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09月 16日
ETW Patch 1.4新增之2歷史戰役介紹
ETW Patch 1.4新增之2歷史戰役介紹: 豐特努瓦戰役(Battle of Fontenoy)、羅斯巴赫會戰(Battle of Rossbach)
1745年5月11日 豐特努瓦戰役
(Battle of Fontenoy)



赫爾曼-莫里斯(法) 大戰 威廉 奧古斯特(英)
1745年5月11日的豐特努瓦戰役是奧地利繼承戰爭的會戰之一。法國因與普魯士同盟關係介入了奧地利繼承戰爭。
法國(總兵力約4,8000人)和英國、奧地利、荷蘭的聯軍(總兵力約5,0000人)大戰,而結果以法國軍勝利。
法軍統帥是薩克森伯爵-赫爾曼-莫里斯(Maurice comte de Saxe )
英國與聯軍統帥是約克公爵- 威廉 奧古斯特(William Augustus)
法國莫里斯元帥將法軍佈置在一個位置極佳的小山坡上,以彌補法軍與英軍實力上的差距。
法王路易十五,帶著王太子路易(Louis)親臨戰場鼓舞士氣。法軍的陣線以一座名叫豐特努瓦的小村莊為頂點構成一個直角,並且在關鍵處構築了堅固的陣地。
豐特努瓦的兩邊佈置了眾多的地堡和防禦工事以加強其防禦。法軍右翼依靠著斯凱爾特河邊的小村莊Antoing,而左翼則靠近森林。路易十五國王和近衛部隊駐紮在背後的山岡。
莫里斯故意在左翼沒配置堡壘,計畫誘騙聯軍視法軍左翼為法軍陣線之弱點。
莫里斯元帥精心挑選了這個位置佈置「預備軍隊」以將聯軍的攻勢限定在豐特努瓦和森林之間的開闊地上。
如果聯軍從法軍左翼攻擊,莫里斯準備從正面、右側森林和堡壘的三方向給與聯軍集中炮擊,給予毀滅性的打擊。
聯軍果然上了莫里斯的當,認為法國軍左翼「豐特努瓦和森林之間的開闊地」是弱點,決定在這裡用上決戰攻勢。
聯軍軍直接正面向法軍進攻,荷蘭和奧地利人進攻法國人的右翼,英軍和漢諾威人衝向有充分準備的法國左翼陷阱。
這個時候莫里斯生病但仍然在轎子上指揮作戰,看到威廉 奧古斯特的英軍如此作戰,露出了笑容。

擔任的主攻的則是 威廉 奧古斯特指揮的英軍和漢諾威的15000人和20門火炮,他們將通過豐特努瓦與森林間的狹窄通道發起進攻。
在英軍左翼對豐特努瓦的兩次突襲都被打退回來,而在右翼的荷軍分遣隊的進攻沒能夠拿下堡壘,這就使英軍的兩翼都暴露在法軍的炮火之下。
英軍原先計畫由近衛團在左翼漢諾威軍在右翼組成的一個寬廣的縱深方陣,被稱作「Infernal Column」意圖以縱隊形越過豐特努瓦向法軍進發。
在英軍前進時狹窄的通道將兩排佇列壓縮成了三排,當越過豐特努瓦時大部分原先佈置在左翼的漢諾威軍隊已經被擠壓到了第三列,縱隊的側翼因此而暴露出來。
英軍發揮超過莫里斯預料之外的頑強,由於聯軍訓練有素的軍隊彌補了側翼被暴露的不利。
儘管法軍炮擊使前進的英軍死傷慘重,英方聯軍仍然維持戰鬥序列推進到法軍第一線。
當法軍第一線被聯軍持續而猛烈的排射擊退危急之際,莫里斯投入森林背後的預備部隊,維持法軍內側彎曲戰列,英軍正面與法軍對射,繼續受到左右法軍炮彈猛烈轟擊。
莫里斯在戰況危險時請法王路易十五趕緊撤離避難。但路易十五相信莫里斯必能完成擊敗聯軍使命,堅持不離開。
莫里斯元帥組織了幾次騎兵和愛爾蘭旅步兵的反攻向英軍右翼衝鋒。法軍愛爾蘭旅迂迴撲向英國近衛團的右翼,法軍瑞士近衛團也進攻漢諾威的左翼,迫使英國-漢諾威步兵退卻。
莫里斯最後投入法國近衛軍以阻止英國近衛軍的推進,法國近衛軍與英國近衛軍的相遇產生豐特努瓦戰役歐洲騎士道精神最戲劇性的一幕。

(法國與英國近衛團軍官,火拼前先互相脫帽敬禮場面)
當法國與英國近衛軍團相遇時,雙方軍官先互相脫帽敬禮,打招呼............
英國近衛軍官查爾斯高喊:「法蘭西近衛部隊諸君們~請開槍吧!!!」
法國近衛軍官塔多羅也高聲回應:「不行不行~我們不能先打!英國諸君請開火先!」
既然法國人這麼客氣謙讓,英國近衛軍就開槍齊射,許多前排的法國近衛軍血肉橫飛當場掛掉~。

