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

【拿破崙:全軍破敵】-拿破崙作戰策略 「內線作戰」

「他知道拿破崙作戰策略!」-內線作戰
Operation on interior lines
不得志的瑞士兵聖 約米尼
1804年「大軍作戰論」(Treatise on grand military )
1838年「戰爭藝術 」(Summary of the Art of War)


【拿破崙:全軍破敵】-拿破崙作戰策略 「內線作戰」_e0040579_5501762.jpg1796年拿破崙在意大利戰場迭破奧軍,瑞士人約米尼(Antoine-Henri Jomini,1779年3月6日 - 1869年3月24日)方才17歲,對拿破崙的意大利戰役深感興趣。

他發現了拿破崙的用兵方式,乃不斷的保持主動,隨時抓住敵人的弱點,利用敏捷而靈活的運動,始終支配著戰場,以達到迅速決戰。

每當對方運用向心作戰方式,拿破崙則集中大部分軍隊,以雷霆萬鈞之勢,去打擊敵人一部之兵力,同時以自己留置的小部兵力,阻擋敵方行動緩慢的其它縱隊,使不能妨害拿破崙之主力作戰,此即所謂拿破崙典型的「內線作戰」的模式。

在1804年,約米尼出版他的第一本軍事著作《大軍作戰論》時,他便對戰爭中的「內線作戰」,特加闡析。

所謂內線作戰,即是居中央位置的己方對兩方面之敵的作戰,在己方兵力不足,或處於劣勢之際,採取內線作戰的方式,常可擊敗優勢兵力的敵方。

自軍兩個作戰線之間的距離,要比敵人的較為接近,可以採取戰略性的運動,交換的集中其兵力,以對付敵軍達到各個擊破之目的。

反法聯軍的「外線作戰」對拿破崙軍雖然有形成戰略及戰術包圍之利,但有被拿破崙各個擊破之危險,及管制、協調聯絡困難之害。經常無法迅速完成會師,包圍殲滅拿破崙軍,以收「分進合擊」之效

約米尼投效法軍,他很年輕,在拿破崙軍中擔任一個小上尉,《大軍作戰論》此書獲得拿破崙的愛將內伊元帥(MarskalMichele Ney)的賞識,於是延為副官。

1805年內伊元帥參加作戰,奉派約米尼持元帥報告往見拿破崙,他冒昧地將自己所箸(大軍作戰論)呈現給拿破崙。

拿破崙看了幾頁後驚叫:「這作者竟是一個年輕少校,而且還是一個瑞士人,他在書中教導我們的,我們教官從未教過,也只有少數將軍才能理解;陸軍部長為何准許此書發行﹖我們的戰法,將被敵方洞悉無遺,應該禁止其發行。」

耶拿會戰拿破崙出征前,約米尼有一個機會與拿破崙見面,約米尼向拿破崙說:「皇帝陛下,兩禮拜後我們在班堡見」

拿破崙很訝異為什麼這個年輕人知道我要到班堡,約米尼從容回答:「陛下,是日耳曼地圖和你的馬倫哥及烏爾姆戰役告訴我的,我判斷陛下將實施機動,攻擊普魯士左翼,必將取道班堡」。

由此可見約米尼對拿破崙戰略運用的慣性,是如何透澈的暸解。

「內線作戰」,內線作戰基本上是一種弱勢戰法,就是總兵力劣勢,你強我弱那我必需用內線作戰,這是內線作戰基本形成的道理。

它的基本作法就是區分敵軍各個擊滅,而區分敵人就用地形、時間。

作戰線都是相對的,重點在時間與距離上。

內線作戰必需先「區分敵軍」以「佔領中央位置」為原則,而且要有足夠的「迴旋空間」,所以機動力非常重要,所以拿破崙特別重視騎兵部隊與機動火炮。

法國騎兵在拿破崙時代是非常重要的部隊,它可以遠程收縮,可以當預備隊投入戰場,可以左右靈活轉換戰場。拿破崙曾在主戰場與支戰場之間來回奔跑,一天跑死了兩匹馬的故事。

有了迴旋空間後,以機動力賺取「時間差」來「選擇優先目標」,然後便是採取「各個擊破」,其手段則重視「局部的優勢作為」之「集中兵力」,也就是拿破崙所說:「決勝點上兵力永遠比敵人優勢」

1805年烏爾姆戰役,俄奧聯軍分別向巴伐利亞的烏爾姆進逼。拿破崙迅速機動大縱深迂回包圍烏爾姆奧軍,拿破崙法軍「猛然地」出現在奧軍的背後,並在庫圖佐夫俄軍趕來增援之前,迫使奧軍馬克將軍投降。庫圖佐夫聞訊倉皇撤退。

