的第一次戰鬥,已經獲得完全的成功。
在會戰中殺死了6,000名東哥德兵,所有被俘者也一律被屠殺,包括許多過去的羅馬逃兵,連同托提拉本人在內,他是在會戰中(初期或最後)受了重傷,被捉到卡普萊村中,就死在那裏。
會戰勝利之後,納爾塞斯首先斥資遣散了他的倫巴第部隊。他希望他們趕緊走,因為他們的野蠻簡直使作戰都受到了影響。
其次他才開始肅清東哥德人的殘部,他們已經選舉泰阿斯(Teia)為王。當納爾塞斯佔領羅馬之後,就把泰阿斯的殘軍封鎖在薩諾達兩個月之久。
----------------------------------------------------------
(一)凱西林納姆會戰(Battle of Mons Lactarius )
----------------------------------------------------------
納爾塞斯在制服哥德人以後,正好騰出了手腳,接著又打敗了法蘭克這個新的對手。 蠻族 法蘭克人接受了東哥德人最後求救的呼籲,在羅薩和布西林兄弟率領之下,又大舉侵入義大利半島。
這一次,法蘭克人的進軍比其以前幾次都要深遠,一直前進到了坎帕尼亞。納爾塞斯看來已接受了第一次進擊的經驗,他指望敵人自己去鑽自己結好的吊頸圈套,因此,在法蘭克步兵還沒有因行軍和疾病而大大消耗削弱以前,他便一直避免戰鬥。
到了西元553年,當納爾塞斯準備好要在凱西林納姆 (又譯凱西裏倫或拉克塔留斯山戰役)附近同東哥德人末代國王泰阿斯(Teia)東哥德殘部與法蘭克人聯軍進行會戰時,法蘭克人的兵力大概還有八萬之眾。
在這裏,納爾塞斯考慮到法蘭克人的戰術特點,誘使他們落入了陷阱。法蘭克的軍隊主要是由步兵組成。在進攻時,總是使用一個深度很大的縱隊,而且具有很大的重力和衝力。而其步兵所裝備的武器,又都是近戰武器,即長矛、戰斧和劍之類。
在凱西林納姆會戰中,納爾塞斯把徒步的長矛兵和弓箭手擺在戰鬥隊形的中央。法蘭克人指向中央的突擊,壓迫他們逐步後退。
這時,納爾塞斯馬上展開了配置在兩翼的騎兵,發動騎兵向法蘭克人的翼側實行突擊。這樣,迫使法蘭克人立即停止了進攻,並就地展開以抵抗衝擊。
但納爾塞斯沒有同他們糾纏,因為他知道,敵人的隊形還是極其牢固的,只有依靠直接的打擊,才有可能把他們摧毀。於是,他把騎兵調到一個適當的位置上,使其能夠用“投斧”去打擊敵人,並使弓箭手能夠進行集中的“射擊”,而又不致於打亂自己方面密集的戰鬥隊形,同時,卻使法蘭克人不能夠進行反擊。
最後,當法蘭克人無法抵住弓箭的射擊,戰鬥隊形遭到破壞,而且開始很謹慎地向後撤退時,納爾塞斯又馬上利用了這一有利時機,進行了具有決定意義的突擊。這次突擊徹底打散了法蘭克的部隊,幾乎是把他們殺得片甲不留。
東哥德人末代國王泰阿斯戰死,東哥德人才全部投降,納爾塞斯允許他們在各要塞搜集他們所埋存的金錢之後就離開意大利,到他們所選擇的任何野蠻王國中去作自由人。
蠻族東哥德族消失。並驅逐法蘭克人到阿爾卑斯山以北,從而實現了查士丁尼征服義大利的夢想。當然東羅馬的吸血稅吏也就像一群蝗蟲一樣又飛來了。
by cwj36
| 2005-09-29 13:48
| 【Total War 東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