最後登場的是法國皇家近衛騎兵的衝鋒。戰鬥極端的殘酷血腥,英國的一些步兵團幾乎傷亡過半,聯軍死傷達10,000 ~12,000人。
法軍(死傷7,137人)的反攻最終阻止了 威廉 奧古斯特聯軍方陣的推進並且迫使其後退,取得了勝利。
1745年5月11日,法軍於豐特努瓦戰役(Battle of Fontenoy)中擊潰英國、漢諾威與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同盟軍,獲得壓倒性的大勝,並且奪取了比利時的控制權。
這時候的與法國同一戰線的普魯士菲特烈大帝對於法國盟友只在爭奪本身利益而不支援的怨氣與不滿也逐漸達到最高點。
莫里斯在法軍的「預備隊」觀念與「軍團編制」對日後拿破崙的戰術有極大影響。
1757年11月5日 羅斯巴赫會戰
(Battle of Rossbach)



腓特烈大帝 大戰 蘇畢茲親王(法)
此役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法國、奧國(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在1757年11月5日的戰役。以普軍大勝作結。此戰被譽為是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18世紀歐洲經典戰役之一。
羅斯巴赫戰役也是為數極少的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取守勢的戰役之一。已經跟普魯士撕破臉的法國派出法國蘇畢茲親王(Soubise)會合了德意志諸侯聯軍(他們是集合在奧地利皇室神聖羅馬帝國旗下的),總兵力6萬以上,為壓制普魯士的氣燄,穿過薩克森前來夾擊腓特烈。
奧法聯軍41,000人對21,000普軍,幾乎佔有2比1的優勢,蘇畢茲親王決定發動進攻,以求一戰定乾坤。11月5日,羅斯巴赫會戰開始。
戰場在薩勒河(Saale)北面,普軍防線成南北走向,面向西方。蘇畢茲親王聯軍上午上午11點走出營帳,列3路縱隊向東行進,意圖是插入普軍陣地和薩勒河之間。
因為普軍人數占絕對劣勢,聯軍統帥部判斷腓特烈有可能後撤避免會戰,下午腓特烈判明法軍進攻方向之後,才命令軍隊收拾營帳準備迎戰,而法軍正好以為普軍開始撤退,加緊以縱隊前進接敵。
實際上,腓特烈計畫以陣線右翼(北端)前面的一列小山丘為掩蔽,悄悄集中兵力於右翼,把左翼回縮,將法軍引誘到普魯士陣地南端和薩勒河之間的陷阱,加以殲滅。
法軍還蒙在鼓裏,三路行軍縱隊還沒有等到展開,就遭到普魯士前鋒塞德利茨(Friedrich Wilhelm, Freiherr von Seydlitz ,1721年2月3日—1773年8月27日)4,000騎兵的迎頭痛擊,先鋒被擊潰。
但是塞德利茨初戰告捷並不窮追,收攏部隊,因為法軍畢竟勢大,一旦把敵人擠壓得太緊,反而容易形成僵持。

塞德利茨(左圖)的騎兵就像是一把風快的鋼刀一樣,普魯士騎兵在這一大堆尚未展開的敵軍當中,來回衝鋒了4次之多,驅逐著敵人向弗萊堡潰退。
羅斯巴赫戰役下午3點半雙方主力才正式開火,來自高地的普魯士交叉炮火使法奧聯軍敵增加新的混亂。
炮兵在會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戰鬥還在進行的時候,炮兵便向潰逃中的聯軍步兵開火。
真正的打擊來自普魯士步兵主力,他們已經完成了旋轉運動,把向西的正面改為向南。
在高地上18門重炮掃射的掩護下腓特烈的弟普魯士亨利親王率領7個步兵營殺進亂成一團的法軍,而經過休整的塞德利茨騎兵同時迂迴到法軍背後,把戰鬥變成一場屠殺。
據當時聯軍的一名龍騎兵形容說「那些炮兵使我們整行的被撕開了,普魯士的火槍兵變成了可怕的劊子手。」
當聯軍步兵被逐回之後,前後擠成了一團,炮火又再度打擊在他們的背上,使他們落荒而逃。
蘇畢茲親王數次要其精銳步兵實行「銃剣突撃」反擊,想殺出一條血路,但在普魯士壓倒性的火力前全數失敗。
一個半小時之內,做為主力的法軍已經潰不成軍,死傷3,000人,被俘5,000人(其中包括8位將官和300名軍官),繳獲火炮67門、7對國旗、15面軍旗而大獲全勝。
而普魯士的損失,僅僅是165人陣亡,376人受傷。塞德利茨中將也在受傷之列,回國修養,沒有能參加下一場洛伊滕會戰。
羅斯巴赫戰役是一場一邊倒的勝利,腓特烈大帝以運動、集中、奇襲,然後再以斜線式戰術打擊。
經此一戰,路易十四朝和路易十五朝早期法軍勇敢善戰的形像被毀壞殆盡,路易十五竟然還在戰後授予戰敗的蘇畢茲親王法國元帥軍銜,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法國人感嘆說:「法國在百年戰爭中打了許多敗戰,也沒有這次敗的如此屈辱!!」
羅斯巴赫戰役是腓特烈斜線式戰術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國西點軍校選作那個時代的經典戰役,以大模型重現在它的軍事博物館陳列中。
by cwj36
| 2009-09-16 18:13
| -Empire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