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WW2 日本弓兵団戰史

Japanese 33rd Division
日本乙種師團
第33師團-弓兵團


中日戰爭開戰之後,為了中國占領地的警備與治安維持。

在1939年(昭和14年)2月7日日本軍部在宮城県仙台市新設的第33師,其代號通稱為「」(Bow Division 弓兵団)。

以警備與治安維持成立的的33弓師團編成後,立刻投入中國戰場,1939年甘粕重太郎任33弓師團師団長在湖北省編入第11軍戰鬥序列,在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指揮下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First Battle of Changsha),遭到中國第9戰區楊森集團軍在長壽街地區,33弓師團主力受到大損失,遺棄輜重、馬匹逃回通城。

第一次長沙會戰以後戰鬥力不高的日本乙種師團33弓師團再重整在中國從事各式各樣的治安掃蕩清鄉作戰。

WW2 日本弓兵団戰史_e0040579_154198.jpg


1941年(昭和16年)3月參與「錦江作戦」(中国稱為上高会戦),負責北翼對付中國第70軍,成功壓迫中國南撤,但是主攻上高的大賀茂中将第34師団(椿)卻遭到中國軍圍攻,在豪雨中,野戦病院與警護野砲兵第8中隊被中国軍攻撃全滅。

33弓師團前往解圍,也遭到中國軍圍攻,但成功救出第34師団,追撃戰中經過苦戦從敵中突破安然返回。

上高会戦,日本実際死傷者約1,000人,而中國方面的『抗日戦史』誇張記載為:「日本軍死傷約15,000餘人」。

1941年4月間33弓師團往華北轉往山西省駐屯。

1941年(昭和16年)1月20日 桜井省三任第33師師団長。

專做「警備與治安維持」的33弓師團調派至緬甸作戰。

仁安羌「誤判情勢」撤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於1942年1月下旬從泰國入侵緬甸,日軍第33師団團進攻仰光被寬達1000米的西湯河所阻,山炮及快射炮帶不過去,而日軍工兵苦於找不到材料無法架橋時,緬甸人就代為架起特有的筏橋,「簡單實用,完全符合日軍需要。」 緬甸人痛恨英國人,這種情緒也連累了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

3月8日佔領仰光後,便兵分三路向北追擊英軍。

西路的第33弓師團由仰光地區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方向發起進攻,企圖迅速佔領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地區,並協同東路和中路日軍在5月下旬清除緬甸境內的英軍,切斷美、英援助中國軍隊的路線。

仁安羌是一小鎮,只有300多戶民居,但卻是緬甸的大油田,年產量百餘萬噸原油,日軍侵緬就是垂涎這個油田。

4月14日,日軍第33師團進攻仁安羌之荒本部隊,擊潰賓河南岸的英緬軍。原田部隊也奪取了沙斯瓦、東敦枝等地。

當日下午2時,曾指揮過敦克爾克大撤退的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鑒於前線情況緊急,面告中國遠征軍代表侯騰,要求中國遠征軍迅速予以援助。

17時,中國遠征軍長官部即令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編38師第113團赴皎勃東地區增援。

6日,日軍推進至仁安羌以東5公里處,部分兵力向仁安羌東北推進。17日,日軍先鋒荒木部隊攻佔馬圭,切斷了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

在正面,日軍第33師團亦迎面逼近,致使詹姆斯·布魯斯·斯科特(James Bruce Scott)的英緬軍第1師及坦克營1部被圍困在仁安羌東北地區。

日軍已將英軍與前哨部隊的彈藥、醫藥及糧食等隔斷,且加以兩道封鎖,令英軍無法接近水源。

當時的英軍司令斯科特將軍在其回憶錄《反敗為勝》中記述這段往事時指出,英緬軍由於糧水不繼,在烈日熾烤下乾渴難熬,原已精疲力竭,再受到日軍的猛烈攻擊,死傷嚴重,實際上已完全崩潰。

4月16日英軍被迫炸掉油田和煉油廠,以防止它們落入日本人手中。

WW2 日本弓兵団戰史_e0040579_16112370.jpg


遠征軍第一路總指揮羅卓英拒絕英國人解救被日本第33師団圍困的仁安羌英軍。

後來顧及盟軍情誼命劉放吾團長113團(1121人)協助英軍(一說孫立人抗命)

孫立人認為這劉放吾的113團在英軍指揮下,語言默契不足,簡直是去送死.....