所以作戰線可以說是一種為了達到目的而挑選的點,例如為了圍攻一隻部隊,你的作戰線就可能是彎曲或傾斜的,若是被多支敵軍攻擊,那麼你處在中央的位置就有所謂的「內作戰線」,也就是較為人熟悉的內線作戰。

1806年的耶拿會戰約米尼碰到拿破崙說:「我們班堡見」,班堡就是那時侯耶拿會戰兩軍的中間位置,拿破崙一定要先到達佔領那個位置,才能夠阻斷敵軍。

此外,為達到內線作戰的目的,拿破崙還常使用詐術。

如在1796年蒙特諾特戰役為遮斷奧地利與薩丁軍會合,拿破崙要求當時的熱內亞政府(為中立國)開放該市之喀比要塞,以供法軍通過的佯動措施來欺騙奧軍。

欺騙奧地利軍向熱內亞方面移動,拿破崙隨即迅速以主力向敵陣線中央猛進切成二斷,形成迴旋空間選擇目標,各個擊滅,而於蒙特諾特附近粉碎奧薩聯軍。

曼圖亞(Mantua)要塞爭奪戰,更是拿破崙「內線作戰」登峰造極之作。

詳見:曼圖亞(Mantua)要塞爭奪戰

1805年奧斯特裡茨戰役前夕拿破崙在談判中故意示弱,接著讓部隊做出準備撤退的假象。最後又走出大膽的一步:主動放棄位於戰場中央的戰略要地普拉欽高地,將自己的右翼徹底暴露在聯軍面前。騙俄奧聯軍把大量軍隊調離普拉欽高地去打南線的達武軍團。

拿破崙隨即又迅速以主力向中央猛進,攻下戰線中央防衛薄弱的普拉欽高地。佔領中央位置取得局部的優勢,又將敵軍切成二斷,形成迴旋空間先選擇南線俄軍,各個擊滅粉碎俄奧聯軍。

內線作戰相對就是外線作戰,外線作戰就是強勢作戰,強勢作戰講究的是分進合擊,講究會師。如果強勢作戰能夠會師,那麼內線就輸,內線如果能讓外線不能會師,內線就有希望。

拿破崙賞識約米尼才華後,不次拔擢,不久就晉升上校,派任為內伊元帥的參謀長,但拿破崙總參謀長-貝爾蒂埃不喜歡約米尼,因為他是瑞士人。

1813年5月包岑會戰(Battle of Bautzen)後,因內伊的判斷錯誤,反法聯軍順利逃出法軍包圍圈,使得內伊貝爾蒂埃起爭執,約米尼離開參謀幕僚團核心。

「內線作戰」的成功有其必備的條件,那就是:

1、能保持敵軍的分離狀態。
2、有所需的相當兵力(持久方面,不得少於敵兵力的40%,打擊方面至少為敵兵力的120%)。
3、須控制適當的空間,(最近,應避免受敵砲火夾擊而陷於戰術包圍,最遠,以我攻勢兵力擊破一方之敵後,能在我守勢兵力未被擊破之前,趕到會師的距離)。

反法聯軍對敵易於形成戰略及戰術包圍之利,但有被敵各個擊破之危險,及管制、協調聯絡困難之害。

1813年萊比錫戰役,拿破崙面對著敵人的優勢兵力,而且知道自己正處在南、北、東三面包圍之中,但他仍和以往一樣,絲毫沒有懼色。

他分析,聯軍分佈在從布拉格到柏林這樣一個半圓形的漫長戰線上,要協調行動是很困難的。法軍佔據著易北河以西的廣大地區,處於敵半圓形戰線的圓心,居於內線,便於選擇有利方向主動實施打擊。

拿破崙想實施中間突破,爾後向南卷擊「各個擊破」。但拿破崙運氣不佳,一反過去機動作戰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原則,分散部屬派兵去「各個擊破」結果反被擊破。又過分地看重了地理目標的奪取。始終盯住柏林而必欲攻佔這座城市,最後被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聯軍合圍成功。

1813年8月在法軍不得志的約米尼脫離法軍,投效俄國,受命為俄皇亞歷山大的中將侍從武官,以顧問身份服務俄國,為俄國創辦陸軍大學,貢獻極多。

1814年聯軍入侵法國領域,拿破崙又使出「內線作戰」,不斷「各個擊破」入侵反法聯軍,也是拿破崙「內線作戰」招式用老,反法聯軍學乖了,不跟拿破崙玩,集結起來直接打下巴黎,導致拿破崙第一次下台。

