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1894甲午戰爭之「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甲午戰爭之「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1894年8月爆發日清甲午戰爭,日本提出尊華攘夷-「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的口號,試圖分裂滿漢。

日本人從來就不認為清朝代表「中華」,而更多日本人只是把滿人當做一個占據了中華的「胡虜」,藥店「樂善堂」首席間諜宗方小太郎(日本肥後人,日本海軍省間諜)。甚至為進攻東北的日軍起草了一封檄書─「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

宗方小太郎在1923年2月3日於上海病死。

日本天皇特旨授予正五位,並賜以勛三等旭日中綬章。他是著名的中國通,被稱為十九世紀末研究中國問題的日本數目眾多的中國通之第一人。





「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

1894甲午戰爭之「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_e0040579_1814168.jpg「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賞。’又曰:‘唯命不於常,善者則得之,不善者則先哲有言曰失之。

滿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

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且至焉。

熟察滿清氏之近狀,入主暗弱,乘簾弄權,官吏鬻職,軍國瀆貨,治道衰頹,綱紀不振,其接外國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論,不憑信義而事詭騙,為內外遠邇所疾惡。

曩者,朝鮮數無禮於我,我往懲之,清氏拒以朝鮮為我之屬邦,不容他邦干預。

我國特以重鄰好而敬大國,是以不敢強爭焉,而質清氏,以其應代朝鮮納我之要求,則又左右其辭曰,朝鮮自一國,內治外交,吾不敢關[聞]。彼之推辭如此也。

而彼又陰唆嗾朝鮮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

昨東學黨之事,滿清氏實陰煽之而陽名鎮撫,破天津之約,派兵朝鮮,以遂其陰謀也。

善鄰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癡我也,是牛馬我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國之所以舍樽俎而執旗鼓,與貴國相周旋也。

抑貴國自古稱禮儀國,聖主明王世之繼出,一尊信義,重禮讓。今蔑視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義莫甚矣。

是以上天厭其德,下民倦其治,將卒離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師,敗於牙山,殲於豐島,潰於平壤,溺於海洋。

每戰敗衄,取笑萬國。是蓋滿清氏之命運已盡,而天下與棄之因也。

我日本應天從人,大兵長驅。以問罪於北京朝廷,將迫清主面縛乞降,盡納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後休矣。

雖然,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所願愛新覺羅氏,不及聳從士卒也。若謂不然,就貴國兵士來降者證之。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

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托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

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而〉聚義。

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日軍在中國用漢文發布的所有公告,幾乎都在不斷強調自己的「解放者」形象,要漢族起來「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日本的「中華」意識宣傳,在當時和此後的中國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在《中國大勢之傾向》一文中,宗方小太郎認為中國的腐敗遍及全民,所謂孔孟之道無非是科舉的材料、當官的階梯,庸官俗吏獻媚當道。

他估計,早則十年,遲則三十年,中國「必將支離破碎呈現一大變化」。

宗方小太郎在中國活動近40年間,足跡遍及中國大江南北,經常化名“宗大亮”、“宗北平”,刺探情報。

他精通漢語,且能吟詩作賦,與清朝士大夫階層人士有交往,並與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革命黨人有交往。

1894甲午戰爭之「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_e0040579_1816332.jpg


※:中山先生在美國致日本友人宗方小太郎的信件

日本官方的《日清戰爭實記》記載,九連城「當地居民簞食壺漿迎我王師,攜來雞和豬獻給我軍」,日本隨軍記者因此感慨:「東西旦夕相望,庶民子來’,古人之言,不欺我也。」

日本陸軍大臣、親自擔任第一軍司令長官的山縣有朋,隨即下令發出安民告示,免除當地百姓本年稅款,「告示貼出以後,效果頗佳,逃避戰亂的人陸續回家,其中甚至有人請求為日本軍隊效力。」

一些西方外交官就註意到,在通商口岸,漢人的抗日情緒便遠低於滿人。

英國駐天津總領事寶士德(Henry Barnes Bristow)向倫敦報告說,天津水師學堂的漢人學員,對甲午戰爭前景並不樂觀,甚至認為日本能戰勝也是好事,可以借此推翻朝廷。

寶士德為此擔心天津漢人暴動,要求派遣更多的軍艦以備不測。

日本更暗中資助反滿組織,其中包括清國革命激進派孫中山等鐵桿漢獨份子。

1894甲午戰爭之「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_e0040579_18235821.jpg甲午戰爭爆發的三個月後中國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由孫中山創立,於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興中會的成立時機與背後動機也與日本脫不了關係。甚至是日本黑龍會資助的外圍組織。

興中會也採用日本的「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的口號。

好笑的是國民黨教育卻解釋為孫中山因甲午戰爭失敗,對清廷絕望,決定革命「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早年孫中山就曾在游說日本朝野人士時一再聲稱:「滿蒙可任日本取之,中國革命的目的在滅滿興漢」,「日本如能援助中國革命,將以滿蒙讓渡與日本」。

在辛亥革命發生前夕的1911年7月16日,孫中山曾寫信給宗方小太郎,表示說:「我將日本視為我第二祖國。只是最近我國青年志士常誤解日本經營‘滿洲’對中國不利,真令人遺憾。”(《宗方小太郎文書》)」

什麼「五族共和」「中華民族」在孫中山奔走革命與政治衰運時,只是些「唬爛」宣傳口號,再說滿蒙異族之地本就不屬「固有的」中國領土,滿蒙都不是合眾政府(日後的中華民國)的領土,那就更別提台灣島是否為中國之領土。

之後,孫中山自己主動向日本投懷送抱,為廣州與惠州革命去懇求日本給予革命支援。

日本繼續對興中會、華興會等提供庇護,甚至對袁世凱二十一條,很多條款之前早就和南方的革命黨人達成了共識,只是孫中山一直沒有機會掌握政權,未及付諸實現而已。

1894甲午戰爭之「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_e0040579_19543049.jpg


(武昌兵變 鐵血十八星旗)

十八星旗全稱「鐵血十八星旗」,是台灣的鄰國清朝末年湖北漢獨份子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會旗,由紅黃黑三色組成,紅底與黑九角象徵「血」與「鐵」,即革命須抱鐵血主義;黑九角內外兩圈各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漢族的十八個行省;星呈金黃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

當時的武昌兵變的漢獨份子「野心」並不大,只想「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在十八個省份中恢復漢人的主權,西藏(青海)、蒙古(內外蒙)、新疆和滿洲(東三省)的主權都可以放棄,其他族群都可獨立。

1894甲午戰爭之「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_e0040579_18404914.jpg


WTFM STEAM
WTFM FB揭示板

by cwj36 | 2012-01-01 23:31 | 【日本幕末維新】


風林火山(WTFM )Total War 這裡是WTFM國駐日本使館區【非中文 大台灣民国漢字版 】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