參謀長楊業孔告訴孫立人說:「你不知道麼?這一團是送人情的,被10000人包圍,1000人如何解救?」

18日淩晨,準備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的劉放吾的113團在協同作戰的英軍安提司准將之10輛戰車與配屬炮兵(25-pdr guns) 掩護下,向賓河北岸的日軍採取兩翼包圍態勢,開始攻擊。

桜井省三中将第33師団包圍了英軍,劉放吾的113團「包圍了」日軍,被圍的英軍鼓譟策應...........

桜井省三感到腹背受敵.......

桜井省三不知敵人援軍其實不多,發現敵軍竟還有戰車與火炮攻擊。

以為將遭到大批中國遠征軍攻擊感到形勢不利,而且油田和煉油廠被炸掉,佔領仁安羌已經沒有價值。

劉放吾113團以昂揚戰志,來勢汹汹,除施以兩面夾擊外,並向敵正面反覆衝殺,直到午後4時,竟使日本桜井省三第33師団「誤判情勢」應該會有大批中國遠征軍進行人海戰術反包圍日軍,桜井省三下令放棄包圍英軍陣地撤離。

中國遠征軍38師副師長齊學啟趕來支援驅逐賓河北岸約兩英哩公路兩側之日軍。

劉放吾113團戰死204名官兵,傷員318人。

意外的解除了7000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傳教士、各國新聞記者及婦女500餘人。

中國方大吹特吹是為「仁安羌大捷」。

為此「意想不到」的大捷,實際上沒有戰功的孫立人榮獲英國首相授予的勛章一枚、美國豐功勛章一枚、中國四等雲麾勛章一枚。

但仁安羌戰役真正英雄劉放吾的功績卻遭世人遺忘了近半個世紀,1992年才收到一枚遲來的「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勳章

桜井33師団大反擊

WW2 日本弓兵団戰史_e0040579_1542867.jpg


桜井省三中将第33師団雖因仁安羌戰役一時的烏龍失利,配合日本18、55師團,演出一場的聲東擊西殲滅戰。

日軍全面攻擊,本是二流「警備與治安維持」的33弓師團愈打愈好,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中國遠征軍也被迫後退。

中國遠征軍節節敗退。

中日在緬甸戰鬥,而當時的緬甸人立場是親日的......

緬甸德欽黨主要領導者的昂山高呼:「誰反對我們的敵人(英國殖民者),誰就是我們的朋友!」。

緬甸獨立義勇軍到處高喊「獨巴馬」(意思是‘緬甸人的緬甸’),「趕走萬惡的英國人,緬甸獨立的時刻到了」、「日本人是來援助緬甸獨立的」等口號。

緬甸人積極配合日軍攻緬,並參與攻擊中國遠征軍。

4月底,日軍攻佔臘戍,切斷滇緬路,5月1日進佔曼德勒。

中英軍隊被迫向印度和中國境內撤退。

緬甸中國軍第5軍軍長杜聿明奉蔣介石經野人山熱帶叢林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將主力35000名中國官兵退向緬甸北部的野人山原始森林,其實已經兵入絕境。

擔任前衛阻擊的第96師很快便迷失方向,他們踩著野獸走過的小路在陰暗潮濕的大森林裏走了整整十天,過著原始人的生活。

杜聿明所率的第5軍因遭到日軍阻擊和追擊,遇到雨季,毒蛇、猛獸、飢荒和傳染病齊出 ,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

根據戰後盟軍公佈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萬餘人,其中有近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杜聿明最後還是逃進了印度境內,沒有聽從蔣介石命令撤回雲南的孫立人組織救援隊前往救援。

杜聿明的撤退再次映證聽蔣介石的軍事指揮,會死的很慘.......