拿破崙最後一次「內線作戰」是1815年6月16日的滑鐵盧戰役前夕的夸特布拉斯戰役利格尼戰役,拿破崙所採內線戰法,各個擊破之策略,並無不當。



拿破崙的「內線作戰」攻擊計劃,是要消滅布呂歇爾普魯士軍,造成徹底的勝利,使爾後打擊威靈頓時,使英軍再沒有援助了。

本此意圖,他明明白白的命令內伊元帥先到夸特布拉斯(Quatre-Bras)擊敗英軍的先頭部隊,然後再轉向東方,到布呂歇爾右後方,即利格尼附近,作決定性打擊。

拿破崙復指派歐龍(或譯狄亞朗元帥General Jean Baptiste d’Erlon)1軍3萬人歸內伊指揮,所以內伊已有充分的兵力,足以達成先後二種任務,而拿破崙又復警告他說:「法國的命運,在你手上了!」

  布呂歇爾的抵抗,比預料的頑強得多。而無可原諒的內伊元帥行動遲滯,又使威靈頓獲得時間,增援夸特布拉斯(Battle of Quatre Bras )。

拿破崙獲悉這種情況,知道內伊元帥已不可能連續達成二項任務,即向其下達命令,要他分遣歐龍一軍,向利格尼的普軍側面攻擊。

  這次利格尼之戰,法軍雖然逐漸佔得上風,但在作戰不久之後,拿破崙就不得不使用預備隊了。下午6時30分,他焦急盼望歐龍到來,卻望見該軍反向西方消失。

最後,拿破崙知道內伊元帥的合作已經無望,乃命其近衛軍衝鋒,獨力去粉碎敵人的中央。到黃昏時分,布呂歇爾卒被擊敗,損失1萬2千人,然拿破崙付了8千人傷亡的代價,卻沒有殲滅布呂歇爾普軍。

內伊元帥本來可以輕易戰勝敵人的,但因他遲遲不進,浪費了幾個鐘頭,到午後六時,威靈頓派遣增援部隊到達,英軍兵力已比內伊元帥優勢。內伊元帥備受壓迫,乃召回快要到達利格尼的歐龍一軍。




(注意看歐龍軍團路線~)


於是,歐龍軍3萬人一整天彷徨於兩戰場之間,對任何一方都沒有發生重大作用。當夜幕低垂的時候,內伊元帥已被擊退,傷亡了3千3百人;而拿破崙在利格尼的成功,卻與他的構想相差太遠了。

  法軍於16日作戰傷亡損失之餘,仍比威靈頓的英荷聯軍佔優勢,倘能乘未能收集重整其殘軍之前,即給英軍一次打擊,仍可達到各個擊破的目標。

6月間日長夜短,很可以提早行動;然而,17日早晨,拿破崙又失去了攻擊夸特布拉斯英軍的大好機會。

至午前10時左右,英軍指揮官業已認識孤立的危險,遂開始向北往滑鐵盧方向退卻。

拿破崙為求速戰速決分梯次派出兵力,雖將普軍驅退,但因削弱主力之衝擊力,未能殲滅當面英軍,而普軍雖敗,經整頓後再次投入,拿破崙6月16日的失誤與格魯希壞運氣終而被聯軍扭轉戰局。

約米尼晚年完成以見證拿破崙戰爭用兵策略的傳世之作「戰爭藝術」(summary of the art of war)。

拿破崙之所以能採取內線作戰和緊韁領導方式,是由於當時拿破崙的兵力還不算太龐大,並且交通運輪、通信的手段和火器的威力都不能與後來的毛奇時代相比,自無線電問世後,外線軍協同困難的弱點,已完成除去,分進合擊的「外線作戰」方式崛起。

「內線作戰」東方經典戰役:

1619 大金國獨立建國戰爭-薩爾滸之戰

面對明軍「外線作戰」戰略的努爾哈赤突破中央的西路軍,形成迴旋空間→「決勝點上兵力永遠比敵人優勢」集中兵力先選擇消滅北路軍,再灰滅東路軍,粉碎明朝大軍。


:「喔~~~」WTFM STEAMWTFM 揭示板
by cwj36 | 2009-11-14 22:01 | -拿破崙時代-


風林火山(WTFM )Total War 這裡是WTFM國駐日本使館區【非中文 大台灣民国漢字版 】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