200師 戴安瀾陣亡

中國第5軍主力師第200師戴安瀾接受撤退命令率領第200師經緬北野人山、滇西縱谷撤往雲南。

桜井省三第33師団悄悄繞過中國第5軍主力師第200師防線,夾擊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中國第五軍第200師。

第200師穿越昔蔔、摩谷公路時,先遭到日軍第56師團伏擊,部隊被打散,團長柳樹人陣亡....

5月16日拂曉,第200師師部在朗科地區行進途中再遭桜井省三第33師団伏兵襲擊。

中國第5軍最強悍的蘇俄機械化200師遭到日軍猛烈追擊,5月18日,中國200師長戴安瀾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胸、腹各中一彈,戴安瀾因傷口感染嚴重戰死 ,死前高呼「反攻!反攻!中華民國萬歲!」。

1942年初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遠征軍時,發現原來中國將領仍然受蔣介石直接命令,感到十分不滿。

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為對蔣介石表達忠誠,拒絕了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經野人山熱帶叢林北上撤回雲南的愚蠢命令。

(史迪威後來曾替蔣介石取了個「Peanut」(沒用的小人物、花生米)的綽號,甚至將黃山的蔣介石山莊稱為「Berchtesgaden」(希特勒山莊)。)

5月11日,中國遠征軍38師副師長齊學啟離開卡薩時與師部失去了聯繫,遭到日軍騎兵的襲擊被日軍俘虜。

(齊學啟被囚禁期間,日軍及南京汪精衛政權多次勸降,然齊學啟均不為所動,1945年5月9日,汪精衛的特務趁齊學啟上廁所的時候突然行刺,因傷重不治,享年42歲。)

新編38師的孫立人將軍、衡量眼下的危急態勢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孫立人又抗蔣介石的命令啦),改接受了美國史迪威將軍的指示、率軍完整的向印度撤退,38師還差點被英軍繳械。這也埋下東北剿共戰役中,杜聿明處處為難孫立人的伏筆。

桜井省三率領第33師団於1942年5月4日擊敗英軍,制壓位於緬甸西部孟加拉灣北岸阿恰布港(Akyab アキャブ 現稱:實兌Sittwe)。

5月末緬甸全域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

英帕爾戰役

1943年3月11日桜井省三派任陸軍機甲本部長並主持第28軍司令官擔任緬甸西南海岸防衛。

配合英帕爾戰役作戦連動之南緬甸陽動作戦(第二次アキャブ作戦)指揮,由柳田元三就任第33師団長。

在1944年3月,第33師団師団與第15師団・第31師団參與「ウ号作戦」-英帕爾戰役(インパール作戦)。

早在1943年8月,日軍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就已經提出攻略阿薩姆地區英帕爾的構想,其目的在於徹底切斷同盟國對中國軍的補給,進而作為佔領印度的準備。

但從緬甸到印度,必須穿過重重的叢林地帶、渡過湍急的欽敦江,還要翻越2000多公尺高的阿拉干山脈,不僅攻勢難以進展,補給也是一大問題,故日軍大本營對於作戰一直抱持保留的態度。

隨著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局節節敗退,為了提振全軍的士氣,大本營在1944年1月批准了牟田口廉也的作戰計畫。




同年3月8日,日軍糾集了第15師團(祭師團 山内正文)、第31師團(烈師團 佐藤幸徳)、第33師團(弓師團 柳田元三)以及印度國民軍等部隊共計9萬兵力組成第15軍,分別由三個方向朝英帕爾地區進攻。

由於當地惡劣的地形完全不利於輜重車輛行進,牟田口廉也提出了所謂的「成吉思汗作戰」,也就是動員3萬頭的牛、羊等動物來擔任補給物資運輸的工作,在物資缺乏時亦可就地把牛羊宰殺後食用。

但如此大大的降低了行軍的速度,而且許多的動物在行軍的途中走失,更糟糕的是,有大批動物隨行的部隊,正好是英國皇家空軍最明顯的攻擊目標,反而使得補給更為困難。

即使如此,日軍在作戰的初期進展仍然尚稱順利,3月28日,第33師團推進到英帕爾西南的比辛布爾、第31師團也推進到了英帕爾北部的柯希馬、第15師團則攻佔了英帕爾與科希馬間的密宣,英帕爾的南北通道都被日軍所封鎖。

WW2 日本弓兵団戰史_e0040579_1336579.jpg


4月,日軍碰上了緬甸的雨季,而英軍此時已經在美國空軍的協助之下,在英帕爾週邊地區完成了15萬軍隊的集結,也對日軍發動了陸上及空中密集的攻擊,日軍在泥濘不堪的叢林當中,連基本的行軍都有困難,遑論發起有效的攻勢,戰死、餓死、病死不計其數....

WW2 日本弓兵団戰史_e0040579_17432320.jpg各師團長紛紛要求撤退,但牟田口廉也非但沒有下令撤退,反而要求在4月29日天皇誕生日前拿下英帕爾。

第33師団長柳田元三認為牟田口作戰計劃根本是「裝孝A」,提出作戦中止的意見,遭到牟田口廉也撤職。

田中信男接管第33師団。

牟田口廉也又以軍刑法第42條抗命罪,將15師師團長山内正文、第31師團佐藤幸徳撤職,創日軍建軍以來師團長的調換必須要日本天皇的命令卻一口氣被撤職3名師團長與一向遵守軍紀的日本將兵大批抗命撤離戰場的的奇聞。

7月3日,牟田口廉也的英帕爾作戦敗色濃厚,第15軍以「北方撤退路の視察」的名義敵前撤離。

白骨街道

英帕爾作戦、英軍側損害17,587名、日本軍参加總兵力約85,600名(含印度降軍),內有30,000名戦死與病死,20,000名戦病者後送。

日軍退却之路沿途都是屍體,被稱為「白骨街道」。

日軍終於下令中止英帕爾作戰。

死裏逃生的日軍都稱牟田口廉也為「鬼畜牟田口」的外號,還編了一首歌諷刺他:

「牟田口閣下のお好きなものは、一に勲章、二に女、三に新聞ジャーナリスト」 (牟田口閣下喜歡的東西:一是勳章、二是女人、三是新聞記者)

後來日本軍方以「心神喪失」診断而獲不起訴的佐藤幸徳中将痛批英帕爾作戦是「大本営、総軍(南方軍)、方面軍(ビルマ)、15軍という馬鹿の4乗がインパールの悲劇を招来した」。

而日本第33師團在1944年(昭和19年)6月27日田中信男 中将就任第33師團長直到日本投降。

戰爭結束後,該師團已移動到緬甸南部的毛淡棉。

WW2 日本弓兵団戰史_e0040579_15294686.jpg


(日本第33師團向英軍投降)


在整個緬甸戰役中,該師遭受傷亡22,316人,包括15,033死亡。

英國第十四軍司令官斯利姆中將稱讚日本弓兵団,即使被打得遍體鱗傷,精疲力盡,也不是顧著自己逃命還是一如既往的不放棄向目標進行攻擊,正如我看到的日軍第33師團一樣,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特殊的例子。(《從敗北走向勝利》)

即使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從他們的軍事行動上也看不出有任何的分別。我只能說這是一種非凡勇氣和大膽無畏的精神,我沒有見過比他們更優秀的陸軍。
by cwj36 | 2009-07-18 01:55 | 【WW2專區】


風林火山(WTFM )Total War 這裡是WTFM國駐日本使館區【非中文 大台灣民国漢字版 】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